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花吊丝竹施肥技术与竹林结构调整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研究了花吊丝竹施肥和竹林结构调整措施对竹林笋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的肥料对花吊丝竹初笋期早、出笋期长短、产笋量多少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施用猪粪的增产效果最显著,且初笋期早、出笋期长、肥效长,一年施肥2次效果更佳;不同竹林结构对花吊丝笋产量密切相关(一年生、二年生竹子产笋量最高),生产上花吊丝竹丛,一般只保留一至二年生的母竹,三年以上的母竹必须伐除,每丛立竹数保留在10株左右是较为理想结构,可在福建南部和水土流失区栽培中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S79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129-03
长汀县是福建省水土流失的重灾区,长期的治理经验表明:水土流失治理只有走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并举的路子,才能真正使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果得以巩固与持续发展。
花吊丝竹(Dendrocalamus minor var.amoenus)是近几年新开发出的优质高产的笋用竹新品种,其发笋期长、产笋量高、笋质好,且较耐干旱、瘠薄,十分适合在水土流失区山脚或崩岗冲积地栽植。该竹种栽植第3年达盛产,竹笋可口,且有良好的经济价值,生物生长量大、根篼分蘖力强、适应干旱瘠薄的土壤,也是改良土壤、快速提高土壤肥力的优良经济型竹种,适宜在贫瘠荒山与水土流失区治理区推广应用。
目前,花吊丝竹生长规律与栽培技术等方面已做许多有益研究与探索,但τ谥窳质始际醵灾袼癫量及其竹子生长方面研究未见报道。本文通过花吊丝竹施用不同肥料、竹林结构调整等方面研究,为营建花吊丝竹笋用林基地和在水土流失区推广栽培这一优良经济竹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山坡下部较平缓的丘陵山地,位于龙岩市长汀县河田镇朱溪河流域,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9.2 ℃,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9.8、-4.6 ℃,全年无霜期274 d,≥10 ℃活动积温5 843.3 ℃,年均降雨量1 628.2 mm。土壤为粗晶花岗岩风化壳上发育的粗骨性红壤,土壤含沙量高,pH值4.5~6.5,立地条件差,现有植被主要为马尾松人工林。
1.2 试验材料
花吊丝竹,为龙岩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提供的一年生竹苗。
1.3 试验设计
1.3.1 施用不同肥料试验。在成林的花吊丝竹林设立0.067 hm2标准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4种处理,分别为施用经沤制猪粪(S1)、施用经沤制菜籽饼肥(S2)、施复合肥(S3)及不施肥的对照(CK1),5次重复[1-3]。
根据不同的肥料价格,在保证相同的投入前提下,计算出各种肥料限定用量标准,分别为施猪粪10 kg/丛、施菜籽饼肥3 kg/丛、施复合肥1.5 kg/丛。
于2014年4月23日进行施肥,采用沟施的方式:在距竹蔸40 cm处,开一条深约15 cm的环状沟,进行施肥。
1.3.2 不同施肥次数对比试验。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施1次肥,4月21日,每丛施猪粪15 kg (T1);施2次肥,分别在4月21日与7月21日,每丛施猪粪12 kg(T2);不施肥作对照(CK2),5次重复[7-8]。
施肥方法同“1.3.1施不同肥料试验”。
1.3.3 竹林结构调整试验设计。选择栽种了3年的花吊丝竹笋用林为试验地(此时竹株大小较稳定)。竹丛立竹数与母竹的年龄结构是影响竹林产笋量最关键的2个问题,通过对标准地的调查,从母竹年龄结构和竹丛立竹数入手,解决花吊丝竹经营的丰产结构问题。试验设计方案如下:
