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星星之火·圣音燎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星星之火·圣音燎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流行一种细十番音乐,当地成立有“楼塔细十番协会”,其任务是保护和传承细十番。这种音乐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细十番已成为楼塔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近年来,细十番的发展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为积极助推细十番的传承和保护,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星火燎原暑期实践队走进楼塔镇,对细十番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此文为调研考察之所得。

关键词:楼塔细十番;传承、保护

寻根问祖,工大学子走进千年古镇

自周武王赐“木”为“楼”,如今在浙江聚集了全国98%的楼姓后人,萧山楼塔成为了楼氏聚集地之一,其最有名的先人为跨元明两朝的医学大家楼英,被人们誉为“神仙太公”。他正是楼塔细十番的创始人。7月3日,浙江工业大学星火燎原暑期实践队开启了他们对楼塔细十番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首站便是楼塔镇东楼宗祠,去那里了解楼塔细十番的起源。

一进宗祠,十分醒目的“楼英纪念堂”牌匾悬挂在正中间的梁柱上,两边的红色木柱上立着一列列长幅对联,传递出庄严和浓厚的历史底蕴。里堂供奉的便是当地村民所说的“祖先”――楼英。据说在公元1377年,名医楼英回到故乡楼塔,将明朝宫廷的一套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乐曲带到楼塔,将一批比较有文化的、酷爱音乐的人们组织起来以琴会友,共磋琴艺,共同演奏各种古典套曲。“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宫廷之乐从此流落凡间,成了老百姓耳边的“家常菜肴”,楼塔的细十番便由此运应而生。

祠堂上方悬挂“走进千年古镇,聆听十番音乐”的横幅也格外引人注目。祠堂里一位年迈的村民告诉我们,楼塔人都很喜欢听细十番,从小就听,每逢过节过年,细十番都会来这里进行演出,祠堂里里外外挤满了前来观看的村民,场面非常热闹。事实上,即便到今天,娱乐方式已多不可胜数,到了佳节,没听到细十番的乐声,楼塔人仍觉得少了什么。看来,细十番已经不再是一曲普通的民乐,仿佛楼塔的山,楼塔的水,细十番已然成为楼塔人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躬身前行,楼氏后人坚守艺术瑰宝

为了扶植与保护楼塔细十番,经萧山区文化主管部门批准,2006年12月,“楼塔细十番协会”正式成立,成为杭州地区首个农村民间协会组织。顶着三伏天的烈日,星火燎原团队一行人来到了楼塔细十番协会基地,拜访现任协会会长楼正寿和副会长楼飞华。

在带队老师向二位会长说明了团队的来意之后,为了能生动而详细地呈现楼塔细十番的前世今生,大伙有幸先睹了题为《穿越600年的天籁――楼塔细十番》的专题视频,而后由楼正寿会长向大家作一一介绍。楼塔细十番有“望庄台”、“一条枪”、“八版”三个曲牌构成。目前,细十番乐器配置较齐全,由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等。细十番的演奏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行姿”,一种是“坐姿”。“坐姿”是在固定场所演的,如春节龙灯盛会的时候,坐在祠堂演奏细十番;“行姿”是指边走边演,每逢大年初一、十五的楼塔古镇,十番队举着管、箫、笛、笙等家什,以红灯笼引路,踏着古时士大夫的四方步,缓步前行,从村口出发,沿村中小巷,绕村一周,以行姿演奏细十番古典套曲,而这种习俗已延续了上百年。除此之外,协会也参与了国内大大小小各类演出和比赛。协会成员记忆犹新的便是2013年11月24日,楼塔细十番应邀赴台,在台北市萧山同乡会创会60周年庆祝大会上表演了多首曲目,之后又在士林官邸广场演出。“那次演出令不少移居台湾多年的老人感慨万千,很多人都说几十年没听到家乡的乐曲了,希望我们能多表演几场。”说到激动处,楼会长眼中闪烁着光芒,他说“那天中途天空下起了雨,观众们的热情依旧高涨,这场演出被加时了半个小时之久。”

2008年,楼塔细十番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从小听着父辈们吹拉弹拨长大的楼正寿对细十番有着深厚的感情,说起自己在最艰难的时代,他和老艺人们仍然没有放弃细十番的那段经历,他总是感慨万千。如今楼正寿会长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楼塔细十番)的传承人。“回想艰辛的申遗过程,自已出了好多钱,到处找路子,也碰过钉子,但总算是成功了。”为了保持水准,无论寒暑,细十番协会每周都安排练习。时至今日,楼塔细十番从不参与个人的婚丧、祝寿等红白喜事,楼正寿会长说:“此乐只为共享,不为私用,数百年来,不管对方是民是官,一视同仁。”

