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误中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误中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误性是人们从事数学活动时洞察数学问题实质的能力,它是数学灵感和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前提,“悟”的奥妙往往在“误”之中。

关键词:数学误性;数学悟性;设疑解疑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一、设误诱思,在探索中启误

教学中,针对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等方面理解肤浅而使判断、推理及解题失误现象,有的放矢地选编一些颇具迷惑性的题目,在易错的节骨眼上布设“陷阱”,“诱”使学生误入歧途、引起思维冲突,产生探求真知的欲望。

例1 已知>0,求的最大值。

这是针对学生应用基本不等式时易忽视“定值”、“相等”的条件而设置“陷阱”的题目。先让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并让出错的学生板演解题过程:

学生甲:≥,当且仅当,即=2时取等号,故min=8。

学生乙:≥=,min=。

同一问题却因解法不同答案各异,原因何在?引导学生对照定理条件进行分析、讨论,找出了失误的原因:甲的解法没请注意到应为定值,而不是定值,所以解法错误;乙的解法中,由于无解,等号不能成立,解法也是错误的。怎样正确求解呢?学生再度陷入沉思,此时正是误性的孕育过程。笔者趁势点拨:尽管学生乙的解法不正确,但设想有创意,只因等号不能成立而失误。能否将函数学重新变形,沿着原先的“设想”走下去呢?学生恍然大悟:≥=,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故min=。

学生经过探讨实现了原先未能成功的设想,成功感、愉悦感、自信心油然而生。顺便指出: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路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根据错解提供的反馈信息检讨自己原先的“设想”,期待走出误区,进入悟境,培养学生的教学悟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扣误激疑,在思疑中领悟

孔子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无疑不思,无思不悟,疑是悟性形成的激发点。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剖析典型错解,扣住“误”点设疑解疑,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有效地引发思维探索的主动性,进入悟境。

例2 求函数的值域。

一位学生略加思索就给出了如下错解:

≥,

教师:该同学把函数式合理配项应用基本不等式求解,思路很好!但其解法正确吗?

学生:在上面解法中应补充说明当且仅当=2时,的最小值是3。

此时学生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了。

教师:应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或值域应满足什么条件?题中是否具备这些条件?

这一设问,学生茅塞顿开,很快发现了上面解法的错误,并找到了正确的解法:

函数的定义域是≠1,当1时,>0,≥2+1=3,当且仅当=2时取等号,于是原函数值域是(-∞,-1]∪[3,+∞)。

在这里,于学生“无疑”设疑,扣“误”激思,学生的思维活跃,“启而得发”也就成为现实。

例1、例2的错解告诉学生:常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或值哉时“一正、二定、三相等”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学生经历了一个由“误”到“悟”的过程,这种现场纠错的活动,学生印象特别深刻。由“误”而产生的防错免疫力远非教师多次口头重复“注意”二字所能形成的。

三、误反思,在联想中顿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顾及学生“悟”的需要,营造“愤、悱”氛围,创设误“悟”的思维情境。而变式联想正是一种有效途径。将前面例2变式作强化训练:

变题1 已知≥1,求的最小值。

教师有意迎合学生的习惯思维,板书错解:

≥3,≥,min=2

反问:此解法正确吗?

学生甲抢先说:“不正确!因为≥3,所以在≥2中,等叫不成立,本题不宜用基本不等式求解。”怎么办?学生思维“卡壳”,处于“愤”、“悱”状态。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所给函数式的特点,联想函数的单调性。通过观察联想,学生利用函数单调性来解:易证在[3,+∞)上单调递增,所以当=3时,min=。

变题2 已知,+=1,证明:。

思路1引导学生直接用基本不等式:≥2,≥2,()()≥4,尝试失败。

思路2 左端展开后利用基本不等式。左端展开得()()=,,≥2,仍然只能证出()()≥4,尝试再度失败,陷入困境。

反思:造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解题过程发现:在证明过程中均没有用到条件+=1,为此需考查在+=1的限制条件下的取值范围。

,+=1,0

联想寓于思维过程中,是由一种信息情境联系另一种信息情境的心理现象,它常是未知的催化剂,打开思路的金钥匙。在解题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信息源中数学表达式,联想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等,常能独辟蹊径,优化解题过程。长此以往,可提高学生的观察质量,丰富联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悟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