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心目中的“课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心目中的“课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课眼”一词频繁出现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中,逐渐成为学者和教师关注的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课眼”是一节课的精要所在,既是教学活动的“生长点”,也是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课眼”的作用就是通过历史课堂设计中最优化的方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优秀的艺术构思,应该有这样一个点,所有光会集中到这一点上,或从这一点放射出去。“课眼”,就是这样的点,通过“课眼”,触摸历史的脉络,从而收到“一字穷理,定全课之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之经络”的艺术效果,真正打造精彩、高效的精品课堂。

如在讲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时,我把教材内容设计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想入非非痴少年;第二部分,邀游学海剑出鞘;第三部分,心系和平传四海;第四部分,人去神留泽世界。这四部分是按照爱因斯坦一生的活动:少年时代、成就、维护和平、对人类的影响的时间顺序来排列,并分别用了一句话进行了总结,组成了一首诗。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出后,学生基本能从宏观上对这一课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从课堂结构的构建上而言,这首诗就是一个“课眼”。

在第一部分爱因斯坦生平的介绍中,我罗列了爱因斯坦小时候的一些故事,并展示了他当时的老师对他的一些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如果你是爱因斯坦的老师,你会给他写出怎样的评语?”教室里很热闹,学生们各抒己见,尝试着从教师的角度给出评价。通过讨论,学生们发现爱因斯坦从小就具备了善于思考、勤学好问、敢于挑战权威的个性,这些为他以后从事科学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从理解爱因斯坦能取得重大成就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而言,这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爱因斯坦的优秀品质的方法就是一个“课眼”。

在第二部分爱因斯坦成就的介绍中,我展示了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证书等有代表性的图片,提出:“假设你是纪念馆的一名导游,你如何就展示物品向游客介绍?”学生们经过分组讨论,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有的学生把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并补充了物理学科的一些知识,赢得了一阵阵掌声。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对爱因斯坦的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历史的现实感,对爱因斯坦这一历史人物也就理解得更立体、更丰满。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这场讨论就是一个“课眼”。(第三部分略)

在第四部分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爱因斯坦去世后的一组图片,包括爱因斯坦的遗嘱、人们自发组织追悼会的场景等,同时还播放葬礼上朗诵的歌德纪念席勒的那首诗:“我们全都获益匪浅,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早已传遍广大人群,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旱,光华四射,把无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结合。”学生们受到很大感染。课堂出现了又一个高潮。在这基础上,经过学生回答和教师总结,概括出了对爱因斯坦一生的评价。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这首诗就是一个“课眼”。

从这一课来看,“课眼”不论是一个巧妙的开头,还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不论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环节,还是课文的精彩片段;不论是掀起高潮的兴奋点,还是教材的重难点,都是教师对教材理解、认识的升华,是教师教学实践的艺术体现。“眼亮”方能“心明”,找准“课眼”,抓住“课眼”,才能使教师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审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案,并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有效地组织历史课堂教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他们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理念中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目的。坚持主体性原则,即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与意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因此要把学生放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其去感悟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学生都具有相对独立选择的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人格,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接受知识。

总之,教材不同,各课内容也迥异,但只要我们牢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牢记学生是一切教学的落脚点,真正做到“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潜心学习、多方观摩、努力实践,就一定能通过巧设“课眼”、去粗取精、化繁为简,打造出以少胜多、以巧取胜、事半功倍的精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