(1)母竹年龄结构对笋产量的影响。设置6个标准地,每个标准地面积0.067 hm2;选择标准地内每年新竹留存株数相同(如一、二、三年生竹均各留3株)或相近的竹丛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成2组:第Ⅰ组全部是由一年生、二年生竹子组成的竹丛,第Ⅱ组是由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竹子共同组成的竹丛。通过调查,对比2组竹林相应的笋产量。
(2)竹丛立竹数对笋产量的影响。在同样的6个标准地内,调查竹丛立竹数(N)和当年笋产量(W0、W1、W2),计算丛内单株产笋量(G1、G2、G3),分不施肥、施1次肥和施2次肥进行归类,并对单株产笋量和丛立竹数进行回归分析。
1.4 试验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1.4.1 施肥试验的数据统计。施肥翌年,调查不同试验处理的竹子生长情况,包括每丛笋产量、新竹胸径、初笋期及产笋期等指标。①每丛笋产量:本试验虽经认真控制,使花吊丝竹年龄为一、二年生,每丛竹数6~9株,但由于每丛花吊丝竹的株数仍有一定程度的差别。为了减少误差,在调查每丛笋产量时,以每丛花吊丝竹的平均产笋量进行分析。②新竹胸径:当年11―12月,调查测量新竹距地面1.3 m处的竹杆直径。③初笋期:每个重复中有20%的竹丛出笋时,确定为初笋期。④出笋期:每个重复中有80%的竹丛不再发笋时,确定为出笋末期,从初笋期至出笋末期定为出笋期。
1.4.2 竹林结构调整试验的数据统计。母竹年龄结构:根据试验方案,对不同组的竹林进行调查,以每丛竹子为一个统计单元,分组进行统计,计算出每株花吊丝竹的平均产笋量[4-5]。
竹丛立竹数:根据施肥次数不同,分不施肥、施1次肥和施2次肥3种类型,分别统计调查对象的竹丛立竹数(N)和该丛花吊丝竹的当年笋产量(W0、W1、W2)。在此基础上,再分别计算出各类型的竹丛内单株产笋(G1、G2、G3)。
1.4.3 数据分析方法。本试验中的数据统计均采用DPS v6.55版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6-7]。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用不同肥料对花吊丝竹生长的影响
2.1.1 施用不同肥料对笋产量的影响。由表1可知,施肥可明显提高花吊丝竹的笋产量,其中处理S1的平均每丛笋产量最高,达1.594 kg,是CK1的6倍。
对施用不同肥料处理的每丛笋产量方差分析表明(表2),不同区组间花吊丝竹每丛笋产量差异不显著,而不同处理间花吊丝竹笋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由此表明,肥料是影响花吊丝竹笋产量的重要因子。进一步对结果进行LSD多重比较分析见表3。可以看出,从平均每丛笋产量看,施猪粪肥最好,其次为菜籽饼,复合肥居第3位,且3种肥料对花吊丝竹每丛产笋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但菜籽饼与复合肥间未达显著水平。3种肥料与未施肥的对照相比,施猪粪、菜籽饼和复合肥的结果比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因此,施用猪粪是增产效果最显著,且最经济的施肥措施。
2.1.2 施用不同肥料对新竹胸径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肥料处理的花吊丝竹新竹胸径生长具有一定差异,以处理S1的平均胸径为最大值,达5.350 cm,是CK1的1.09倍,其次为处理S3,处理S2居第3位。
对各处理的新竹胸径进行方差分析(表5),结果表明:不同区组间及不同处理间花吊丝竹当年新竹胸径大小没有显著差异。由此表明,花吊丝竹新竹胸径的大小可能与人为留笋的早晚、留笋的数量有较大的关系。
2.1.3 施用不同肥料对初笋期及出笋期的影响。调查不同试验处理的初笋期和出笋期,结果显示:施用猪粪初笋期比施用菜籽饼肥提早6~14 d发笋,比施用复合肥提早16~25 d发笋,比不施肥提早17~27 d发笋。这与施用猪粪提高了土壤囟龋促进了花吊丝竹提早发笋有关。另外,施用猪粪的出笋期最长,分别比施用菜籽饼肥及对照长30 d左右、45 d以上。可见施用猪粪的效果最佳,对延长花吊丝竹的出笋期作用显著。
2.2 不同施肥次数对花吊丝竹每丛笋生长的影响
