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透芭蕾g宣状蠊脂F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透芭蕾g宣状蠊脂F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大陆地区的演出市场中,无论外国演出团体,还是国内演出团体的宣传方式和方法,多年来都一直存在较多的问题。与蓬勃发展的演出市场相比,宣传却非常滞后,不仅手段不够丰富,在方法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缺乏专业性”,“宣传力度不够”,“措辞不妥当”,“宣传无法体现演出团体的特色”是常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国的演出市场在策划和管理中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特别是宣传方面,怪现状比比皆是,有人不禁要问,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本篇以芭蕾方面常见的宣传问题为主体,与您一同探讨:

“ X大名F ”不知“ X大 ”l矸猓

在许多演出宣传文案中,随处可见演出团体“是世界X大芭蕾舞团之一”。这个X,可以是10,也可以是5,或者任何一个数字。我国的某些芭蕾舞团,在一些宣传稿中,也称自己是“世界X大芭蕾舞团之一”。不过,这个“X大团体”到底是哪家媒体或者机构认定的,这些宣传的策划者有没有深入探讨呢?

具体的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也可以说,根本没有正确答案,“X大”这样的说法,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笔者认为,世界上的一些芭蕾大国、强国(如俄罗斯、美国及英国、法国等),往往国家级别的芭蕾舞团均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准(如演员规模,服装舞美的规模及精细程度,以及驻团编导水平,驾驭各种大小剧目的能力等等,不一而足),其次是一些主要城市或地区的团体。即使风格有所不同,整体水准是大体相当的,如果硬要分个高下,就见仁见智了。

Y料翻g混y缺乏I性

举几个典型例子――笔者撰写此文的同时,一个专业英语机构,却将芭蕾词组“corps de ballet”翻成了“芭蕾舞团”(正确意思为“群舞演员”),该词组虽然是法语外来词汇,但同时也是芭蕾语汇中极为常见的名词词组,如此常见的词组,因为专业语言环境及习惯的独特性,翻译尚且难以到位,更别说一些包括相对偏门的舞蹈语汇、术语的专业文章及书籍了。最近,一家演出机构将与中国芭蕾合作过多次的已故法国著名编导大师Roland Petit(汉语音译“罗兰.佩蒂”即可)翻译成了“小罗兰”,petit在法语中确实有“小”的意思,但在人名翻译中,一般不采用意译,而是音译(如人名中出现white一词,一般翻译成“怀特”,而不是“白色”。)至于一些头衔及演员级别的翻译混乱,更是常常出现的问题。(关于演员级别翻译的相关文章详见芭蕾杂志第6、7期《不同语言、国家的演员定级》一文。)

笔者以为,造成翻译混乱的原因,是译者往往缺乏芭蕾专业知识;我国的芭蕾舞专业教学中,也有意无意地忽略文化课教育,所以从事芭蕾专业的人士中,精通外语的人才也较为缺乏。若要在较短时间内改善芭蕾资料翻译的质量,笔者建议寻找有一定舞蹈理论基础的研究者撰写。至于长久之计,则必须要重视艺术类学生的文化教育,以及理论研究者的专业知识教育,加强专业芭蕾舞界与各类媒体的合作、沟通交流、培养跨界人才。要推广和宣传一门艺术,就必须了解这门艺术的特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认真严谨的态度,三者缺一不可。

而这些团体的演出剧目基本上仅限于《天鹅湖》、《胡桃夹子》等少数传统剧目,造成许多观众乘兴而来失望而归。其实,看一下这些舞团的俄文名全称或者英文名全称,基本上都是地区性团体或者临时组成的团体。由于圈内缺乏相关规则的制定和制约,造成某些演出单位为了获得票房,不如实翻译舞团名称,难免误导受众,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俄罗斯芭蕾在华的声望。

实际上,这些俄罗斯的演出团体尽管距离世界一流较远,但因为俄罗斯国内芭蕾普及程度高,专业人士众多――“瘦死骆驼比马大”,这些团体还是具备一定的水准,对于一些刚开始欣赏芭蕾的观众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这些观众能够接受该类团体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与演出水准相应的票价。

S可的“ cXX糊R名 ”

这个怪现状,与前文所提的第一大怪现状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之所以单独拿出来分析,是因为这个怪现状还根据时代的前进变化了、发展了。在互联网资讯尚不发达的时代,许多来华演出的团体,经过国内一些演出单位的精心抑或随意的包装,统统成了世界第一。现在,互联网信息丰富,资料查询方便,许多观众慢慢了解了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马林斯基大剧院以及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美国芭蕾舞剧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等优秀团体。一些中小团体便无法单方面宣传为世界第一。于是,这些“世界第一”或者“世界前三”后面多了一个词――齐名。

另外还有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一些二三流的俄罗斯或前苏联地区来华舞团,规模及演出水准相当于中国的二线城市歌舞团,却因为译名带有“皇家”、“模范”、“国立”等字样,被当成国家级舞团看待。

过度渲染减肥和伤病悲情成了宣传主流

因芭蕾舞表演对于演员的身材有较高要求,所以,保持身材一直是业内人士的重要话题,甚至是生活工作的一部分。于是乎,在很多文章和艺术作品中,芭蕾舞演员常被描述减肥过度的厌食症患者。同样道理,因为芭蕾舞者的练功和演出需要消耗很大的体力,需要依靠良好的身体素质来支撑,同时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伤病,这和许多体育项目类似,本来无可厚非,可是,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过度或只渲染舞者的伤痛,特别是伤痕累累的足部。另外,许多的宣传和介绍中,舞者往往是悲情的体现,他们的生活似乎一片灰暗,除了清贫就是伤痛和寂寞,以及不被常人理解等等。其实许多演员及从业人员非常开朗乐观,心态良好,热情上进,业余爱好和同龄人并没太大区别。至于他们如何保持身材,从事高强度的训练及演出就已经足够。除此之外,优秀的舞者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具备一定专业水平和正确的工作态度,就能获得不错的报酬,虽然和娱乐界大腕尚不可同日而语,但足以让他们的生活衣食无忧。其实,中国芭蕾圈,乃至中国舞蹈圈的清贫并不是物质,而是创造力和对纯粹艺术的追求。

笔者以为,出现几大怪现状并不是最麻烦的,麻烦的是源源不断地出现这些怪现状,并慢慢变成业内的惯例或者不成文规定。

所以,笔者对于各大演出单位在宣传方面的建议,不外乎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积极上进的态度――避免因缺乏专业知识出现的大小错误,以及多多了解和研究艺术,从而在宣传资料中最大程度地体现演出团体的特色,既宣传了艺术,也吸引了更多受众,同时还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芭蕾舞艺术乃至各种门类的艺术要发展,除了专业团体演出水平的提升、充分的理论研究、教学手段的继承和发展等,还必须形成健康上进的舆论和演出环境,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恰如其分的,具备力度和演出团体特色的宣传手段和资料,将会源源不断的增加有一定欣赏水平的观众,由此造就充满活力的演出市场,才能促进芭蕾艺术乃至其他各门类艺术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