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博物学与校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刘华杰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学和科学史。植物爱好者。近年来倡导恢复博物学教育,主张博物学生存,带领研究生从事博物学史研究。主要作品有《浑沌语义与哲学》《分形艺术》《中国类科学》《看得见的风景》《天涯芳草》《博物人生》《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等。曾获霍英东奖、文津图书奖、台湾吴大猷科普佳作银签奖。
问:刘教授,您在大学讲授科学哲学和科学传播学,您是知名的博物学家,近来又十分推崇新博物学的理念,您能否解释下博物学与新博物学的关系?
答:新博物学是在旧博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博物学是指,对大自然宏观层面的观察、记录、分类等,以及对自然事物、天人关系的系统把握,包括天文、地质、动物、植物、气象、农业、医药等学科的“地方性”很强的知识和实践。博物学有悠久的历史,其历史比数理科学、控制实验科学、数值模拟科学等久远得多。但后来博物学衰落了,现在许多人都没听说过有这样的学问,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也没有博物学字样。
过去的博物学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特别是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博物学曾在猎奇、占有、掠夺这些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与帝国扩张也有密切关联。现在,世界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新博物学特别强调大自然的权利和普遍的共生理念,主张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之间也要减少好斗的成分。在户外考察要尽量少采或者不采标本。
问:您刚才给博物学定义的时候,提到了“地方性”这个词,是说博物学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吗?
答:地方性知识对应的英文是local knowledge或者indigenous knowledge,也称本土知识,是从人类学那里借用来的。它至少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如某国的;民族的,如某个少数民族的;家乡的,如俺们家门口的,老土的。
地方性知识是相对于非地方性知识――普遍性知识――而言的。学校中所教授的数理化天地生等,几乎都是“很牛”具普遍性的西方科学知识。近代以来的学校教育,十分强调普遍性知识的传授,自觉或不自觉地克服学生对地方性知识的获得。没有念过书的人,对他的家乡、对他屋前屋后的动物、植物、山脉可能会比较了解,他们知道哪种植物能吃哪种植物不能吃。但是如今很多博士生包括生物系的博士生,认识的植物很有限,他们有的人一辈子就研究一两种植物。在这种意义上,农民就具有很多关于植物的地方性知识,而博士生虽然很有学问,但应该向农民学习。在博物学这里,地方性知识的称谓在反省的层面获得了新意,至少它不完全代表不重要的知识。
当然,这样讲并不是说博物学只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不包含任何普遍性的东西了。坦率地承认地方性,是一种主动姿态。把博物学的眼光扩展开来,人类的任何知识都具有地方性,只是地方的范围有大有小。
问:可以这么理解么,博物学是非常实际且实用的地方性知识?
答:因为如今其他东西太有用了,博物学没必要跟人家争有用性,也争不过。因此,我主张恢复博物学,并非刻意强调其有用性。如果有人追博物学有什么用,我就回答:“没用。”没有用,还关心,还愿意为此浪费时间,这才能突出博物学的特别之处。
博物学当然有用,我愿意提及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救援中的一个故事:地震发生后,救援飞机无法降落,军方很着急,两名女大学生张琪和左亭发帖指出“在距离汶川县城往成都方向仅7公里的七盘沟村山顶适合飞机降落。”两位当事人是学生,她们并非某某专家,更不是地质、地理、遥感、军事信息专家,但她们提供的信息极为准确、重要、有效。她们只不过从小太熟悉自己的家乡,博物学知识多一点而已,她们在关键时刻为救灾帮了大忙。
不过即使有这样一些生动的例证,博物学依然显得无用。我从来不否认这一点。博物学通常不能用来当官、发财,与当下主流社会认可的成功标准不搭界。修炼博物学也不可能做出超一流的科学发现,搞博物学也不可能得诺贝尔奖(动物行为学家劳伦兹是个例外)。但从哲学的角度考虑,从博物学爱好者的角度考虑,博物学依然有魅力,值得为此“浪费”大把大把时间。要问魅力来自何处,我认为恐怕来自于人类天生对大自然的无限依恋,人离开大自然无法生存!不仅仅是在物质层面,还有心理层面、精神层面。
问:博物学像哲学一样,有无用之用所谓大用的内在之美吧?
答:是的。不过,推销博物学,我通常从其无用性说起。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一些无用的东西,而要减少一些有用的东西。
博物学也有一些显然的、可以检验的好处。比如可以使我们心情舒畅,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让我们谦卑、感恩、敬畏,生活得更加充实。或者用一个云南人经常用的词,叫做“好在”。
什么是好在?即好好地活着,自由自在地活着,乐观、幸福地活着。
也许,在大家忙着赚钱的现代社会中,浪费大好时光观察植物的植物人、观察鸟类的鸟人们,被认为有毛病、有点傻。不过,我认为,做一名博物爱好者是快乐的。傻就傻点吧。
如果你喜爱植物,从现在开始行动,一年内就可以认识一百多种植物,以后会加速,只要你用心,三年内你可以认识北京一半的植物。对自己而言,这是多么可观的成就!
问:每年九月,大一新生从各地汇聚到同一个大学校园,校园成为博物学中重视的“地方性知识”非常重要的一个空间,这也是我们提出博物校园的一个出发点。如何在校园培养基本的博物学观察技能?
答:观察植物,是进入博物学大门的一种较好的方式,观察动物也一样,只不过后者相对困难一些。培养博物学爱好可以从观察校园植物,记录校园植物,理解校园植物开始。
认知校园植物,要响应孔子的号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要是不知道名字,一切都无从谈起。有人说我们学校有一种植物非常漂亮,描述了半天别人还是不明白。想传达一种植物的形态非常困难,用科学术语描述也不太容易说清楚,所以最好先知道它的名字。在信息网络的时代,有了名字,相关知识都可以共享。名实对不上,已有的知识,与自己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