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巨石下的剑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巨石下的剑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贾平凹的小说是好读却不好谈的,且不说他的产量多的惊人,就作品而言,它们也绝少脱皮露骨的货色,也不是意念性很强的品类,让人能一眼看透,一把摸得着思想的硬块。他写的自如的作品,有如火焰般颤动,流水般变形,绸缎般柔软,彩霞般耀目。对评论者来说,更觉困难的还在于他思路变化多端,笔墨摇曳不定。贾平凹的创作主要是指向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道德品格、意识情绪的不倦探索这个总目标的,是以不倦地向中国农民巨大复杂的感情世界掘进为特色的。其中,关于道德的描写是一个绕不过的主题。

道德是生活,也是文学无法回避的问题。改革开放是一场渗透到一切领域里的观念更新,传统道德的惶惑和动摇存在于各个领域。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①最早把婚姻和爱情不能两全统一的历史困惑强烈的突出出来;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②也对那原始古朴的生产方式和情感方式撒下了无可奈何的纸钱;金河的《不仅仅是留恋》③、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④以及那些探究民族文化心理的“寻根文学”,那些弘扬现代意识的探索小说都离不开生活和人物的道德评判,这说明,道德和文学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

道德问题首先是生活提出来的。经济关系的变革、分配方式的调整,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引起人们公私观念、义利观念、人际关系的变化。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也会对人们现有的精神需求、生活方式、婚恋观念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总之,社会生活的变革必然要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变革。基于原有经济关系的道德动摇了,它当然要经过筛选重建。社会变革最为深刻、普遍的冲突是观念冲突,而道德观念的冲突,则更是渗透到每一个生活角落,每一个生活细胞。因此,道德状况最为人民群众所关注,且最具有感召力。道德作为一种价值标准,是人们进行是非判断和行为规范,须臾无法离开的尺度。道德是抽象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又象是空气一样弥漫在社会生活空间,渗透在人们灵魂的深处。道德在经济、政治、法律面前,又似乎是苍白脆弱的不如一张纸,但它即可以使人为之献身,也可以使人无地自容。道德是人们行为最为敏感、最顽强的价值标准之一。正因为如此,道德冲突往往是人最深刻、最剧烈的精神冲突,也是反映着复杂的现实社会关系和深刻历史积淀的社会冲突。贾平凹用它的小说恰切的表现了这一点。

《天狗》⑤、《黑氏》⑥、《远山野情》⑦、《腊月、正月》⑧……众多作品都深刻的反映了这一问题。其中尤以《黑氏》为甚。贫困和愚昧所造成的恶果,不仅仅在于性的饥渴和紊乱,更在于人性由于得不到滋蘖的合适土壤而可怕的萎缩,不得不长久地滞留在浑浊的生物水平线上。

黑氏(《黑氏》)是个“面粗,手脚肥胖”,人丑但心地善良的农村妇女。她生长在深山里,娘家也穷,嫁到平川道小男人家里,“茶饭是比以前足”,不用为温饱发愁。生理上的需要得到了保证,她也知足了。虽然夫家因日胜一日富起来,“就给她难看脸色”,“恶声败气”地对待她,她也都忍受下来。最令她难以忍受的是,丈夫根本不把她当人看待,毫不尊重她作为妻子的应有的人格,只是把她当作发泄的对象。“小男人压迫着她,口里却叫着别人的名字”,还要她应答,而且经常作贱她,让她“受更粗野的罪”。甚至“小丈夫”跟乡长的女儿胡来,“作出龌龊肮脏的事”,使她过着“夫不夫,妻不妻”的日子。作为夫妻关系的安全感得不到保障,其它的夫妻之间的爱和人格上的尊重,也就更无从谈起。离婚使她从毫无做人的尊严的屈辱地位中解脱出来,仅仅获得了人格的独立,不再奴隶般从属于什么人。

第二次婚姻,黑氏嫁给木犊,开头生活虽然比前夫家清苦点,但后来夫妻俩开了个小饭店,成了“村人企慕”的有钱人,物质生活大为富足;木犊也不象小男人那样“吃里扒外”,诚心表示“只守这一个女人,一生就心满意足,决不采路旁的野花”;她不但没有受些许的虐待侮辱,反倒是由她支配木犊。她好像取得了平等的人的地位,有吃有穿,无人欺侮。但木头般的丈夫木犊,根本不了解她的内心渴求,她过着机器甚至死人般的生活,仍然受着煎熬。木犊“是善心人”,他对黑氏有墙头送芋之情,有用“锅底抽柴禾”的方法收拾跟小男人胡来的乡长女儿的义举,当黑氏离了婚生活艰窘时,也曾体贴关心过她。这些,作为非夫妻关系的局外人时是足够的,黑氏也每每为之感激而“唏嘘不已”。但是,在他和黑氏结为夫妻之后,就再也见不到这种体贴和关心了,尤其是见不到夫妻之间巩固和增进爱情所不可或缺的爱和情感的交流。这倒不是因为木犊不爱或嫌弃黑氏,而是因为他感情上的冷漠和麻木。

