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外宣翻译中的“四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外宣翻译中的“四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做好外宣翻译,我认为必须在政治、逻辑、事实和常识这四方面下功夫。

政治性。外宣杂志,内容上大多通过对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现状等报道体现国家政策、方针等。也就是说翻译要在实际工作中正确理解、把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这就要求翻译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政治性涵盖的方面很广泛,比如:领土问题、对外关系问题、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民族宗教问题、历史问题、法律问题以及外文原文与译文中的政治观点等等。

在翻译时,脑子里始终都要有根弦,充满责任心,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性,而不是简单地把一种文字转换为另一种文字。

一次,我发现某译稿在解释“三邻――善邻、安邻、富邻”一词的“安邻”时,译者把“安”字翻译为使役态,那意思就成为了“使邻国安定”。首先是翻译上不准确,其次是这样的翻译也许会带来负面的效果,甚至给国际上的别有用心者留下口实,务必予以纠正。

有一个介绍辽金王朝的连载,其中一篇有这样一段话:“……有记录表明,1937年,在调查(中国的)总称为庆陵的三座墓葬时,京都大学考古学者们看到大部分壁画均处于极为不良的状态,遂将这幅武士绘像拆下带回京都。幸亏如此,这幅绘像至今保存良好……”。

单纯说事实也许的确如此,但是“幸亏如此”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一个外国的考察团体有没有把别国文物带回本国的权利呢?《人民中国》是一本外宣性质的刊物,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我很难认可“幸亏如此”的说法。由于该作者是外国人,而文章又属于历史题材的连载,故仅客观叙述事实即可。遂与该作者说明情况,征得理解同意后,将该文中的“幸亏如此”删除。

逻辑性。逻辑错误,一般指思维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如“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等。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逻辑性错误,有的事情表面看上去是那么回事,而实际上根本就说不过去;有的事情面对面说的时候,虽然能够察觉出有点不对劲,因为相互明白对方的意思,往往也就不去仔细追究了;但是落实到文字上,作为一名翻译就有义务避免、消除这些似是而非的错误。

在某篇外约文章中出现“皇帝命一位太子……”的说法。太子作为皇帝的继承人,一个国家只能有一名。而上述表达虽然语法上没有问题,但是显然给人以尚有其他太子的误解,是自相矛盾。

北京奥运召开之年,一篇介绍中国体育健儿的报道中这样介绍姚明,“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篮球赛第八名。”篮球是团体比赛,其名次不能是个人,姚明只是获得第八名的中国队的成员之一,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个意思,但是逻辑上不够严密,混淆了个人与集体的概念,故改为(姚明)“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篮球赛第八名球队成员。”

事实性。事实性指的就是事情的实际情况、实际存在、实际发生了的事情。事实性涉及人物、事件、时间、史实、状态等各个方面。比如,给古代帝王注释在位年限时,就需要了解史实,有的帝王是登基即改年号,有的则是先登基,次年改元,这在中国和日本都不乏其例。

比如说中国唐太宗李世民626年登基,627年改元贞观。有的译者将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年限626-649年混同于贞观年间(年号)的627-649年,虽然只是一年之差,但是从正确地传达信息的角度看,也必须予以纠正。又如,日本的明治天皇1867年1月即位,但是在第二年1868年9月才改元。同时,这也说明学习历史和掌握查阅工具书籍技能的重要性。有的同事说,你搞这么细,岂不是太累了吗?其实不然,因为新闻报道、译文的生命就是准确、真实。

又如,一篇言及北京地铁的文章中说“北京地铁环线(2号线)依原地面城门设置车站,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站等”,但实际上地铁2号线并没有“德胜门站”,相应的站名应该是积水潭站和鼓楼大街站。遂予以订正。

常识性。所谓常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很简单,就是“普通知识”四个字。“普通”的意思就是平常的,一般的。也就是说一般人都拥有的知识叫常识。

现在,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查询资料时,我们也经常利用网络工具。搜索百度百科和百度百科名片,结果分别是:

常识:普通的知识;一般的知识;常识性:知识所具备的普遍的为人所知的特性。

常识:中外文化常识普通的知识;众所周知的知识,一般的知识。

有一篇言及中国唐代武将的文章,提到尉迟恭使用的兵器“鞭”。译者在翻译时,为了便于日本读者理解这种中国古代的兵器,特意注明:鞭是一种类似剑的古代兵器。这显然不对,鞭有软硬之分,软鞭不用说了,肯定与剑不同,而硬鞭与剑除了形状不一样之外,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刃,即剑有刃,而鞭无刃。

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下同)的解释:“剑古代兵器,长条形,一端尖,两边有刃,安有短柄。”“鞭 古代兵器,用铁做成,有节,没有锋刃。”

《辞海》的说法,“剑中国古代一种随身佩带的兵器。长刃两面,中间有脊,短柄。”“鞭 古兵器,如竹节鞭;三棱鞭。”两例均附有示意图,明显可以看出没有刃。

所以,说鞭“是一种类似剑的古代兵器”,即说鞭类似于剑的话,给人的第一联想是鞭也有“刃”,这样加注无异于画蛇添足。

2010年,某篇涉及珠穆朗玛峰的文章中说,“珠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中国定日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王国境内。”

其实,尼泊尔已经于2008年5月28日废除君主制,改国名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2010年发表的文章却依然采用2008年尼泊尔改制之前的称谓,非常不合时宜。其实这篇文章只是表明珠峰的地理位置,并非专门介绍尼泊尔这个国家,故不必非得写明国名全称,只需说“珠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中国定日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即可。

翻译实践工作中把握好翻译准则的“信”,离不开上述四性。政治性、逻辑性、事实性自不必说了,而其中的常识性也非常重要。字面上讲“常识”二字,的确是一般人大都具有的知识,而实际上,常识还有“个性属性”。对某个人而言是常识,而对别的人就未必是常识。这跟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学专业,以及其个人的兴趣爱好等都有关系。所以说,作为一名翻译,需要大量积淀、积累知识,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地充实、不断地更新、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甚至应该把一些“非常识”变为自己的“常识”,使之在翻译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季羡林先生曾经指出:“翻译工作是跨学科、跨部门的,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振兴中华的事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文明的社会,开放的国家,需要职业翻译家。”

诚如季先生所言,翻译工作需要译者下真功夫、下大功夫,需要我们译者有严谨的态度,有扎实的中外文功力,有广博的知识……,翻译工作就是我们译者需要下真功夫、花大气力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