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审视与浅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审视与浅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具有“多维度的”全球化成为人们激烈争论的主题,而人们对全球化的关注越来越集中于全球化的文化维度争论。在全球化问题多维度性的前提下,文化维度是其他维度扩散和深入的基点,也就是说,文化维度成为全球化研究的压缩核心,起着中心集散作用。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维度 合作博弈 现代性构建

当今,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一种所谓“the earth is flat”的社会观念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全球化已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时候进入世界的各个领域。具有“多维度性的”全球化成为当前人们激烈争论的主题,而人们对全球化的关注越来越集中于全球化的文化维度争论。如罗伯森在《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一书中从社会学角度阐释的全球化,即“既指世界的压缩,又指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意识的增强”――全球化既是一种已然发生并仍在进行之中的“过程和行动”(作为事实性描述),又是一种关于世界一体化的不断增强着的观念意识(作为价值性估价)。

在经济脉搏充斥各领域,市场竞争毫不留情的当代,全球化的“工商研究”的研究取向自然而然地占据了主导地位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全球化问题的研究已经倾向于以经济研究为主,似乎全球化成了全球经济市场的代名词。但是随着理性思维和普遍价值观的提升,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文化维度是人类状况的各种维度中最重要的维度。就像罗伯森在全球化研究方法上以“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取代占主流地位的“工商研究”来讨论。全球化不等同于一种定型研究角度的成果,而是多维度性的主要与次要的结合。

一、文化维度:全球化“多维度性”的压缩与张力

全球化的多维度性在于全球化所覆盖的多领域以及多角度性,大部分学者习惯性地从经济维度探讨全球化的工商研究取向,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主流观念,毕竟经济浪潮的推动力是空前的。但是近来部分学者开始对文化维度关注和推崇,全球化研究的文化角度成为一个深层次的全新研究角度。再加上全球化研究也逐渐凸显出文化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前瞻性,这改变了原来以“工商研究”为主要方向的单一性的研究思路。当代全球化研究出现了“向文化转折”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以惊人的速度向各领域蔓延。文化维度逐渐成为全球化问题的多维度探究中最为重要的一维。

在全球化问题多维度性的前提下。文化维度是其他各维度扩散和深入的基点,也就是说,文化维度成为全球化研究的压缩核心,起着中心集散作用。

“认同就是权力”。文化认同可以称为是一种权力认同。文化可以在不断的互动和摩擦中将本质化、本土化的赋有民族特色东西呈现出来,加以区别,并加以整合利用,实现另一层意义上的全球化,这层意义上的全球化将世界文化的特殊性全部归纳在类,真正实现全球化的巧妙压缩,使不同文化相互凝聚和融合。

作为全球化“多维度性”的压缩核心,文化维度同时又具有其他维度所不能企及的张力。在罗伯森的研究中,对文化角度的研究作出较高的肯定和推祟后,同时还有目的性的拔高现实政治研究的地位。文化因素进入现实政治领域很容易理解,在社会之中,国与国之间,文化的多元性已成为各国处理政治问题和外交问题的重要考虑因素,不同的国家,不同政治体系下所顺应的文化观念也不同,这势必会导致政治观念上的差异或者截然相反的可能性。

再次,全球化趋势下面临着的经济问题层出不穷,有些经济问题甚至危及政治立场,但是它们都从属于文化理念,因为文化理念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所以争对相似的经济问题这一普遍性会出现不同性质的地域表现和趋势,也会因文化差异而做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对于刚过去的经济危机,不同的国家采取的政策不同。很大程度上由各国的文化差异性所导致,也正是适应本国文化特色的相关政策。才能因地制宜,解决国内的政治经济问题。

再拿民族问题来说,各国文化价值观念塑造本国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的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撑。是解决重大灾难性问题的主要切八点。近年中国的汶川大地震等灾难,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正是稳定民心,度过灾难的中心力量。

全球化文化维度能够在广度与深度上更具体的解决和联接全球化问题。也证实了全球化“多维度性”的压缩和张力都由文化维度实现的观点。

二、全球化双重性在文化维度上的合作博弈

“关于全球文化是正在走向同质化还是以越来越大的多样性和差异为标志这一争论,可能是对作为整体的世界的研究中重要的普遍性问题。(罗伯森)”关于全球文化维度上的双重性逐渐成为一个全球化讨论必然涉及的议题。也正是这个议题,将全球化研究演变的更加复杂化和具体化。

