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琵琶武曲《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的艺术特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是两首以历史战争为题材的大型琵琶曲。本文以这两首琵琶武曲的汪派传人李廷松传谱为例,试图通过对两首乐曲的分析、理解和研究,进一步摸索出有关琵琶古曲中大套武曲的艺术特色,为琵琶艺术的实践贡献一点力量。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27-02
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乐器里,琵琶由于具有丰富的曲目、高超且复杂的演奏技巧以及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琵琶乐曲可以分为大曲、小曲、文曲和武曲几种类型。《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是琵琶武曲中最具特色的两首作品,叙事性极强,用琵琶的音乐语言十分生动形象的再现出古代战争的场面。《十面埋伏》运用章回体小说写实的方式以完整的故事情节构成此曲,把汉军胜利后的姿态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此乐曲把技法和音乐的表现相统一,充满了感染力,成为描述战争场景的绝世作品。《霸王卸甲》运用写实的手法进行铺叙,这首曲子是以同情楚霸王的立场所写,重点描述的是楚霸王的英勇气概和楚军的悲壮。虽然音乐的素材略显简单,但经过运用大量的特殊演奏技法进行变奏的处理,这首乐曲也成为以悲壮为美的经典琵琶大曲。
一、《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概述
在琵琶的经典曲目中《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是大型武曲套曲的代表之作。这两首作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1、它们都属于琵琶曲中的“武曲”;2、它们使用了相同的历史题材--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垓下决战的情景。3、它们的曲作人员都没有办法考证所以双双列为古曲;4、叙事性很强,音乐的发展方式是以战争发展的进程为依据。5、两首作品都使用了属于噪音音色的特殊演奏技巧。6、两首作品演奏技巧难度较大,对于演奏者的演奏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虽然两者描述了同一题材的历史事件,其主旨思想和表达的艺术效果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十面埋伏》把描绘的侧重点放在刘邦的立场上,概述了汉军胜利的事实,乐曲着重刻画胜利之师的威武雄壮。《霸王卸甲》则是描述了霸王项羽落败以及在决战之时和虞姬诀别的悲壮场面。
二、《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的艺术特色分析
《十面埋伏》描述了汉军以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的场面。该曲目从很多方面表现出虚实相间环环相扣的演绎手法,并且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两军兵戎相见、山川震动的庞大气势。《霸王卸甲》描述了楚汉在垓下交战后霸王项羽交战失利,萎靡不振与虞姬道别自刎的悲壮情景,这首曲子对失战后的项王予以同情和赞美,此曲运用了较为特殊的定音办法,将三弦降低小三度定音。
(一)从内容上划分
两首乐曲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战前的准备,2、战斗场面,3、战争结束。其各自的内容如下:《十面埋伏》的战斗准备由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等段落组成;战斗的场面由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部分组成;战争的结尾由项王兵败、乌江自刎、众军凯奏、诸将争功、得胜回营等段落组成。《霸王卸甲》的站前准备由营鼓、升帐、点将一、整队、点将二、出阵六部分组合而成;战斗场面由接战和垓下酣战两部分组成;战争结束由楚歌、别姬、鼓角甲声、出围、追兵、逐骑、众军归里七部分组合而成。
(二)从表现手法上划分
