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如清茶逸,情似水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刘若颖交流是件极为享受的事,可以聊民歌、国学、创作、生活,亦能赏茶道。若颖搬出茶具,不慌不忙开始洗茶,口中道:洗茶是把水快速浇到茶上再滤出,不要冲泡太久,唤起茶香即可。茶自有其芬芳,唱歌也是如此,技巧上的琢磨与酝酿虽然必须,但最重要的是唤起内心最自然本真的情感……说着拿出碟片,放起自己演唱过的―首歌来:“一弹戏牡丹―挥万重山―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水墨般诗词与氤氲茶香融合在一起,眼前人的种种特质也渐渐明晰起来:人如茶逸,恬淡自然;歌似水墨,情浓意稠。
万马齐暗究可衷新民歌唱出新味道
《文化月刊》:在你看来,新民歌到底“新”在哪里呢?
刘若颖:老一辈民歌演唱家所用的唱法和唱腔都极为传统。后来演变成现在学院派“科学发声法”,特别要求演唱技巧。“科学发声法”是新民歌的基础规范,但是没特色,我更希望新民歌能融合新元素,从歌词到配器都能更加生活化,也更时尚。泛泛的歌唱山水与祖国并不能使民族情怀深入人心。或许,我们应该寻求更加“接地气儿”的表达。
刘若颖几句话,道出当前新民歌乐坛浮躁的现状。人人都力求接受最专业的学院派训练,却不在个人风格和情感表达上下功夫,结果唱法完全一致,乐坛千人一喉。如同青歌赛评委所说:“闭上眼睛,分明听不出究竟是哪一位在歌唱”。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刘若颖决心走出一条专属于自己的新民歌之路。
“不光是唱法创新,歌曲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怎么个与时俱进法?从“和谐社会”到“幸福中国”,不难发现,整个社会都开始关注到生活最本真的层面,无需多喊口号,踏踏实实的过好日子,比什么都重要。于是,刘若颖唱起了《油菜花儿黄》,将爱情生活与军旅题材融合,呈现出远离浮躁喧嚣的田园风貌。兵哥哥肩负着保卫祖国的重任,也同样守着家乡亲人的幸福生活。“以往我们步子走得太快,有些浮躁,追逐名利的路上,人们容易忘记本心。”对从小研习国学的刘若颖来说,返璞归真的生活显得尤为珍贵,她希望用歌声传递出生活哲学的真谛。与著名音乐人浮克合作的《孔雀姑娘》就描绘了这样―种形象:空灵脱俗的孔雀姑娘,心怀大爱,目光温暖。此外,若颖也尝试过流行歌曲与新民歌元素跨界融合,为邓丽君的《在水―方》重新配器,又把辛晓琪的《味道》演绎的深沉浓厚。
著名文化策划人胡适之对刘若颖有着极高的评价:“她声音中有一种难得的纯净,纯净中又包含热泪与深情。这深情根植于生活,不流于表面浮夸;她对歌唱怀抱真诚与热爱,不依赖于花俏炫技,实在难能可贵。”确实如此,技巧可以训练,把自己的心唱出来才真的很难,在她看来,一位好的演唱家,不一定非把音高拔入云天,但绝不能缺少“温暖人心的力量”。刘若颖力求演绎的新民歌,正是这样一杯味道甘甜、传递正能量的暖茶。
俏也不争春只把边关春来报
《文化月刊》:作为―名武警文工团的文艺兵,军旅生活带给了你哪些别样的体验呢?
刘若颖:与其说体验,不如说是震撼与感动。今年5月到甘南的慰问演出让我意识到,到基层去、到边关去,给边防战士们带来温暖与欢笑,才是我们文艺兵工作的最大价值。
刘若颖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今年5月,她随队伍到甘南边防慰问演出,驻守在边防的小战士们年纪都不大,但一个个身负维稳重任,日常生活中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当地自然条件十分艰苦,北方大地春花烂漫之时,彼处依旧是白雪皑皑、寒风四起,身着俏丽军装的文艺兵们对他们来说,就是那唯一的春花,为军营带来一抹亮色。然而这些,负责在文艺演出入口处站岗的两位小战士都是无缘得见的。他们必须坚守岗位,热闹的欢呼声传到耳边,只剩下稀稀疏疏的回响。得知这一情况后,文工团里的一位老师傅说:“我们演员一下场,就赶快再过去为他们表演吧!”就这样,打快板的、说相声的、跳舞的、唱歌的……十几位演员―下舞台,就径直飞奔向门口的岗哨,单独为小战士表演节目。
整整20多分钟,演员们穿着单薄衣服,在高寒的室外展开歌喉清唱,舞者们舒展四肢的时候,身旁没有任何音响伴奏,全靠其他演员自发和声。涌动的大风起来又落下,两位小战士早因长时间站立而冻得浑身发红。面对此景,刘若颖情不自禁唱起了《为了谁》:“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小战士们听歌时,依旧保持着挺拔军姿,身体一动也不动。但他们的眼睛一直在眨,拼命眨,为了不让眼泪轻易滑落,柔软了自己坚毅的魂灵。是的,他们也想家,他们也觉得苦,但他们深知,自己站在这里,就是为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父老乡亲。声音在颤抖,泪水在流淌,歌唱中的若颖已经明白,舞台与鲜花都不重要,此时此刻才是自己最被需要的时候,才是进入武警文工团的最大意义。
在即将发表的新专辑里,刘若颖与石顺义老师合作了一首《祖国在点名》。她感念到:“我从艺术院校毕业进入部队,每天早起集合、出操点名,对着镜子正衣冠,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再踏踏实实朝前走。《祖国在点名》就是这样一首歌,当国家需要你、社会需要你的时候,你准备好了吗?面对诱惑,你可以足够坚毅地迈开自己的步子,纯粹而热诚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吗?”