地域差异所带来的民族文化多元性给全球化带来了难题,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想引用罗伯森的话,即使是在被人们通常以为最具“文化同质性的”欧洲共同体内部,关于文化的概念也是各具其特殊性的,某种全球化的认知理念和文化价值理念将是可以特殊化的。他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全球地方化”。与之相对应,只要各民族或本土群体放弃某种形式的文化本质主义,开放地融入全球化进程,或者不再固执于对某种过度的族群性和地方知识权利的吁求,其特殊的或地域性的文化认同同样可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普遍性意义,这一过程可称之为“地方全球化”。而笔者试图将“全球地方化”和“地方全球化”相融合,达到全球化趋同性和趋异性在文化维度上的合作博弈。

要实现全球化双重性的合作博弈,需要提供地方性文化自由良性发展空间和机会,让多元化特色持续并良性地发展和完善,同时,有目的性地将多元文化统一到一个全球中心压缩点上,达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共识,这一文化共识必定是全球主流文化观念,对于主流文化观念的确定才能实现文化维度的全球化。

当前全球文化摩擦和碰撞不断发生,与其把它消极的看成是摩擦,还不如将它看成不断地交流和互动,在这过程中,多元性的文化各自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文化全球化只是让各族文化有一个宏观的基点作为统一的文化共识,但并不是死板的趋同或者单一化。

比如当前形势下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商品,特别是好莱坞电影和迪斯尼文化,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的较大份额。对于西方文化模式的二元对立思维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说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那些适应本国国情,利于本国文化发展的因素加以学习和利用,而不是一味的包揽模仿或是完全抵制排斥。

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相对立又统一。“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本土化也不可能阻挡住全球化的浪潮,这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可伸缩和谈判的张力。”前面已提过。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是单一的趋同性,不同 的文化特征带着浓重的地方特色,给全球文化增加多元发展的契机,相反,这种文化的本土化消失的话,必将带来全球文化的倒退。所以两者是双向交流,相互补充的过程,可以达到完美的合作博弈效果。

三、从全球化视角审视中国文化的现代性构建

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存在特质。就中国来看,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实现,这种迹象已变得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个明显的后果就是文化上的全球化或趋同化现象,它使得西方的(主要是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到其他国家,在文化上出现趋同的现象,它模糊了原有的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

就拿电影文化界来说,美国化的西方文化模式主导着文化潮流的趋势,引导着其他各国文化,其他各国模仿或拼贴,推崇美国好莱坞作品,或大或小地趋同于其风格和制作手法。但是假如一味地戏仿,而舍去或遗忘了本土化的民族特色,将本国电影制作成“美国赝品”或者单一的“美国化”,那最终必将走向衰退甚至失败。其实中国很多电影的制作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能与好莱坞作品相匹敌,如笔者比较看好的《梅兰芳》、《英雄》、《无极》等,但是单纯的模仿似乎无法彰显民族特色,无法将具有文化特色的民族化作为取胜筹码,因为民族性、本土化才是本国所独有的,令其他国家垂涎但只能戏仿的,是文化创新的出发点。

英国著名学者汤林森认为:“全球化的效果势必将削弱所有民族国家的文化向心力,即使经济上的强势国家(先前时代的‘帝国主义权势核心’)亦不能幸免于此。”全球化肆无忌惮的席卷着文化界,将各国卷入全球化行列并趋向于同质化的话,各国应该理性地对待全球化浪潮,吸收前卫元素的同时力保民族特色。

对于中国来说,坚持现代性构建从极端排斥或单纯接受的二元对立走向以特色和潮流相结合的综合创新才是适应全球文化发展的出路。现代性构建一方面不能固守旧有的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文化审视层面的枷锁。虽然笔者上面一直在提保证本土化、民族化,但是,固守传统不等于保护民族特色。毕竟时代的前进导致不同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必然存在一定的文化落差与文化适应性问题,因时制宜。因此虽然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但还是要以世界主流文化观念作为参考值,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适应程度。并不断加以完善。

另一方面,对于西方文化,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美国文化。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批判性的接受。但不是极端地全盘拒绝。文化开放为吸收外来文化提供了方向和参考值,明确当前主流中心文化,不要过多的偏离主流。利用主流前卫文化来改善传统文化,将两者相结合,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

这也许就是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挑战,灵活地将全球文化与本民族文化有机统一,迎接民族文化所面临的挑战,同时积极引进外来先进文化。全球化浪潮下,抓住文化维度的重要性和关键性,集成其文化本土化特色,凝聚成具有统一文化共识的全球多元文化,领导全球化各维度的扩张和深入,达到全球化与本民族特色文化两者的合作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