1.站前的准备。《十面埋伏》在战前准备的部分节奏变化略显自由,一开头就在高音区模拟出气势高昂的擂鼓声,慢起渐快,以典型的古代战场特有的音效拉开了战争的序幕,营造了大战开始之前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紧跟着弱而密的战鼓声和强而疏的号角的对比,其间还夹杂几声右手大指提四弦模拟出的放炮声,把开战之前的紧张氛围进一步加强。“吹打”在这段音乐材料中占较大比重,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以长轮在一弦上进行演奏,第二部分以扣轮进行演奏,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节奏和旋律相同,有差别的是把原有的扣轮换成拂轮演奏。这段音乐的力度循序渐进,使得乐曲的在气势上逐渐增强,对于汉军的胜利起到了预示的作用。点将运用凤点头的指法,音符密集坚挺,利用同音反复的手法把音乐不断的推进,描述了汉军将领胜券在握、有条不紊的进行调兵的场景。
《霸王卸甲》的战争准备部分在一开始运用低音区同样演奏出擂鼓声,同样也是慢起,渐渐的加快,但由于音区使用较低,加之三弦降低小三度的定音,使得擂鼓声略显低沉,带有悲壮的色彩,对乐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预示作用,也为项王的兵败悲剧埋下了伏笔。“升帐”这段中项王的形象有所显现,升帐中运用扫弦和推挽弦的应用演绎出强烈的切分感,把正常的强弱律动进行打破,但确保了乐曲的棱角性和动荡性,进一步把霸王倔强、高傲的性格演绎出来。在“点将”的三部分运用了相同音区相似的旋律,区别是不断的增加音符的密度,速度也不断的加快。把楚军墨守成规的作战方案描述出来,也似乎衬托出楚军在这个战斗中的被动地位。
2.战斗场面。战斗场面在《十面埋伏》中着重的进行了描写。“埋伏”这一段的节奏较为自由,各小节都利用快速夹弹奏大二度的波音,描绘出汉军不寻常的布阵和大战前夕紧张压抑又危机四伏的氛围。“鸡鸣山小战”中描述了双方小规模的斗争,运用煞弦把刀剑撞击的声音进行模拟,同时音乐速度力度不断的加快加强,来诠释战争场面的激烈残酷,把小规模的战争向生死对决的大战中引进。在“九里山大战”中滚奏、夹扫等技巧的使用,展现出更为激烈的大战场面,汉军作战勇猛的气势演绎的淋漓尽致。“箫声”到“呐喊”的几段中,绞弦、并双弦等大量的特殊音响被交替运用,产生了非常生动的艺术效果。在这些乐段中“呐喊”乐段作为全曲发展的高潮部分,对激战过程中的杀喊声进行着重的展现。琵琶特有的这些特殊音响模拟技法描述出远近两军厮杀的景象,达到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艺术效果。这首曲子的绝妙之处在于运用高度模仿式的表达手法,让听乐者有更加真实美好且广阔的遐想。
在《霸王卸甲》中战斗场面的描写只是一笔带过的描写,篇幅较短。“接战”和“垓下酣战”是“点将”同一个主题旋律的变奏,这部分为了此曲情节可以有序的发展下去,只做了简要陈述,音乐语言使用略显单一。
3.战争结局。在《十面埋伏》中的战斗结局划分为五大部分。各个部分的速度都快而短小。充分的表现出汉军胜利后凯旋而归的场面。但目前较为流行的演奏方式是对这部分做了一定的删减,演奏至“传号收军”,以强扫结束全曲。
在《霸王卸甲》中战争的结局作为描述的重点部分。楚歌这部分的速度相对缓慢。着重描绘了大战结束后楚军的凄惨现状。伤亡惨重、军心不集中,刘邦大军又适时的运用攻心战术,命令汉军从各个地方唱楚歌。琵琶奏出的这一段旋律,似歌声若隐若现、若近若远让人听后肝肠寸断,致使思乡的楚兵无心应战,加快了楚军的战败。在“别姬”这部分的音乐更加的哀痛,强调重音的极慢速轮指,时断时续,似有似无,描绘出项王在四面楚歌的情景中和虞姬生死告别的复杂心情,这里面包含了项王英雄末路的悲哀。如泣如诉一般的旋律把威风霸道的项王对虞姬柔情的心境完美演绎,把悲剧的情节推向高潮。在众军归里中使用扣轮的技法演奏出舒缓徘徊的旋律结束此曲。
本文对《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创作特点分析,把楚汉战场的场面和项王内心情感的波动演绎的淋漓尽致。琵琶特有的一些特殊音响的使用,增加了乐曲的艺术审美效果。琵琶音乐独特的魅力把历史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完美的展现出来,描述出文学艺术和视觉艺术不好呈现的部分,在时间和空间上为我们展现出活灵活现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安艺.汪派琵琶谱《十面埋伏》艺术特色及演奏特点[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2]王柳丁,郭宇曦. 琵琶曲艺术表现力探析―以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为例[J].作家,2011(14).
[3]杨晨.承故求新勇于探索―霸王卸甲的演奏分析[J].艺术研究,2011(04).
[4]唐新.论琵琶武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J].大众文艺,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