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莫扎特到梅纽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导读:今年是“音乐神童”莫扎特诞辰260周年和梅纽因诞辰100周年,本文尝试对比他们的成长史,给家庭教育一些启示。
家庭是成才的基础
两个家庭都为孩子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它们都基于稳定的婚姻,有父母之爱和手足之爱。莫扎特和梅纽因都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有可能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和教育投资。莫扎特专注于音乐创作,留下众多杰作;梅纽因从小主攻演奏,并接触了更多的音乐之外的知识和技能。
不是巧合,这两位神童都没去过学校,而是在家庭环境中接受了个性化的教育。莫扎特生于1756年,那时教育还不够普及,还没有出现义务教育。奥地利直到1775年才规定6岁儿童必须去学校读书6年,莫扎特在家里学习并不违法,而且这种做法在当时的某些社会阶层中可能是普遍的。
到了梅纽因出生的时候,班级授课制的现代学校已经开始普及,但梅纽因也没有去学校。梅的父母不讨厌学校,还把梅纽因的妹妹送到学校,但被告知孩子愚笨,于是,5天后他们也安排她在家上学。
父亲的作用
莫父是莫扎特的教师、抚养人、经理人、职业规划指导、私人助理、精神导师,是他一手打造了这位神童。他笃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这种相信甚至和他的和神秘主义联系着,并且影响到了书写莫扎特传记的人(当然,理论上,还有一种可能是莫扎特的第一位传记书写者制造了一些“历史”)。莫扎特只身前往维也纳是他的音乐家生涯的一个关键点。他既获得了独立,也失去了第一时间获得父亲的意见、建议和精神支持的机会。
梅父没有教孩子音乐,但他和妻子一起教授3个孩子文化。他的数学也不错。梅纽因从演奏转向指挥,推动音乐教育,成为社会活动家和了不起的人道主义者,显然是受到了曾担任犹太学校校长的父亲的影响。
母亲的角色
两位神童的母亲都是贤妻良母。莫扎特的母亲出生于音乐家庭,她在家里的地位不高,她服从莫父的权威,多次陪伴莫扎特和莫扎特的姐姐旅行演出,给频繁处于异国他乡的两个孩子提供了安全感,这对莫扎特的意义非凡。她最后一次陪伴莫扎特旅行演出的时候,莫扎特已22岁,那次旅行中她病逝在巴黎。梅纽因的母亲非常能干,在家里有更大的经济贡献,也有相当的权威。
梅母有强烈的操控倾向,她一手安排了两个孩子的第一次婚姻。
同侪学习
天才往往不是独自学习的。莫扎特有一个会弹钢琴的姐姐,梅纽因有两个会弹钢琴的妹妹。结伴学习,分享知识、思想和体验,总体学习效果往往强于独自一个人学习,尤其是有利于保持和提升学习动机。据小提琴家和指挥家马丁・贾维斯教授考证,留存至今的莫扎特家里的一个笔记本上,有着莫扎特姐姐的笔迹。过去人们认为这是莫扎特父亲教莫扎特学钢琴的,现在要修正为莫扎特有两位家庭教师,第二位是比他大近5岁的姐姐娜奈尔。
旅行、社交、市场
两位神童都在成人的带领下努力开拓社交网络和演出市场。18世纪的莫扎特主要坐马车旅行,不仅成本高,而且饱受颠簸之苦。请留意,那时抽水马桶还没有改进和普及,更不要说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24小时的热水浴了。
20世纪的梅纽因就幸运多了,交通和通讯技术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他能借助火车、远洋海轮、飞机到各处获得指导,建立社交网络,演出,接受肤色各异的人的喜爱,他还能够给亲人打长途电话。1951年,梅纽因访问日本演出,是二战后第一个访日的西方音乐家,他扮演了和平使者的角色。他也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提建议,帮助我国的青年演奏家走向世界。
在梅纽因成年后,飞机已成为民用交通工具,是他到世界各地推广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技术条件。相比莫扎特,梅纽因简直太幸运了――20世纪初艺术经纪人制度已经相对完善,艺术经纪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规则,演奏家无需亲自料理演出,只要交给信得过的经纪人就可以了。上世纪初,一个有良心的经纪人只不过提取10%的佣金。
对琴童家长的启示
(1)随着教育的社会化、音乐教育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今天的家长拥有更多制造音乐神童的机会,但面临的压力也更大。例如:收集信息、选择教师、参加比赛,都对家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家长需要有一定的教育基础和学习能力(包括清醒的头脑),并且需要和孩子共同学习。
(2)专断型家庭产生天才的代价过大。权威型家庭比专断型或放任型家庭更好。双亲都要“在场”,尤其是父亲不可缺位。据笔者观察,陪练母亲占了多数,女性的细致、耐心、爱心有优势,在掌控全局、做决策、对孩子坚守某些底线方面,却有不足,有时不能区分“爱”和“操控”的区别。假使孩子缺少父亲的陪伴和父爱,最好要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孩子的生活中,起到榜样和导师的作用。
(3)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予合理的期待,帮助孩子立志。一般而言,人们不会像莫父那样痴迷于制造天才,也不会像梅纽因的父母那样绸缪规划,但也不应该走到“放任不管、顺其自然、听天由命”的极端里。神童的价值不是鼓励大家制造更多的神童,而是鼓励所有人保持进取心――始终致力于自我进步。
(4)让孩子和同伴一起学习,不要一直待在琴房里独自苦练。为孩子制造友好的环境,寻找有共同或相近兴趣的同伴。
(5)留出自由支配的时间,充分利用闲暇。大部分孩子无法模仿莫扎特和梅纽因那样长期在家学习,但周末、假期、寒暑假的时候,都是“在家上学”。此时,家庭的大部分活动都应该围绕儿童的认知发展展开,不能是纯粹的娱乐和享受,也不应该被各类补习班占满。有的孩子假期随家人旅行,但只是吃喝购物,游山玩水,这对智力发展的意义不大,甚至还耽误了每日练习和音乐课的连续性。两位音乐神童的成长史提醒我们,旅行应该是拜师会友的学习之旅。
(6)处理好“博”和“专”的矛盾。如果让小莫扎特每周去学网球、街舞、绘画,让小梅纽因每周去学陶艺、折纸、珠心算,他们还会成为音乐人才吗?什么都学,什么都要尽力,必然让人平庸化。现在各类兴趣班、辅导班很多,分类很细,广告宣传也能抓住家长和孩子的眼球。有的孩子精力过于分散,“浮光掠影”“走马观花”,难以静心和深入学习某一门艺术。家长需要设计个性化的安排,时间上适当留白,帮助孩子自主掌控时间、内容、进度。
(7)家庭和社会对女孩的音乐才能也要支持。莫扎特的姐姐娜奈尔是相当不错的钢琴演奏者,严格说,当年去看莫扎特的人,是奔着“两个神童的联合音乐会”去的。成年后娜奈尔也教授作曲,可惜没有一首作品留世。那个年代里,女性极难成为职业演奏家或作曲家。到了一定的年岁,她只能待在家里接受父亲和社会习俗对自己的婚姻的安排。相比之下,梅纽因的两个妹妹就比较幸运,她们都得到了在社会上发展的机会。现在,社会已经为更多的女性音乐家的出现做好了初步的准备,家长不应该吝啬对女孩的音乐教育的进一步投资,成为她们实现最大潜力的绊脚石。
总之,与其说神童是罕见的个人例外,不如说是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多人努力的必然结果。信息时代会冒出来更多的超常少儿,但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他们和他们的父母的要求也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