由表6可知,可以看出,处理T1和处理T2的笋产量远高于CK2,这再次证明了施肥是影响花吊丝竹笋产量的重要因子。经方差分析表明(表7),不同施肥次数处理之间的F=158.033>F0.01(2,8)=8.65,说明施肥次数对花吊丝竹的笋产量达极显著差异水平;而不同区组间的F=3.442
进一步进行LSD多重比较分析(表8),花吊丝竹每丛产笋量,以施2次肥最好(3.590 kg/丛),其次为施1次肥(2.158 kg/丛),分别较不施肥的花吊丝竹增产354%和17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施2次肥较施1次肥的每丛笋产量提高了66.4%,差异极显著,2次施肥虽增加了投入,但效益显著。因此,施肥对花吊丝竹生长十分重要,且以施2次肥为好。
2.3 竹林结构对花吊丝竹笋产量的影响
2.3.1 母竹年龄结构对竹林笋产量的影响。调查Ⅰ、Ⅱ 2个林龄组每丛竹子的笋产量,再根据每丛竹子的数量,统计出平均每株竹子的笋产量,结果见表9。
对2组竹林进行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Ⅰ组竹林的平均产笋0.583 6 kg/株,标准差0.209 1;Ⅱ组:平均产笋0.440 6 kg/株,标准差0.209 4。
T=2.077 587 2,大于T0.05(35)=2.030 17,小于T0.01(35)=2.724,说明2组林分总体平均数具有显著差异。
从2类竹丛总体平均数看,Ⅰ类竹丛(由一、二年生母竹组成)平均每株产笋多,因此生产上在保留花吊丝母竹时,一般只保留二年生母竹,即当年生竹,应在后年冬伐除。
2.3.2 竹丛立竹数与产笋量。对单株产笋量和丛立竹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1)不施肥处理:W0=17.578 785[1-exp(-0.044 273 27N)]相关系数R=0.490 781 1 F=75.52**>F0.01(1,238)=6.74
(2)施1次肥:W1=15.974 205[1-exp(-0.099 893 3N)]相关系数R=0.637 574 8 F=102.05**>F0.01(1,149)=6.81
(3)施2次肥:W2=18.459 065[1-exp(-0.099 268 64N)]相关系数R=0.695 334 4 F=135.73**>F0.01(1,145)=6.81
将株数代入方程,计算不同丛立竹数当年生笋产量,结果如表10所示。
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丛立竹数,计算丛内单株产笋量,结果见表11。
由表10可知,随着丛立竹数的增加,丛产笋量也相应增加,但平均株产笋量却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丛立竹数的增加,减少了单株花吊丝竹营养空间,因而造成单株产笋量的下降。由表11可知,随着丛立竹数增加,其增加值呈减少趋势,亦即增加速度减缓,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趋向于基本稳定。由此可见,不能通过无限制地增加丛立竹数来达到提高单位面积笋产量的目的;相反,由于丛内立竹数增加的同时,单位面积的总立竹数也同步增加,单株产笋却会下降,当达到一定极限后,必然引起单产的下降,从而减产。因此,不能撇开密度(丛/hm2)来单独探讨合理的丛立竹数。对于不同密度下合理的丛立竹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处按1997年5月的省标《麻竹、绿竹丰产培育技术》中确定的丛立竹数10株计,每年每丛留养新竹应为5株左右。
3 结论与讨论
3.1 施用不同肥料对花吊丝竹的影响
猪粪、菜籽饼肥、复合肥中,以猪粪对增加出笋产量效果最显著,也最经济。另外,花吊丝竹当年新竹胸径的大小与人为留笋早晚、留笋数量有较大关系,与施肥种类无关。
施用不同肥种对初笋期及产笋期有极显著影响,其中施用猪粪初笋期比施用豆饼肥提早6~14 d发笋,比施用复合肥提早16~25 d发笋,比不施肥提早17~27 d发笋,这与施用猪粪提高了土壤温度,促进了花吊丝竹提早发笋有关。调查表明,施用猪粪的出笋期最长,比施用豆饼肥长30 d左右,比不施肥的出笋期长45 d以上。可见施用猪粪肥效长,对延长花吊丝竹的出笋期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