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山里总是长满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山里总是长满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春节,一个网友来青岛相见,他是白族人,住在云南的深山里,以采茶为生。相谈甚欢,尤其聊到人与动物的事,更是让人拍案惊奇。

他们的部落在一座大山里,男子必须掌握狩猎和捅蜂窝的本领,听起来野蛮,但事实上却充满人性的智慧。狩猎是集体活动,无论是人还是狗,分工明确,狩得猎物的分配也等级分明。一个狩猎团队,有两位神负责开枪,其他的人和狗配合共同狩猎。而刚入伙缺乏经验的新人,在分配时所得的肉往往比猎狗还少。头客猎人负责一枪将猎物击倒,二把手负责补枪。由于他们对自然敬畏崇拜,假如射击两枪都无法制服的猎物,即认定此物有神护佑,便即刻放弃围捕。

说起山林生活,最不能缺少的伙伴便是勤劳的蜜蜂。它们不仅提供甜蜜和芬芳,为农作物免费传粉;而且被蜜蜂蜇,对住在山里的人也有很好的治病功效,有山民言:“蜂蜇胜打针,筋络尽通,风湿全褪。”

春天漫山花开时,我喜欢听蜜蜂们说话。当它们短促地抖动翅膀时,表明正在辛勤采蜜;当翅膀振动声加倍时,仿佛可以看到它们正背着一袋子花蜜回家播种可爱又努力的样子。这些小家伙还会养育出更多蜂王,聪明的山里人,会借着新蜂王另立门户之时,为它们准备新家。

通常,白族人会选择直径六七十厘米的大树,截取一段,从一端开始将其掏空,然后用干燥的牛粪将口封住,这截树桩内便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之后在树皮上开一个小洞,其大小方便蜜蜂进出即可。把木桩放在避风又温暖的地方,就是蜜蜂之家最好的选择。

蜜蜂会采集超量蜂蜜作为食物,储藏在蜂巢里,假如蜂巢体积不足以储存蜂蜜时,它们便会飞走,寻找新家,所以说,按期从树桩中割取蜂巢,也算对蜜蜂的一种帮助。当人们需要蜂蜜时,就会把木桩上有牛粪的一端掏开,然后用点燃牛粪的滚滚浓烟将蜜蜂熏走。麻利地割取蜂巢,放在容器口处,置于太阳下。阳光将蜂蜜融化,顺势慢慢地流入容器里,只剩下蜂巢的空壳。蜂巢成分主要是蜂蜡,山里人将它抹在炒茶用的铁锅底,一来防止炒茶时煳锅,二来给茶叶增添迷人的香气。

当然,山里人总会留一些蜂蜜和巢穴给小蜜蜂,有这些粮食储备,小蜜蜂们会很快建造出新的家园。小蜜蜂有一种天敌――大黄蜂,大黄蜂的蜂蛹是极好的蛋白质来源。狩猎部落一般不从事养殖,为了得到蜂蛹,山民个个练就了寻找蜂巢的本领。

朋友很笃定地说:“当蜜蜂翅膀慌乱地振动,八成是遇上了大黄蜂的攻击。这时山民会摘下一根鸡毛绑在大黄蜂身上(高难度技术活,请勿按照想象模仿),之后带着鸡毛的大黄蜂便会回巢,顺着鸡毛的方向看去,便可直观地看到大黄蜂老巢,蜂蛹便成了囊中物。”

这些世世代代传习下来的技能,以及保护自然持续发展、约定俗成的规矩,或者说信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也是人类高度文明的所在。

我在青岛的山中没有猎枪,自然环境也没有白族部落那样的原生态。但是地总是要种的,地里有菜,便有各种吃菜的小动物。我的菜不打农药,看天吃饭,小动物自然喜欢。总有些蔬菜被蚜虫密密麻麻地包围,如果仔细看,蚜虫大军里还混杂着许多蚂蚁!一开始我特别奇怪,为什么这两种动物在一起还挺和谐的,后来才知道,这叫作“蚂蚁放牧”。蚜虫又称“蜜虫”,体内会释放一种透明的甜甜的液体,而蚂蚁特别喜爱这种汁液,每当蚜虫密集,就会招来许多蚂蚁。蚂蚁一面帮蚜虫抵御大型昆虫的伤害,一面像挤牛奶般,等着蚜虫的汁液。蚜虫是蚂蚁的后妈、同伙,还是它们的天敌呢?我暂时还没有发现。

为了得到更多的食物,现代人普遍的做法是杀死蚜虫和蚂蚁。更何况,蚂蚁成灾会破坏庄稼房子,还会令人生病。但换个角度去想,蚂蚁是我们所处的生物链中较重要的一环,我们丢弃的食物垃圾、碎渣、死去的昆虫尸体等,如果没有蚂蚁等昆虫的进一步消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很快就会变得腐臭不堪。又如蚊子,据说蚊子可是养育了整个亚马孙流域呢。

没有一种生物活在地球上是没有用处的,它们中的任何一种的大量消亡,必然带来其他看不见的危害,直到有一天危及人类自己。正如雪斐所言:“不管它们是益虫还是害虫,它们只是想活。”

不记得是谁说过:“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二人为从,三人成众。大自然很神奇,很多生物之间亦是彼此依赖的,如果失去了对方自己也就很难生存,也就是所谓的‘唇亡齿寒’的道理。现在的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肆意捕杀野生动物等,好像不懂得兔死狐悲这么简单的道理。”

不管是这座山还是那座山,这座城还是那座城,都有不同大小的动物庄园存在,都有自然的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应有更长足的进步。冠华说:“现在的我们可以判断自然界中的许多能量循环现象,我们有必要甄别和熟悉我们生存的必需品,并且在既定环境中转换所扮演的阴阳角色,建筑一个新的生态关系平衡点,有效地在同类中进行一个划分,这个划分意味着相扶与相承。这时我们才真正拥有自由,将要面对的,是共同应对更加宏观或者更加微观的,与我们这个集体同样悠久古老的物质,抑或是进行新的划分,面向新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