不知道从何时起,在一些年轻人眼中,“爱国”变成了一个矫情又空泛的口号,或许人们觉得壮举难以完成,身处和平年代,无需豪言壮语。然而,谁规定爱国一定要伴随轰轰烈烈的壮举呢?“我总是相信着一些东西,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一句话:人间正道是沧桑。”行的正、走的正,把身边每一件小事做好,把基层需要的文艺工作做好,这就是若颖眼中最质朴的赤子之心。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有句老话:“戏比天大,扎根人民”,作为歌唱演员的刘若颖,也时时刻刻用这句话鞭策自己,因为只有把歌唱好,走到群众中去、走到基层中去,才是一个歌唱表演艺术家的坚守,才是一个文艺兵对人民的诺言。
衣带渐宽终不悔民歌润物细无声
《文化月刊》:对于新民歌艺术,或者个人发展,你希望有哪些突破和期待呢?
刘若颖:一是把歌唱好,唱出我个人的特点,也唱出新民歌的特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二是勤练书法,争取早日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说起书法艺术,刘若颖可谓心得良多。“书法有临帖和出贴两重境界,刚习字时,写的是楷书,讲究笔画平稳,力道均匀,对于名家字帖,要仔细临摹揣度;然而时间长了'就该寻求自己的风格,笔墨底蕴融于心境,行书、草书信手拈来。”这样一种深切体悟,被若颖移植到了新民歌的学习与演绎之中,一开始要讲求学院派的发声方法,基础训练必须一丝不苟,是为“临帖”;往后则需寻找个人风格,把技巧放在一旁,让内心自然流淌,是为“出贴”。自六岁起学习音乐,近二十年的探索与领悟,寻找与坚守,刘若颖所付出的心血亦如笔墨般厚重浓稠。支撑期间的,不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家人与亲友的鼓励,更有远大梦想的激励。
2011年,刘若颖与国内诸位艺术家一道,赴韩参加国际华人艺术大赛,并获得银奖。但这次比赛最重要的意义不在获奖,而是开启了她传播新民歌文化的艺术追求。国际华人艺术大赛每年举办一次,目的并非评选,而是以此为契机,与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地进行文化交流。“韩国人唱朝鲜传统民歌,我们唱花儿、唱陕北民歌,也唱花腔和增添了通俗元素的新民歌。”刘若颖当时选唱的是《红旗颂》,虽然底下的韩国观众并不懂中文,但热情的很,听到深情饱满之处,拼命鼓掌赞叹!没错,两国之间虽有语言差异、文化区隔,但音乐无国界,对好声音的欣赏无国界。能像这样把我们中国的新民歌唱到各处去,唱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到悉尼歌剧院、唱到纽约音乐厅……该有多好。
民歌来源于少数民族,是地方特色的代表,从广义来讲,民歌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语言与魂灵;与此同时,新民歌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新时代风貌的赞赏,对西洋器乐及流行元素兼收并包的宽怀,都远远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演绎新民歌多年的的刘若颖,此时还在为考研而苦读奋战,她想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理知识,这样才能从理论高度、从文化深度,继续为新民歌的传唱带来更深厚的底蕴积淀与培育土壤。
“不说那么大吧,现在不是都在说中国梦吗?我的中国梦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歌唱女子,唱到生活中去。很多小小的事情积累起来,就累积成了鼓励我们生活的巨大力量,温暖人心的力量。”刘若颖就是这样,心里怀着满满一泼浓墨,书写开来,又转化成流转自如的笔酝。她唱起歌来用情至深,又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