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于MOOC浪潮下建设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于MOOC浪潮下建设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该文在当今网络开发课程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总结了MOOC中先进的技术及理念。结合现阶段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精品资源课程在资源呈现、跟踪反馈、交互、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提出了课程建设建议。

关键词:mooc;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交互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41-02

MOOC作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迅猛发展的新生事物,它正带动着国际开放教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猛烈的MOOC浪潮下,我国教育部总结原有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经验与不足,于2011年提出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计划。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 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目的在于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一、MOOC的创新

(一)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

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中,教育工作者一直尝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知识的优势占据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听甚至满堂灌的局面,但传统的课堂由于学生个性原因很难以实现,MOOC利用优质的课堂资源及系统的平台设计吸引了大规模的学习者,从多个环节的设计尊重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权利。

1.MOOC的教学视频设计借鉴可汗学院视频制作的经验,把传统课堂的45分钟分成多个平均为10分钟左右的微课堂,课程内容根据一定的课程目标进行单元化讲解,而不是凌乱的知识分享。有利于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对自己关心的单元进行高效学习,满足碎片化交互学习需求[1]。

2.授课视频内置交互式小测试,在中途可能暂停,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视频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差异,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随时进入课程的讨论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让学习者体会到充分的自主性和参与感。

(二)模拟真实课堂,充分体现开放性

MOOC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持续性的在线学习服务。与以往的网络公开课不同,MOOC的三大运营平台―Coursera、Udacity、edX提供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视频呈现,学生注册账号后,每周要按时上课,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批改作业,并必须在规定截止日期内完成课程作业和考试,然后取得成绩。学生注册、课表安排、随堂测验、期中、期末考试以及课程成绩评定等教学管理,让MOOC更接近真实环境里的教学模式。而MOOC则不同于传统课堂,其通过社交网络服务的应用为师生、生生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拓展了学习时空界限,教师、同学可以是全世界可能不熟悉的人,教学内容、方式及交流的问题不受国界乃至文化背景的限制,课堂模式更加多元、开放,生活化的教育方式比传统课堂更轻松,传播效果更好。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注重互动

MOOC充分利用社交软件为师生提供大量的互动途径。如Coursera通过建立CourseWiki向学习者呈现教学内容、笔记、练习、问题等,并开放协同编辑功能;在edX平台上,每个视频都有一个对应的讨论区,结合了Quora的顶踩机制[2],通过同学投票,可以方便找出优质问题和优质答案;标签机制使讨论区的内容更结构化、模块化,使很多老师采用第三方论坛作为讨论工具。除此之外,为了方便学习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MOOC不断组织线下见面会,如Coursera已经在全球一千多个城市组织了课程线下见面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地域选择就近的线下见面会,形成地区学习小组。

(四)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得到有效认证

MOOC结合运用机器判分和同学互评。机器判分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得到大量运用,机器甚至能够指出编程类作业中编码的不当之处。而在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中,Coursera开发了学习者互评系统,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设置相应的任务及任务的评分标准,学生之间需要遵守规则来相互进行评价。为了保证评价的公平 公正,互评者是系统随机匹配的,同时每次评价都会从3到5个人的评分中取一个平均的分数,甚至会有其他人对你的评分做出评价。在Coursera的Human Computer Interface这门课中,利用这种方法得到的评分和老师本人对学生评分的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8。

(五)跟踪与分析MOOC数据

由于课程参与人数极多,MOOC上安插了大量的统计代码,用以研究每个用户的使用情况,包括看过多少次视频、一个题目有多少人解答正确等并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教师通过这些反馈能分析出课程设置的问题。整个网络课程成了一个可以反复修正的“电子课本”。而学生可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出自己的知识薄弱环节,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二、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思考

教育部针对我国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狭隘、教学方式不新颖等特点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MOOC的创新体现了其较传统网络公开课程的优势,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波的教育改革浪潮,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应从MOOC中吸取其精华,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教育特色的大型网络公开课程之路。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优化课程资源

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尽管在原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有很大改革,但仍然囿于技术和机制的限制,虽提供各类课程资源丰富,但更多的是注重资源的呈现,部分资源不免为达到评审要求而准备的,而非为学习者量身设计,课程设计无异于普通课堂,对网络课堂缺乏个性设计。

因此,我国精品资源课程应充分考虑网络课程的实用性,充分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适合网络的课堂,少一些刻板,多一些灵活,少一些教师讲授,多一点师生讨论,少一些死记硬背,多一点探究发现。如情境、会话式的资源呈现,以主题或知识点为单位的微视频设计,考虑语言障碍和内容吸收能力的全程字幕呈现,针对具体单元、模块的线上作业设计等。

(二)提升交流平台的利用率

MOOC中学习者的交互包括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媒体、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也向学习者提供了“课堂互动”平台,偶尔会有极少数的评论或提问,却得不到教师或其他学习者的反馈。因此,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团队应积极组织、引导、带动课堂论坛与其他社交平台的充分利用。课程团队可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在课程论坛中开辟模块化论坛,及时地组织学习者进行讨论,适时地对学习者的讨论进行引导与解答,活跃网络学习气氛,良好的氛围会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实时地去论坛中对课程内容、作业等进行讨论。

除课程平台上的互动外,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还可在社交网络上为课程平台注册账号,用于推送课程信息、分享相关链接。学习者通过关注平台可随时浏览课程信息,对课程进行评论、转发等。同时,还可鼓励学习者创立各种学习群组,群组内成员可线上交流,亦可举行线下聚会等活动,得以相互分享学习经验、交流学习心得。

(三)注重用户反馈,不断更新与调整资源

MOOC中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每一次的线上交互式练习进行记录,系统平台采用机器学习及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归纳,帮助平台及时调整各个教学资源[2],在大规模学习人群中实施“因材施教”式的个性化教学服务。而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为了通过课程准入评审,教师花费过多的精力在关注评审体系上,导致课程质量虽在形式上符合要求,但是很多课程内容的内在质量却难以保证。课程通过评审后,课程维护及更新速度较慢。因此,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应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课程使用过程中数据的积累,追踪学习者的行为资料,从而调整课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督导组织应强化课程建设的过程监督,从建设过程中的互动频率、反馈收集、更新速度、更新质量等进行监控,适当建立奖惩制度,促进课程建设的适时维护。

(四)建立多元化、多主体的学习评价体系

MOOC的三大运营平台之一Coursera拥有一套灵活的学习评价体系,向所有课程提供作业互评的技术与平台,允许教师自定评价指标与体系[3]。因而,Coursera可同时采取系统自动反馈、同学互评、期末测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可借鉴Coursera的多元化、多手段的评价方式,将课程平台评价、学习者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并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于一身。客观评价可由平台自主进行,主观评价可建立课程评价平台,学生的测试成果提交到平台后学生和教师均可进行评价[4]。从而,让学生及时了解知识掌握程度,提高其网络学习效率。

三、结语

在大规模网络开放教育引发的全球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我国高等院校也在努力通过精品资源课程的建设朝着教育资源开发、普及共享的道路上前进,然而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善于借鉴国外优质资源的建设模式,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与改革。本文总结了MOOC中先进的技术及理念,结合现阶段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索了精品资源课程在资源呈现、跟踪反馈、交互、评价等方面的建设思路。从而推动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九民,郭晓梅,严莉.MOOC对我国高校精品开发课程建设的启示[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13(12):44-49.

[2]马新强,黄羿,蔡宗模.MOOC教育平台技术及运营模式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2(1):5-9.

[3]郑旭栋,陈琳,陈耀华,李振超.MOOCS对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研究[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14(1):76-81.

[4]田超.网络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