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巴曲酶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巴曲酶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研究巴曲酶依达拉奉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治疗14 d时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显效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巴曲酶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关键词] 巴曲酶;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a)-078-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加,脑梗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脑梗死急性期的有效治疗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巴曲酶能选择性地抑制纤溶酶原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降低血液的黏滞性,从而促进血流的再通,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依达拉奉是一种小分子的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它已在临床应用中显示了良好的效果[1-2]。我院2006~2008年应用巴曲酶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2008年在我院住院的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临床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并经CT证实。凡年龄大于75岁,昏迷,有消化道溃疡病史及出血倾向,新近做过手术,有明显肝肾功能不全者,或正在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前血压超过200/100 mm Hg者不能入选。62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52~74岁,平均63岁。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50~76岁,平均62岁。两组年龄、性别、合并症及发病时间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巴曲酶首次剂量10 BU,加入0.9%氯化钠250 ml中静点,以后隔日滴注5 BU,共3次,总量20 BU;每次应用之前均化验血纤维蛋白原含量,若低于2.0 g/L则停止使用。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7 d。对照组给予巴曲酶静点(用法同治疗组)。两组均同时给予银杏叶提取物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共14 d。

1.3 实验室检查

两组均在用药前、用药后14 d查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血尿常规检查。

1.4 疗效判定

应用改良爱丁堡-斯堪地那维亚评分法(0~45分)[3]。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9%~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无减少或增多18%以内。以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的治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14 d时治愈率为25.0%(8/32),显效率为68.8%(22/32),总有效率为93.7%(30/32);对照组治愈率为13.3%(4/30),显效率为60.0%(18/30),总有效率为86.7%(26/30)。两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硬化致管腔狭窄以及内膜损伤,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等原因造成血流缓慢,易阻滞形成血栓,导致闭塞血管供血范围内脑组织缺血缺氧。同时,由于脑细胞正常代谢障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产生大量自由基不能被清除,进一步加重脑损伤。故治疗以促进血流再通及避免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为原则。由于巴曲酶能选择性地抑制纤溶酶原的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降低血液的黏滞性,从而促进血流的再通[4],因而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的预后。在应用巴曲酶后,随着血流的再通,缺血再灌注将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从而导致脂质、蛋白质和核酸过氧化及细胞膜的损伤,这是造成缺血半暗带区域神经细胞迟发性死亡的重要原因[5]。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强效小分子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其分子量小,血脑屏障的穿透率高(60%),易于到达梗死部位而发挥作用。它能有效地清除体内的活性氧分子及脑内具有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阻止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阻止梗死灶周围缺血半暗带的扩大,抑制迟发性神经细胞的死亡[6],从而有效地保护中枢神经系统,避免进一步损伤。本组研究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接近,但治疗组治愈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巴曲酶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由于巴曲酶和依达拉奉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那么两药在联合应用中是否有疗效叠加作用[7],笔者将积累足够多的病例再进一步分为依达拉奉组,空白对照组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Tanahashi N, Fukuuchi Y.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recent progress [J].Internal Medicine,2002,41(5):337-343.

[2]狄晴,葛剑青,陈道文,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3):184-186.

[3]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96,29(6):381-383.

[4]Izumi Y, Tsuda Y, Ichihara SI, et al. Effects of defibrination on hemorheology cerebral blood velocity and CO2 reactivity during hypocapnia subjects[J].Stroke,1996,27(8):1328-1332.

[5] Edaravon Acute Infarction Study Group. Effect of a novel free radical scavenger,Edaravone (MCI-186), on acute brain infarction.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study at multicnters[J].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03,15(3):222-229.

[6] Tanaka M. Pharmacological and clinical profile of the free radical scavenger as a neuroprotective agent[J].Nippon Yakurigaku Zasshi,2002,119(5):301-308.

[7]Jin YJ, Mima T, Raicu V, et al. Combined argatroban and edaravone caused additive neuroprotection against 15 main of forebrain ischemia in gerbils[J].Neuroscience Research,2002,43(1):75-79.

(收稿日期:200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