对于楼塔人来说,细十番不只是乐曲,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它似乎是责无旁贷的事情。然而,老一辈艺人日渐年迈,新生代尚不能独当一面;协会里的经费比较紧张,资金来源还没有列入专项经费。在之后的单独采访交流中,会长们也都流露出了心中的担忧。副会长楼飞华主要负责宣传事务,一人主管三个公众号,每天定期都会出稿件推送。他告诉我们:“其实搞搞文字做做宣传这都是我的个人爱好,也想过请专业的团队来帮忙,但是一方面因为资金紧缺的原因,另一方面呢我也担心他们没能够像我一样真正了解细十番。”目前协会里共有50多名会员,年龄跨度从19岁到90多岁,楼正寿会长坦言:“镇里非常支持我们,虽然经费比较困难,但每年也会拨一、二万给我们;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想办法,向省里、企业寻求赞助。关于传承人的培养,现在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将楼塔镇中心小学作为细十番的传承基地,在那里设课、建队,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二是通过协会培养一批中青年,这批人主要是对演奏乐器有爱好的人或者是有音乐天赋的人,我们也非常欢迎他们参加协会。”

为了让考察队伍更好的了解楼塔细十番,欣赏一次原汁原味的楼塔细十番演奏,协会特意召集了老成员们进行了一场排练。几百年的记忆,在一个简朴的排练厅里复活――老班底们演奏的细十番曲,回旋曲折、快而不乱、慢而不拖。一曲气势恢宏的《上马轿》是老艺人挖掘历史民俗传统文化,历经多年创作而成,展示了大将楼晋出征时百姓们满怀骄傲之情,热烈欢送楼晋诸将的场面。再是一曲节奏欢快的《采茶舞曲》,乐声悠扬,在琴弦与乐管之间徘徊,盘旋,上升。一曲终了,意犹未尽,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圣音”让实践队的师生们沉醉其中,久醉不醒。

传承大计,多方支持力促圣音燎原

“细十番”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楼塔的地位、作用与价值不言而喻。细十番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被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高度关注,且列入了楼塔镇党委政府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此次考察中,楼塔镇党委书记吕吉良在百忙中接受了实践团的访谈,对楼塔细十番传承与发展提出了主要构思。

1.成立基地,引进专业师资

师资力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的核心。楼塔中心小学把“细十番”作为了解家乡风俗文化的校本教程,列入课程表,还聘请了老艺人进校授艺,聘请专业人士授课排演。10年后的今天,学校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开设了“细十番”民间艺术特色班。每隔一年就从二三年级中选拔组建校“细十番”民乐队。今年6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与楼塔镇人民政府签订校地文化合作事宜,此后每周艺校派遣8名优秀教师对细十番乐团成员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

2.抓好基础,创作宣传新曲

一方面政府进行正确引导,在保持细十番原貌的基础上补充改进。像“细十番”这样流传下来的古乐谱,要想传承和让现代人接受显然有难度。但经过专业人员的整理,变成了通俗的曲谱,连孩子们也可以照谱学习了。同时,细十番若想受到更多人的青睐,那就必须融合“现代的或世界流行音乐”元素来延续其传统的生命,将现代音乐和世界音乐形式与细十番传统音乐有机结合,制作创新出新产品;开拓海外的市场,将细十番与世界音乐结合,创作出新的专辑,让细十番以世界通行的音乐形式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足可遂行“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务;植入到现代电视电影等作品中,以主题曲、插曲、背景音乐等形式,借助新的载体将细十番影响力不断扩大。

3.立足本土,整合旅游资源

在不断融合现代和世界流行音乐元素的同时,应积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与扶持作用,依托和开发当地山清水秀的旅游资源,发挥细十番独特的作用和优势,使之与当地旅游业协同发展,这对于细十番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开发式保护。

文化是温暖,文化是魅力,文化是情怀,文化是源泉,文化是影响,文化是灵魂。一曲“圣音”翻越时光的“崇山峻岭”,从明朝流传至今。而守护这袅袅圣音的,除了“仙岩楼氏”,还应该有很多热爱民族音乐的同仁,应该有热爱民族文化的志士,应该有……因为,如果你来楼塔,亲耳听一听细十番,一千个人,定会做出一千个不同的让圣音燎原的美梦来。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