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标(实验版)》把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都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因此,笔者认为落实三维目标,是把握教学的根本,从三维目标来把握教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条件之一“想象”,开发与利用实施有效教学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提供必要的范画、图片、资料、多媒体等物质条件,努力丰富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条件之一“想象”显得尤为重要,开发与利用实施有效教学的课程资源,要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以下是笔者通过心理学有关“想象”理论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几点体会。

一、结合绘本的故事,提高学生创作的想象力

在艺术教学中,尤其是在儿童绘画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鼓励儿童多观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最新鲜、最激动、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事情用画笔表现出来,犹如小学语文课的半命题作文一样,让孩子们把自己兴趣的事情,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让他们自由去发挥,注重培养儿童观察事物的习惯,使儿童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认识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儿童具有一双能洞察事物、善于发现的、具有审美能力的眼睛,逐步提高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感知和认识能力,扩大儿童的眼界,丰富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学会以真诚热爱的态度拥抱生活,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别人觉得平淡无奇的事情中,独具慧眼,发现美,激活儿童的想象力。

让学生印象最深刻、最容易理解的课,应是来自生活的课。充满爱和激情的语言绘本的故事,深深打动孩子们的心;诙谐的形象引来孩子们阵阵笑声;生动有趣的情节左右着孩子们的情绪;给他们以欢悦和快乐。当绘本的故事溶于生活,又来自于生活时,学生的注意力紧随,思维紧跟,自主的与绘本进行“对话”,开展大胆的想象。借助绘本使得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由地想象,而想象力正是创造的前提。例如:《玛修的梦》(右图)中小老鼠玛修大胆的想象,把美好的世界与现实的生活一起用色彩的梦幻来表现。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一只小老鼠的美好愿望,对学生心灵的冲击更是大胆想象的创作理念,拉开了学生创作的思绪。

孩童时代的想象空间,天马行空,可上九天,与神仙遨游;可下深海,与海龙王嬉戏。如何保护好想象空间这片净土?每个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情感存在个体差异,有自我诉求的愿望,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的道具,给学生大胆飞翔的隐形翅膀,充分展开自由的想象并大胆自如地体现在绘画里,想象的乐趣才能享受到。在课堂上,如果教师遇到偶发事件,是意想不到的,极可能想象意识,在学生的自我表现过程当中,激情迸发出来的。这种“意外”,有时让人措手不及,此时,你不要因为预设计划被打破而生气,有时,恰恰孕育着良好的教学契机,此时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就会峰回路转,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境界。如果一味地强迫性灌输知识给学生,这就像五指山,压住孙大圣一样,压制住学生的灵魂,钳制了儿童自发性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魔掌。例如,我执教《两只小象》,按计划授课时,让学生自己创作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大象,有几个学生便坐在那里没有动手作画,我便走过去问他们:“你们怎么不动手画画呢?”他们随口回答:“我没见过大象。”这时候,我让他们在书本上的图片观察大象,了解大象的主要形体特征,让同学们猜有关大象的谜语,然后又让他们模仿大象行走的动作,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而且也从观察到认识,有了对大象的感性认识,为绘画创作做好了一定的基础。这时,我便让他们开始动笔了。在他们绘画的过程中,我有意提起了孩子们喜欢的变形金刚、奥特曼等动画片,目的是想让他们意识到要去改变“大象”的形体,如此一来,有的学生便大胆动笔画他想象中大象的样子,又用画笔把自己所说的画了下来。这样利用观察去了解事物,再根据在生活中所见到的联系主体,然后再刻意的去拼作,可见,任何想象不是凭空捏造产生的,只有利用生活感知,帮助学生了解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新的事物就可以赫然在他们的脑海里,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油然而生了。

二、陶艺插上金色翅膀,构建童年想象力空间

要让每个女孩心中的芭比公主梦想成真,要让每个男孩心灵深处的青蛙王子复活;给童年描绘多姿多彩的梦想,给亲情系上情结,陶艺,这种艺术教学手段,再好不够了。如果把陶艺艺术推广开来,让我们的美术课就不再只停留在平面绘画教学上,也可以促进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动脑,在玩中学,学中玩。对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的我认为,一般家长都认为美术就是画画,其实还有像陶瓷工艺、剪纸、雕刻等这类的应用美术更加能够培养儿童的创意思维和综合能力。

每次要上陶艺课,学生就提前准备好彩泥,开始在琢磨着今天要做什么作品,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老师,今天我们做什么啊?”“还是做小动物吗?”“我们可以随便做吗?”没有上过陶艺课的老师肯定会被问得不知所措,因为学生想到的问题多且奇怪,在少儿陶艺教学的初期阶段可以按照步骤和方法来制作和设计,但到了一定阶段,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定的陶艺制作方法,我们还按照我们的思维模式去要求学生,那将抑制了孩子们的灵性,他们将无法放飞自由想象的翅膀,该放开的时候就别束缚他们!如在进行陶艺活动《面具》时,我组织学生欣赏了云南的陶艺吞口,记得我刚展示出图片时,孩子们纷纷叫了起来:“这是什么呀,像鬼一样,真恐怖!”听到孩子们的叫喊声,我乘机引导他们观察:“为什么说他像鬼?他和我们普通人的脸有什么地方不一样?他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么恐怖的面具?”孩子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这些脸谱生活中是没有的,上面的图案非常夸张、变形。我就开始引导学生用泥巴来做面具,现在桌子上垫一张纸,接着我们把泥巴推平,用雕塑刀切割出你想要的脸型,用搓、钻、贴、扎、切等方法制作夸张的脸的五官,你看看孩子们做出来的作品个个都不一样。

三、多维手段教学展示,拓展童年想象力空间

我们发现,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呈下降趋势。低年级多数人喜欢美术,中年级学美术的热情有所减弱,到高年级出现两级分化,好的特别好,差的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特别是想象画,学生更不愿意开动脑筋。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教师课堂教学引导不当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要学会设计和策划课堂。教案不必是面面俱到的预设,要给不可预测的问题留空间,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关注学生的需要,随机应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学不能模式化。每一节课让学生都能想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今天又要变什么‘魔术’了”,“这节课又有什么‘好玩’的”。故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比如,美术课的开始,可以设计成很多的方式:

1.猜测式。如课的一开始出现声音。教“鸟语花香”一课,出现“鸟叫声”。“戏剧脸谱”一课出现锣鼓伴奏的京戏唱腔。“下雨了”一课出现“电闪雷鸣声”。以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让学生听音猜测,想想情景,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2.魔术式。如“三原色和三间色的认识”一课,把几种色水装在白色矿泉水瓶里进行直观演示。利用学生好奇心的特点,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好奇中掌握色彩调配的规律。

3.触摸式。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装上道具,让学生在外面摸,刺激学生的触觉。如“茶壶设计”“闹钟设计”,让学生对物体的外形和花纹进行猜测想象,看谁的设计跟老师的最相似,培养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此外,还有猜谜式、模拟式、展示式、新闻式等方式即可运用。

当然,所有教学设计,都应在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的基础上设计,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喜欢的易于接受的探索过程。学生的“想象”与小学美术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想象”既是学习美术的基础,而提高学生的美术“想象力”又是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

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创造良好的“想象”空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美术教学的各种表现方法、形式来展现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美术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