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罗家遗址青铜壶(M2:2)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罗家遗址青铜壶(M2:2)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罗家遗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乡的中河西岸,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是一处典型的巴文化遗址。200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罗家坝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300余件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文物,其中以青铜壶(m2:2)最为珍贵。出土时器物的表面被泥土和土锈层包裹,只有个别部位露出纹饰,清洗除锈后,壶体表面纹饰呈现出来(图一、图二 )。青铜壶(M2:2)表面纹饰采用阴刻加装饰工艺 ,内容为狩猎和饲养宠物图,纹饰非常精美,布局井然有序,可视为春秋战国时期巴人所创造的艺术珍品之一,是探索四川地区的巴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一、青铜壶的形制

青铜壶(M2:2)通高33厘米,口径5.2厘米,腹径19.6厘米,圈底径10.5厘米,圈足高2厘米,壁厚2.5厘米。壶体为:微侈口,束颈圆腹圈足,肩腹无明显分界,肩的两侧有一对兽形铺首衔环耳,口沿壁加厚至4厘米,其宽1.5厘米。

二、青铜壶纹饰

壶通体阴刻纹饰,纹饰阴刻线采用铅锡混合物加以装饰,因装饰材料矿化,局部脱落使纹饰显示不清晰。壶口沿纹饰刻在加厚层上,为一圈斜角云纹带,颈部刻四个垂叶纹并相连,内刻两支背对的凤鸟纹图,颈部图案与口沿的斜角云纹带相接。在颈与肩交接处,刻有一圈宽约1厘米的斜角云纹带。壶肩铸有一对铺首,铺首为兽头,兽嘴衔一活动环,环的两面刻一圈斜角云纹带(图三、四)。

腹部纹饰主要为狩猎和饲养宠物图,图案采用弦纹构成的矩形框,在矩形框外周刻有菱形纹、四瓣花纹、牛头纹和如意纹等作为矩形框的界带和装饰点缀(图五)。 最上层的横向菱形纹,位于腹与肩交界处,一圈八个,每两个之间刻一牛头纹。牛头纹处于两个矩形框的连接处,作为矩形框的上界带纹饰。因上层横向菱形纹正好处在壶肩位置,而铺首是经二次铸造安装的,因此铺首破坏了上层的横向菱形纹的完整性。中层横向菱形纹位于腹部中间,仍一圈八个,每两个之间刻一个四瓣花纹,共四个。四瓣花纹处于四个矩形框的连接处,作为矩形框的中间界带纹饰。下层横向菱形纹位于腹的下部,一圈十二个,每三个之间加刻一个如意纹,如意纹有四个,处于上下两个矩形框的连接处,作为矩形框的上下界带纹饰。另有四组纵向菱形纹,每组两个,上下各一个。纵向菱形纹与牛头纹、四瓣花纹、如意纹上下相对,组成矩形框的横向界带纹饰。

矩形框分为上下两层,每层有四个。上层四个矩形框内的纹饰基本相似,每组由五大三小共八个图形组成,五个大图形在框内分布在上下两排,上排刻两个,即左边为一头牛,右边为一只禽鸟作飞腾状,下排刻三个图形,即左边是一头类似鹿的动物,中间是一个人,作半蹲状,一手伸出作亲昵抚摸右边狗头的动作,另外三个小图形,有两个分布在牛和类似鹿的动物图形之间,即前面是一头狗,后面是一只禽鸟,另一条小狗图形位于下排右边狗的下面。从整个画面看,没有凶猛的动物图案和手握各类武器的人物图案,只有人物做出抚摸狗头动作的图案,因此可以视上层矩形框内纹饰为饲养宠物图(图六)。

