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永胜“斋姑娘”形成的历史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永胜“斋姑娘”形成的历史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斋姑娘”是生活在云南丽江永胜县北片农村的汉族女子,她们“终身不嫁,安于独身,吃斋信佛”。“斋姑娘”的形成有其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就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做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斋姑娘”;历史原因;湖广调卫;贞女

一、何谓“斋姑娘”

“斋姑娘”是生活在云南丽江永胜县北片农村的汉族女子,他们“终身不嫁,安于独身,吃斋信佛”。“斋姑娘”一旦立誓、吃斋、信佛,便会取一个佛家善名,善名中大多带有“贞”“净”两字,表示一辈子清清洁洁,干干净净。侄子辈的称“斋姑娘”只能叫“娘娘”或者是“大娘”,不能称大妈;孙子辈的只能称她们“老爷”或者“老祖”,不能称奶奶。

二十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前期,永胜境内仍有76%以上的家庭留有“斋姑娘”。终身不嫁的“斋姑娘”在生理上没有问题。一般而言,留在家里吃斋的女子要身体好,人品好,是家庭中的能干人和父母觉得可靠的孝女。“斋姑娘”是一家人的门面,谁留在家里吃斋,是经过认真考虑和权衡的。因为她必须要承担起照顾整个家庭的重任。这些“斋姑娘”留在家里,做家务、干农活,过着和正常人一样的日子。村子里举行佛事活动或红白喜事,她们便集中到一块,成为管理的主角。平时,她们总是安静地出入乡村和田野,在不知不觉中演绎着一种独特的世俗文化。

二、“斋姑娘”形成的历史原因

关于“斋姑娘”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认为永胜北片农村留“斋姑娘”的风俗是从湖南、江西带来的。在明代以前,居住在三川的人,多数是少数民族,从三川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没有留“斋姑娘”的风俗这点看,说这种风俗是“湖广调卫”后发展起来的,尚有可信之处。湖南、江西人通过朱元璋的“湖广调卫”进入永胜,他们把中原的佛教文化带到了永胜,佛教风气盛行,从而改变了永胜土著人的风俗习惯。在明朝以前,永胜的少数民族并没有建盖庙宇,湖南、江西的调卫军两手空空,白手起家,也没有在永胜修建庙宇的能力,所以只能靠在家里养修女完成佛家思想,“斋姑娘”也就应运而生。①下面,我们就此种说法分析“斋姑娘”习俗形成的历史原因。

首先,洪武年间“湖广调卫”是“斋姑娘”习俗形成的先决条件。

现在永胜三川坝生活的人,大多数为汉族,坝子的西面山上,却都是少数民族。我们在一些三川人家的族谱和墓碑上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祖籍江西吉安县,祖籍湖南长沙府,或者湖南湘乡县柳树湾村。从这些族谱和墓碑的记载上可以知道,三川大多数人家的祖籍,都是湖南、江西等地,所以说三川的汉族是朱元璋开发西南,保护西南兵士们的后裔。从云南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没有留“斋姑娘”的风俗这点看,显然这种风俗是“湖广调卫”之后发展起来的,而在从湖南、江西到云南永胜过程中,是经过三次调卫完成的。

第一次调卫是在明朝洪武十五年。当时,朱元璋为了彻底消除元朝在西南区的残余势力,派明军进攻云南。取得战果以后,次年三月,皇帝朱元璋又下令,命征南将军傅友德、沐英等:“云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南、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制要害。”(引自《云南通志》)

第二次调卫是在明朝洪武十九年。这一年,南征副将沐英奏:“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居多,宜置屯令军士开坑,以备储用。”上(朱元璋)曰:“屯田之政,可以纾民力,足兵食,边防之计莫善于此。”

两次调卫后,南征将军傅友德、沐英多次上奏朱元璋,报告充实云南边防和开发云南经济的重要性。明朝政府了解到云南西北地区是印缅藏交接的要地,认为是屯军的好地方。又经调查北胜州大多是平原河谷地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随即派了军队和屯户进驻永胜。洪武二十年九月,朝廷下令,“命湖广官军二万六千五百六十人征云南,赏纱五十八万千绽。”洪武二十二年,“令移山东、山西、江西、湖广、江南富户和移民八十万实滇。”于是便有了第三次调卫。

