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添砖加瓦,让计算多姿多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添砖加瓦,让计算多姿多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智力发展的催化剂。数学强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意味着解题能力,或者将实际情境转化为数学模型来处理的能力,还应包括善于用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正是给学生在枯燥的计算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让计算课堂“活”起来。

一、以“用”引“算”,生活情境唤起计算经验

课堂上有问题,才有探知,才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计算情境创设,不只是为了将算式“粘贴”进去,更重要的是将算理镶嵌到问题模型中,使情境的内容能很好地承载算理算法的本质,帮助学生结合已有的计算经验,帮助学生实现旧知向新知的自主迁移。

案例1: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情境: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

师:要求篮球场的周长你需要做哪些准备?需要知道些什么?

师:是的,需要先测量出四条边的长度,然后求它们的和。那么我是否一定要测4次呢?

师: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我们只要知道了它的长、宽,就能求出它的周长了。

出示: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

师:怎么计算?

预设1:28+25+28+15=86米;

预设2: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

预设3:28+15=43米,43×2=86米。

师:都是求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每一个算式分别求的是什么?

反思:长方形周长的探求融合在测量情景之中,发现要求得周长,先要知道每一条边的长度,大部分学生能说出只要长宽就够了,结合图形让学生列算式、说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发现,其实要求长方形周长,只要找到它的长、宽就可以了,一步步简化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己获得“长方形周长=(长+宽)×2”这一计算模型。

二、以“用”助“算”,找准计算思维发散点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教师在情景教学中,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交流的空间,结合已有知识,将抽象的计算模型还原到实际问题之中,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帮助理解算理,探究新旧知识契合点,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案例2: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小区有10幢楼,每幢144户,共有多少户?(引导:这里有10个144)

师:后来由于需要又增建了5幢,增加了多少户?一共有多少户?(引导:增加了5个144,共有15个144)

师:那么15×144如何进行竖式计算呢?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在竖式中,为什么144乘十位上的“1”要从十位写起?这里的“1”表示?

反思:先求10×144,对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计算进行回顾,之后提出“再加5个144”,学生计算5×144,两者的和就是1440+720;“一共有多少幢?”,引导学生列出15×144,学生在分步计算10×144、5×144的基础上知道:15个144就是10个144加上5个144,引申到笔算就是先算144×5,再算十位上的144×1。这一个计算过程的分解与合成,既帮助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又为之后的乘法分配律埋下了伏笔。理解算理就是让学生摸石过河,要有垫脚石,这一课中,10×144、5×144就是计算15×144的踏板,先结合计算情景再抽离出计算支架,帮助学生找准计算思维发散点,让学生自己发现前后联系,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三、以“算”促“用”,透过现象看到计算本质

“数学是一种文化”,计算教学也是一样。许多数学定律的推导、数学家巧算的故事,每个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都体现了数学文化,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语言为算式添砖加瓦,穿上“生活”的外衣,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案例3:苏教版 二年级 书本P31 “解决问题”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生1:“小汽车的价钱不知道时,需要先求出‘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而根据‘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这个信息可以算出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再根据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和信息‘想买6辆小汽车’就可以求应付多少钱。”

列式1:12÷3=4(元) 4×6=24(元)

生2发现:“6正好是3的两倍,那么6辆车的价格正好是3辆车价格的2倍。”

列式2:6÷3=2 12×2=24(元)

反思:计算教学,就应在帮助学生对算法熟练掌握、算理准确理解、计算技能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简单的算式穿上不同的外衣,又能对不同的情境进行抽象概括,从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问题、优化技能,形成对问题的新感悟。

能力没办法通过“复制”、“灌输”获得。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是从“问”开始,数学的组成是问和解,而计算正是求解的重要一环。经历算法的探究、建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实现学生计算思维的提升与发展。

【作者单位:昆山市振华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