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儒家德育传统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儒家德育传统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是中国德育教育的先驱,他们所倡导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我国道德教育历史中的宝贵财富,也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契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它帮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应批判地继承儒家德育传统的精华,以丰富和创新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105-03

一、灵魂的契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儒学取向的可能性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相联系。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却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的一切历史发展阶段之中。可以说,随着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开始出现,这也使得中国文化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而彪炳于世。我国的儒家学者在天道观、人性论和政治伦理学的基础上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建立起儒家德育的思想体系,即其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总的来说,儒家的道德教育遵循了孔子所提出的“以‘仁’作为社会道德的核心,以‘礼’作为社会道德的原则和总体框架”,以道德为核心内容,涵盖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政治观教育等方面。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德育至上;强调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和自我教化;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家庭等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并且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这与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相契合的。

作为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政治统治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社会和历史上客观存在的现象,只不过表现形式和作用的内容有所不同而已。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这就是说,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意识,都是以先代的成果为基础,作为其产生、形成的前提。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存在连续性,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道德也必然存在着继承性。因此,对于儒家道德教育传统中的优秀思想和道德遗产,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并且予以清理和总结,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规律,更好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开辟新的路径

二、身教示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作用

儒家特别重视教育者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认为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孔子提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做到正己,然后才能正人。这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示范原则”的要求相吻合。这里的“示范”,正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以身作则”。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对教育对象进行启迪和示范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想要彻底说服人,不仅要依靠真理的力量,即宣传者、教育者所讲的东西必须合乎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社会进步的趋势;更要依靠教育者自身人格的力量——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倡导者、宣传者、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实践自己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对于教育客体而言,教育者是道德的典范,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受教育者起着引导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学习和继承儒家道德教育中的“身教示范”思想,身体力行,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带头实践自己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对自己要做到“学而不厌”,对教育客体要做到“诲人不倦”,以自己的负责精神、谦恭的态度和博学多知来教育人、感化人,促使其思想品德水平不断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亲其师而信其道”,以便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实现其“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历史使命。

三、致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道德品质的形成

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或德性,“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观念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儒家的德育思想系统地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人的道德培养过程,主张从发展过程中实施对人的教育,重视构成道德品质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体的重要性。

1 儒家的“致道”思想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即人们对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道德的关系以及调节、处理这些关系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儒家认为对道德规范的认识是道德教育的前提和起点,因此,极为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学习就是“致道”,是获得完善品性的第一阶段,是个人自省、改过迁善和追求完满品性的有力保证。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也应当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通过学习来积累道德的感性经验。假若没有学习,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就没有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从而不能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

2 在道德情感方面,儒家提倡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爱憎情感。《论语·里仁》篇记载“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就把是否具有“安仁乐道”的精神作为判断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成人”的决定性因素。一般而言,道德情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具有评价和调节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一旦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它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来积极地影响和调节人们的道德行为,使行为者能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3 在道德意志方面,儒家认为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至善的保证。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坚定的意志起了重要的作用,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因此,我们必须着重培养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进行行为抉择的力量和精神,以促使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形成和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

4 儒家认为,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有通过切实的实践行为才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只有依据一定道德生活中形成的道德意识去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日积月累地去践履社会道德的要求、完成道德义务,才能实现一种道德习惯。

四、儒家道德规范:发掘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泛化这一问题,儒家道德教育中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包括仁、义、忠、恕、孝等条目,具有可操作性,可以用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使其内容充实和具体化,突出地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上。

1 “内圣外王”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它由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所构成:一是人生的社会价值,即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和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表现为个人对他人和社会所做的贡献;二是人生的自我价值,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儒家所追求的价值观是实现“内圣外王”的道德品格,“内圣”指人的德性修养,“外王”则指其政治实践。认为人的一生都要自强不息,孜孜以求,奋发努力,做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功业并且对社会和他人有贡献的人。这与我们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所提出的“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一观点是相一致的。因此,将“内圣外王”的人生追求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引导人们努力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还能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主动实现人生社会价值的同时来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2 以“孝”为核心的家庭道德教育。家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和谐的家庭无论是对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还是对社会的稳定及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家庭伦理关系中,儒家主张“孝”的伦理道德,提出“百善孝为先”的观点。而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孝亲思想是十分必要的。按其思想,子女首先要做到供养父母,继而要敬重父母并以发自内心的和颜悦色来对待父母;在此基础上,做子女的要做到“在立身行事上严格要求、谨慎持身、行为端正,品德高尚”。这些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的家庭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以“孝”为核心的家庭道德教育就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 以“爱人”为核心的社会道德。孔子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关于“仁”这个概念,最重要也最确切的解释就落到“爱人”这两个字上,它是人与人关系中所应当遵循的最高原则。要做到“爱人”,最主要的就是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把其他人当作与自己同样的人来看待,并且以自己的愿望和欲求去理解别人的愿望和欲求;要具有包容精神,能够尊重别人,推己及人。这些不仅是儒家在德育实践中所设计出来的重要德育内容,其对于我们当前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意义。

五、教化与修身相统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 在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上,注重学思并重与“内省”。所谓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指的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科学理论、先进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规范,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方法”。儒家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与自律自教,认为个人进行修身,既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又要重视思考的过程,把二者结合起来以保证学有所得而非流于空想。同时强调自省、内省,时刻检查自己的不足,以不断完善自己。这些方法都可以运用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来加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之所以要运用自我教育法,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环境一样,仅仅是一种外因,而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内化——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一才能将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状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只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学、反省、反思、自制和自律等自我行为管理,才能使受教育者更主动、更自觉、更有效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形成合乎公众利益、社会普遍规范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2 在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行教育的方法上,要“因材施教”,并重视环境陶冶。“因材施教”,就是从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其注入特定的教育内容。环境陶冶,“指的是外界环境对人的品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冶铸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实际中,做到“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教育目标的不同要求、教育内容的不同特点,以及教育对象思想问题的性质、存在方式、产生原因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也增强了其针对性。而重视环境陶冶,则是承认了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要受到环境的制约。这在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重视对道德主体的隐性规范,让教育者主动优化、创造优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并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使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手段,从而充分发挥其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儒家的道德教育传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资源,也为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然而,在借鉴其德育思想的现实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认识到儒家德育传统的局限性,采取“扬弃”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儒家德育思想中的所有合理因素,正确处理好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只有这样做,才能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实施,并向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