以上三次调卫,云南的士兵和民户,一是留滇的征南军,二是增调的征滇屯军,三是移来的屯户。三次调卫,云南的湖广籍民兵达十多万人。(以上引自《明实录.洪武实录》)到永胜落户的,达二十万。在永胜的军队和屯民户,他们的制度是:三分操练,七分屯粮。那时,根据不同的情况,一户人家种三十、五十亩不等的田地,政府不给粮食,全靠军队自给自足,屯田的官兵可以从内地带来妻室儿女,也可以在当地娶亲结婚。这些受到朱元璋的指令到三川的军士和屯民,和当地土著结合,生息繁衍,创造了三川的历史,也创造了三川的风俗文化。同时,又把中原的佛教文化带到了永胜。但我们绝不能贸然下结论说永胜“斋姑娘”的习俗是江西、湖南带来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无法考证在湖南、江西一带是否有类似的习俗。可既然留“斋姑娘”是永胜汉族所独有,我们可以得出“湖广调卫”是“斋姑娘”习俗形成的先决条件这样的结论。

其次,明末清初对贞女的高度赞扬是“斋姑娘”习俗形成的重要前提。《永北府志》载:“永北妇女以节烈著者,前明得四人,国朝至乾隆三十年得四十八人,又至道光十九年得三十三人。咸同之际,变乱叠兴,期间赴水、蹈火、服毒、投环者不下十百,继至今,黔娄之嫠妇,柳下之贤妻,直与金洁,雪岭争辉矣。圣天子旌贞表节,所以激扬风化,矜式闺门,典至重也。” ②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些明末清初记载永胜烈女、烈妇、贞女的史料。

姚氏 谭本仁妻。举人谭仕炜之母。年二十九,本仁忘,守节历久不变,提学、巡抚咸表之。③

赵氏 宋振鲮妻。营兵宋位之母。年二十九振鲮亡,守节,事故,抚子历三十一年。④

殷贞女 城西梁官约殷绍糕之女。幼接养于舅氏胡,许字其子胡云飞。未及笄而云飞卒,女誓不欲生,姑慰之曰:“汝,吾外侄女也。吾子虽死,汝犹女耳。胡不事我二老而欲轻生耶?”女乃安居如常。后汤姓闻其贤,欲聘之。女觉,泣曰:“食前言不如死也,”兄曰:“守贞非易,且妹年幼,未敢轻相许也。”女微闻之,即于神前引刀断指以自誓,家人敬畏感泣,遂听其守贞。事母素以孝闻,姑,携兄子独居终身。⑤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贞洁烈女的高度赞扬,一旦丈夫身亡,便为其守贞,抚养孩子,孝养公婆,当时的政府还为其旌表。而女子仅仅只是许了人,当未婚夫遭遇不幸,便立志为其守节。有结婚的机会时,竟抵死不从,宁可在家孝养父母,扶持幼小。妇女本身以守节为一生的志向,并为此感到骄傲。似乎守节才是她们一生的使命,谁遵守了,便能得到社会的高度赞扬和肯定,谁违背了,便要遭到社会的唾弃,封建社会的观念紧紧的束缚着她们。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三川妇女,自然便为留“斋姑娘”这一习俗提供了前提。

综上所述,斋姑娘形成的历史原因有两点:湖广调卫是先决条件;明末清初对贞女的高度赞扬是前提。有了湖广调卫,便有了汉族的进入和佛教文化的盛行。而当时社会对贞女的高度赞扬和各方的推崇,为三川女子当“斋姑娘”铺平了道路。所以,永胜“斋姑娘”的产生和发展,跟当时的历史和社会对贞洁烈女的高度赞扬是分不开的。

注释:

①木祥.丽江斋女[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20-23.

②③④⑤叶如桐修,刘必苏、朱庭珍纂.永北直隶厅志[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300,300,3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