在他们的生活得到根本好转后,木犊也还是只知象牛一样地干活、吃饭、睡觉,除此之外别的一点也不会,使黑氏“时常寂寞袭心”。黑氏“脸粗心不粗”,她并不以低层次的生理需要的满足为满足,她有权利也有条件希望得到属于更高层次的爱和情感的满足。遗憾的是,木犊只是以生理需要的满足为满足,对黑氏心理结构的变化毫无所知。他既没有主动去爱黑氏,也没有响应、接受黑氏对他的爱的呼唤。他的麻木和冷漠,使得他们夫妻之间,更确切地说,使黑氏的情感生活、爱情生活仍然处于一种不健全的“缺乏”状态之中。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达尔文就曾高度强调了情感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马斯洛的爱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可以看成是人际关系之间的情感交流的需要,具体到婚姻家庭生活领域来说,则是男女之间或是夫妻之间必不可少的爱和情感的需要。它是人类情感的一个种类,受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制约。“缺乏”加深了黑氏与木犊之间感情上的隔膜,也使她萌发了寻求真正的爱情生活的动机。她要争得再一次更深刻意义上的解放,不期然把她推到了别无选择的关口。她必须等待那个真正理解她,并与她心灵相通的人。

第三次,算不上婚姻的婚姻,她同长顺私奔了。冒着风险,背弃传统道德。来顺也关心体贴着黑氏。他曾跟木犊一起收拾过胡来的乡长女子。木犊出远门时,他常常摸黑帮黑氏刨地;更重要的是,他能给予木犊所绝不可能给予,而又是黑氏最需要的爱和情感的满足。他和黑氏说话,能说得两人“都忘了时间”,能让黑氏“注意到了田地那边一河活活的流水,注意到河岸山崖下腾浮的一道蓝如火焰的雾霭,以及阳光之雾所致使远山呈现的虚幻的抛物线”,能让这个在山里生长三十多年的“第一次领悟到”山里的奇景妙色⑨。这就是爱情的力量!爱情的活力打破了黑氏枯燥乏味的生活氛围,使黑氏原来处于“缺乏”状态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使她感受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和乐趣。于是,黑氏宁愿放弃优裕的物质生活,冒着为传统的道德观念所不齿、被人所唾骂的风险,与来顺双双走上那不知“是苦是甜,是悲是喜”,然而却是充实有趣的新生活。他们在私奔的路上,在荒郊野合时被赤条条的抓住,并被兜头浇了一桶凉水,以赎罪孽。这个结尾表明黑氏的终极人生目标,就是与心爱的人全身心的结合,她是在自己的人生追求的顶点上被俘获的,兜头的凉水和道德谴责她全然不顾,传统道德与她无关。可以说贾平凹选择塑造的文盲、脸黑手粗的黑氏这个形象是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的。我们也正是从黑氏这样一位在偏远的山村生长了三十多年,又近乎文盲的农村所自觉萌发出来的对真正爱情生活的热切追求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时代前进的足音。

贾平凹的《黑氏》像一枚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剑麻把“道德”这颗巨石掀翻在地。他在人物设计上是颇具匠心的,他把主人公叫做“黑氏”,说她“面黑,手脚肥胖”,是生活的最底层,但她的需求并不低,而且颇高,而且是精神需求颇高。这就把一个农村妇女精神需求托举的颇高,把那些虚伪的,不合理的,强加于人的所谓道德击得粉碎。

[注释]

①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②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小说月报》,1983年第6期.

③金河,《不仅仅是留恋》,《人民文学》,1982年第11期.

④王润滋,《鲁班的子孙》,《文汇》(月刊),1983年第8期.

⑤《天狗》(《贾平凹文集》第六卷),陕西人民出版社.

⑥《黑氏》(《贾平凹文集》第七卷),陕西人民出版社.

⑦《远山野情》(《贾平凹文集》第六卷),陕西人民出版社.

⑧《腊月・正月》(《贾平凹文集》第六卷),陕西人民出版社.

⑨《贾平凹文集》第七卷,第5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山东 济南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