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了加强手足口病(HFMD)防治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起将手足口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HFMD是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发病史及暴发流行情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最早于1957年由新西兰Seddon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中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HFMD的命名。近几十年来多次发生HFMD,遍及各大洲,成为世界性的疾病,约20个国家已有记载。

我国于1981年在上海首次报道HFMD,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Al6引起的HFMD暴发流行, 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HFMD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一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HFMD患者中分离出2株EV71病毒。其后,1998年在我国台湾省,2000年在山东省、江苏省,2001年在北京昌平区又发现多起病例。

病原学

引发HFMD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均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人肠道病毒属,型别有CoxA5、10、16、19型及EV71型和新肠道病毒,最常见为CoxAr16及BY71型,有报道ECHO及CoxA组某些型也可引起,有待进一步证实。早期发现的HFMD的病原体主要为CoxAl8型,HFMD与EV71感染有关的报道则,始自20世纪70年代初,1974年美国学者从1例脑炎病人的标本中分离出BY71肠道病毒后,HFMD与EV71感染的关系得到广泛的重视。此后,EV71感染与CoxAl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HFMD的主要病原体。由于HFMD常常由多种EV共同引起,而EV71和CoxAl6往往是HFMD暴发流行的最主要病原,二者在遗传学上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EV71与CoxA16引起的HFMD在临床症状上难以区别,但EV71、感染除了引起HFMD以外,还能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麻痹,易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目前世界上几起严重的HFMD暴发流行均由EV71引起,而CoxA16则极少导致HFMD的大规模暴发流行。在当前安徽省阜阳市HFMD的暴发流行中,已经分离出肠道病毒EV71型病毒株,确定为EV71感染。

传染源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人是本病的传染源,包括患者及健康带毒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病毒可通过疱疹液、粪便等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HFMD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婴幼儿最为易感,≤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据国外文献报道,本病每隔2~3年流行1次的规律出现,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

流行方式

HFMD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