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留有尾声“探”余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后,我带着无比轻松、喜悦的心情走进办公室。正准备为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表现写反思案例时,有几位学生手拿三角形模型很兴奋地走进办公室,激动地 对我说:“老师,你刚才留给我们的课后练习题,我们有答案了。”不曾想,教师在课堂中没有处理完的―道拓展性练习题,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正常课间休息,无奈留在了课外,可是学生的探究热情并没有被“铃声”打断,他们仍然处于积极、高昂的探究氛围中,总想表现自己。我何不抓住这个机会,听听他们是怎样想的?索性我把陆续走进办公室的几个学生临时组织起来,开展了一次课堂外的探究活动。
题目:一个三角形,如果截去它的一个50度的内角,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师:这么快你们就有了结果,请说说你们的想法吧!
生1:我认为剩下图形的内角和还是180度。因为我们可以这样剪(沿虚线剪,如图1),得到了一个直角三角形,所以内角和还是180度。
生2:我和他的结论一样,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的剪法是这样剪的(如图2,沿虚线剪),得到一个钝角三角形,所以内角和也是180度。
生3:我还有一种剪法,得到剩下图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比如这样剪(如图3),剪掉一个50度的角,剩下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所以内角和还是180度。
生4:我的看法跟他们都不一样。我认为剪去一个50度的内角后,剩下图形的内角和不一定是180度。请看,如果这样剪(如图4),得到一个四边形,其中有一个角是90度,另外两个角的和是130度,这三个角加在一起就等于220度,所以我认为这个图形的内角和至少在220度以上。
师:具体是多少度,你能找到确定的答案吗?
生4(迟疑):应该是找得到的,我试试看。只要把另一个角量一量就能确定了。(这时他顺手拿起了桌上的量角器,动手量着,其他几位学生都在旁议论着,大家都急切地想得出结论)
生4:这个角是140度。因为130+90+140=360,所以这个图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师(故意用怀疑的语气):是吗?肯定吗?
生5:肯定没错,这是通过测量后得出的。
生6:老师,不用测量也行。我们可以把剩下的图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如图5),每个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两个三角形加起来内角和就是360度。
师(满意地微笑着):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7:我想,我们可以像刚才一样,斜着这样剪(如图6、图7),剩下的图形都是一个四边形,把四边形看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所以剩下图形的内角和就是360度(如图8、图9)。
师:由此看来,这道题随着剪法的不同,剩下图形的内角和就不同。一类剪后剩下的是一个三角形,所以内角和是180度;另一类剪后剩下的图形是一个四边形,四边形我们把它看做是两个三角形组成,所以内角和是360度,大家同意这两个结论吗?(大部分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生8:如果样剪(如图10),剩下图形的内角和还会是360度吗?
没等教师表态,学生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不能这样剪吧?这样剪下一个50度的角后,剩下的图形就不是四边形,因为它有一条边是弯曲的。”生8反驳道:“怎么不行?题目要求,只要剪下的是一个50度的角就行。”此时,我对该生的深刻思考和大胆寻异由衷地表示赞赏,并鼓励说:“你能这样想很有意义,能否再说说你的想法?”生8:“如果是这样剪,我认为剩下图形的内角和就不是360度,它一定比360度大,因为我们可以把这个图形沿着弯曲的部分画一条线(如图11),变成一个四边形和一个像半圆一样的图形。四边形的内角和,我们已经知道了是360度,另外一个象半圆一样的图形,虽然现在我们不会求它的角度,但它一定有角度,所以我肯定这个图形的内角和比360度大。”
又有一生马上抢着说:“我也有一个新的想法。假如我们这样剪(如图12),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比360度小,因为剩下的图形还不是一个四边形,它比四边形少了个象半圆一样的图形,如果把这一部分补上,才是一个四边形,所以我认为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比360度小。”这时一学生受到刚才两位同学的启发,很激动地说:“如果是这样,我认为还有两种剪法(如图13、图14),剪下后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比180度大或比180度小。因为这样剪以后,剩下的图形比三角形略多了一点,或者比三角形略少了一点,所以我认为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有可能比180度大或比180度小。”
这时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他们说:“这样剪下去,这一题不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了吗?”学生的疑问也正是教师要解决的。表面上看学生探究的方法多样,思维比较全面,但实际上他们的思路零乱,各成一体。教师要尽快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使之形成一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你们的想法都有道理,请归纳一下,在这些剪法中会出现两种可能性,即一种的答案具有确定性,另一种的答案不具备确定性。那么,怎样剪才会得出确定的答案,怎样剪才会得出不确定的答案呢?”……
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的确,这次成功的课外探究活动,正是基于课堂内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积极探索,在亲身经历、体验后,自发产生―种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探索的学习兴趣。这种探索活动,尽管参与的学生不是全体,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们的学生无时无刻都有渴求知识的愿望,随时随地都有一种探究的需要。教师只要为学生搭建这样一个展示自我、创新发展的平台,学生的潜力终究能够被释放出来,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断绽放,异彩纷呈。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