下层四个矩形框内纹饰有微小的变化,相对的两组矩形框内的纹饰基本相似,每个矩形框内的纹饰由八个图形组成,分上下两排。其中一组纹饰为:上排有四个图形,从左到右依次为禽鸟、怪兽、类似鹿的动物(它的前腿伸直向前)和牛;下排四个图形,即左边是一头凶猛的怪兽,在它的右边是一个人作弓步状,一手握戈,一手拿矛正杀向左边的这头凶猛怪兽,在人物图形的右边是一头凶猛的狮子,正扑向它右边的梅花鹿作猎杀状。另一组的上排从左到右依次为禽鸟、怪兽、类似鹿的动物(它的前腿弯曲向后)和牛;下排图形为:左边是一头凶猛的怪兽,其右边是一个人作弓步状,一手握戈,一手拿剑正杀向左边这头凶猛怪兽;人物图形的右边仍为一头凶猛的狮子,正扑向其右边的梅花鹿作猎杀状。两组图形的变化就在于人物所握的武器不同和上排类似鹿的动物前腿的变化。从整个画面看,有人物手握武器狩猎凶猛动物和凶猛狮子猎杀弱小动物的图形,可以视下层矩形框内所刻纹饰为狩猎图(图七)。

从刻划的工艺来看:所刻的每个图形大致相同,但每个纹饰细小部位都存在差异,说明是工匠随意刻划,没有使用任何模型套印刻划。

从画面布局来看:整个青铜壶的画面都采用了对称均分的形式,菱形纹、牛头纹、如意纹作为分界图形均匀分布在矩形框的四周,特别是四瓣花纹作为铜壶腹部整个画面的中心分界图形,它均匀、有机地把整个腹部画面连接在一起,使整个画面井井有条,呈现出繁花似锦、鲜丽多彩的场景。另外,从图案布局可以发现,在先刻了上层矩形框内的五个大图形后,再刻了下层矩形框内的八个图形,为了使上下两层矩形框内的图形数相等对称,最后又在上层矩形框内加刻了三个小图形,以达到了相互对称的目的。

三、纹饰装饰工艺探讨

罗家坝遗址青铜壶(M2:2)表面阴刻纹凹槽内填有白色物质,填充物与壶体外表面齐平,如去除白色物填充,凹槽底部为青铜器本色,另外,除阴刻纹饰凹槽外,其它部位没有这种白色物质。取青铜壶凹槽白色物质做XRD分析(分析仪器为X’PertproMPD,分析方法参照JYMT008-1996转耙多晶体X射线衍射法),结果如表所示:

分析结果表明青铜壶(M2:2) 表面阴纹凹槽白色物为PbCO3、PbSO4和SnO2•PbO,白色物中没有检出铜的矿化物和腐蚀产物。

《诗经•秦风•小戎》中记有“阴i鋈”“矛鋈T”等句,论者多以为镀锡的最早记载,“鋈T”可能指的就是经进镀锡的T(1)。在考古发现中(2)(3),甘肃庆阳、宁夏固原、安阳殷墟、内蒙凉城都出土了镀锡青铜器,由此可以肯定至迟在春秋晚期镀锡技术在 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已经普遍应 用(2)。

铅、锡具有熔点低、质软、外观银白亮泽的特点,在古代铅、锡又比较容易得到,所以罗家坝遗址出的青铜壶表面可能采用了锡铅合金装饰表面纹饰的技术。器物形成后,在器物阴纹饰凹槽处多次涂{铅和铅锡合金,或将采用类似表面膏剂富锡(4)和表面液态富锡(4)的方法将铅和铅锡填于阴刻纹饰凹槽内,这样既可以使器物更加美观、光亮,又起到保护器物纹饰的作用。PbCO3、SnO2•PbO、PbSO4这些白色物应是铅或铅锡合金腐蚀矿化形成,而不太可能是铜锡铅青合金氧化形成的,否则在这些矿化产物中应能检测到铜的腐蚀产物(如Cu2(OH)2(CO3)2 、Cu2(OH)2CO3、Cu2O、CuO、等)。

罗家坝铜壶(M2:2)为研究巴蜀文化内涵提供了一件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表明:战国时期远离中原地域的巴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已发展到较高水平。

注释:

[1] 田长浒.中国铸造技术•古代[M].北京:航天工业出版社出版,1995:99,176.

[2] 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铁造就的文明[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189,191.

[3] 叶小燕.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装饰工艺[J].考古与文物,1983,4.

[4] 谭德睿.中国古代铜器表面装饰技艺概览[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