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考虑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特殊性,如果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道德认识,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将会失去活力,将无法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学效果。主要分析了提高小学品德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策略

一、教师要放下“身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参与氛围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对待学生不是大声呵责,就是摆出教师架子,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总是“俯视”学生,不愿意与学生沟通交流。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生往往处于被教育的地位,他们会因为对教师的畏惧心理而对思品课失去了原有的热情。因此,教师要主动放下“身段”,要和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一点,即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扮演的不是一个威严的教育者,而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要知学生所想,想学生所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蔼可亲,让他们愿意与教师交流、愿意参与到思品课的学习中,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爱好设置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互动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师要善于营造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1.教师可以利用小学品德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的贴近性,创造生活化情境

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生活,更应该回归生活。教育研究成果也表明,当教学内容和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背景或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越会表现出对知识的主动接受。但是当前个别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需要,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处理,只注重机械地灌输教材内容,使得品德与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渐行渐远,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生活化的情境,比如,在《塑料与生活》教学时,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对塑料袋白色污染知识的传授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给学生铺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你们的家里、学习的校园、生活的环境都有什么塑料产品吗?在学生回答完教师的提问之后,教师可以适时引导:“你们都知道塑料袋及塑料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可你们知道吗,塑料袋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白色污染。”然后向学生介绍白色污染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生活的周围还有哪些环境污染的例子,结合课本内容带领学生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保护环境,怎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我们要减少对塑料袋的使用,塑料袋使用后一定要投入垃圾桶等。在生活的情境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品德教育,更能“听得进道理”。

2.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喜变,他们很容易对一成不变的课堂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生动的教学内容。比如在《筑起血肉长城》一课时教学时,小学生因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了解不深,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抗争史、近现代为了抵御列强侵略而做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知之不多,因此,爱国观念大多比较淡薄,不能充分领会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精髓。教师可以提前精心备课,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播放《鸦片战争》《甲午风云》《长征》等电影或纪录片,给学生展示激烈的战斗场面和艰苦的战斗环境,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的欣赏中,深刻地感受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抗争史。同时,小学生善歌善舞,他们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要多在品德与社会上为学生创造歌曲情境。让学生听到音乐,情绪就随之舞动,并能在自己的脑海中描绘出一幅真实的情境,会激励他们去体验、去感受。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龙的传人》《义勇军进行曲》等,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心灵上的熏陶,激发他们为了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意识。而在其他课时的教学中,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选择合适的歌曲,以达到熏陶的目的。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相比较教师生硬的课本内容灌输效果更明显,也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3.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故事化的情境

要想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创造故事化的情境可以达到有效地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效果。小学生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他们对故事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和极高的热情。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比如,在《害人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故事课”,学生会感到好奇,他们一方面惊讶上课还能听故事,另一方面会好奇老师要讲的是什么故事。这个时候教师再娓娓道来,展开精彩的故事教学。教师可以用悲痛有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讲述刘思颖小朋友跟随妈妈自焚的故事,通过对当时火苗蹿起来后的可怕场景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刘思颖当时的痛苦、恐惧和无助。同时,在故事结束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是谁害了刘思颖,是她的妈妈吗?还是那个令人憎恨的?然后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讲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语言才能和故事才能,讲一讲他们所知道的关于害人的故事。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品德与社会如此有趣”的认知,让他们爱上品德与社会,愿意参与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

4.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教师要善于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要改变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习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在《父母的难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几个问题: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你知道爸爸妈妈的工作内容吗?你关心过爸爸妈妈吗?你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事?通过这种铺垫式的提问,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回顾学生所知道的关于父爱的名言警句,鼓励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这种提问会激发学生的回答兴趣,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问题的回答中,能营造一个“七嘴八舌”、活力十足的课堂。同时,通过问题情境,可以强化学生对父母的爱,让他们多关心父母。

三、教师要适时放手,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落实。首先,要落实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教师不能剥夺学生的主动参与权。比如,在《我来做市长》一课时教学时,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可以组织学生来一场关于生命演讲的讲台,让他们大声说出自己如果当市长准备为市民、为家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哪些事?每个学生都有憧憬,这种主题演讲,能够让他们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表达内心所想和对城市建设的观点,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个演讲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机会,避免了个别同学“偷懒不准备”的行为,能改变多数同学坐壁上观的情况,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演讲情况的优良,给学生评定分数,并把分数纳入到品德与社会课考试成绩中,激励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来。

四、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把学生从枯燥的课本学习中解放出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把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成果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比如,在“我做志愿者”一课时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到养老院做志愿者。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理解志愿者的含义,明白志愿者就是对自己所付出的辛劳都不要求任何物质回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做志愿者以后,会更能理解志愿者这项工作,会更有体会,这对于“我做志愿者”一课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发挥其作用,要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感受、去体验,提高他们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打造高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

参考文献:

[1]熊黄英.浅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0).

[2]张征红.细化重点环节提升体验层次:刍议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J].生活教育,2011(10).

[3]李喆.“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教学的“五激”策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3).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上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