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南孚“变脸”的前前后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孚“变脸”的前前后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国际著名风险投资商在国内频繁出手,尤其是去年底传出美国凯雷投资集团将用2~3亿美元收购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徐工集团60~80%股权的消息后,各界有关“中国企业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实现改制”的讨论极为热烈,一时人声鼎沸,众说纷纭。此时,“南孚”个案再次成为关注焦点。文/胡光华今年1月28日,宝洁公司以570亿美元收购美国吉列公司的全部股份,福建省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孚”)控股股东再次出现重大变化。很多人可能还不清楚,早在2003年8月,吉列已通过收购控股南孚。而2003年时,南孚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大型企业,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6亿元。

3月2日至3日,笔者专程前往南平,对南孚股权变更的经过与当前状况做了多方采访。

10年南孚成就辉煌

南孚前身是南平电池厂。1987年,时任厂长的陈来茂出国考察时发现,碱性高能锌锰电池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引进日本生产线需要5000多万元,而当时南平电池厂固定资产不过200万元。为解决资金问题,1988年,南平电池厂与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孚公司”,)、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福建分公司(以下简称“基地福建公司”)、兴业银行联姻,成立我国电池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当时,百孚公司持有南孚25%股份,基地福建公司持股20%,南平电池厂以280万元左右的固定资产投入,持股40%,兴业银行投入90万元,持股15%。

1990年7月,借助于中国对外贸易租赁公司的租赁形式及日本方面的贷款,南孚用6000多万元引进的第一条日本富士LR6碱性锌锰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1993年,在陈来茂主导下,再次引进了国内第一条LR03(7号)碱性高能锌锰电池生产线。此后,南孚进入高速发展期。1998年时,南孚固定资产达4亿元。据公司员工回忆,在1997、1998年的时候,南孚高能环保电池很畅销,各地的总商经常是手攥着大把现金住在南孚公司等货。

1995年7月,《商业银行法》颁发实行,商业银行在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1998年,兴业银行将其持有的15%股份以2500万元出让给一家民营企业――大丰电器有限公司。在其退出前,兴业银行从南孚获得分红累计达97万,这意味着兴业银行当初以90万元的投入,10年后净赚了2500万元。

接手兴业银行股权的大丰电器,实际上是由南孚全部职工出资组建的一家公司。早先,南平市政府已经批准南孚成立职工持股会,并且在民政局登记,但在工商局注册时未获批准,于是成立了大丰电器,由其持有南孚的股权。

引入战略投资后的南孚

南孚股权出现频繁而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变更,是从1999年引入国际风险投资大鳄摩根士丹利等境外投资公司开始的。

1999年,正处在发展黄金时期的南孚公司各股东在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中金”)联合荷兰国家投资银行投入100多万美元,摩根士丹利400万美元、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1000万美元与南平电池厂、基地公司等几个中方股东在香港组建中国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池”)。中国电池通过对南孚注资及受让大丰电器所持部分南孚股份,共获得了南孚电池69%的股份。四家外资股东占中国电池合计49%的股份,中方股东以持有的南孚部分股权作为出资,占中国电池51%的股份。南孚股权结构出现了第一次重大变化。

但自从南孚股东中出现摩根士丹利的身影,其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很快使南孚控股股东发生一连串的变化。

首先,2000年百孚公司出现重大亏损,为偿债将其持有的中国电池20%股份转让给基地总公司的另外一个子公司,余下的8.25%股份则出售给摩根士丹利;这8.25%的股份出让意味着中方已经失去中国电池的控股权。

紧接着,2001年,摩根士丹利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买走了基地总公司的子公司所持有的20%中国电池股份。

2002年,南平市政府也将其持有的中国电池股权以100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外资股东,至此中国电池的股份已经完全转移到了外资股东手中,外资股东对南孚的控股权实际上已经达到了72%,另外28%的股份则由南平国投、中国出口商品基地总公司、大丰电器公司持有。中方彻底失去南孚控股权,这是南孚股权结构的第二次重大变化。

2003年8月,美国吉列公司以1亿美元从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新加坡政府投资等公司手中买走了香港中国电池公司的全部股权,成为南孚这个在中国最强大的竞争对手的控股股东,而此前中国电池的外资股东总计投入的资金是4200万美元。

两个重要拐点

纵观南孚股权变更的整个过程,有两个重大的拐点,一个是1999年南孚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另一个则是2003年吉列的进入。

那么,当年南孚引入境外战略投资的动机是什么?采访中,南平市国司办公室一位姓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选择引进外资是因为当时企业的负债率达62%,发展资金不是很充足,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根据‘十五’大精神,为了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本要尽快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来。当时,出让南孚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给国家带来1000万元的收益,而国家最初对南孚的投入只有200万元左右,退出的部分给南孚股权带来的收益是相当高的。”

南平市经贸委办公室一个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说,当时南孚生产情况较好,引进外资并不完全是因为企业缺乏资金,主要是当时南孚身受两面夹击,一是听说美国吉列要在厦门上两三条“金霸王”生产线,二是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鹿”电池发展势头也咄咄逼人。国有企业从竞争性企业中退出就该靓女先嫁,如果等到企业走下坡路了,才来出让国有股份,那时就不值钱了。

另有知情人士表示,1988年成立南孚之后,多家国有企业及香港公司都是南孚股东,很多事情并非是南平市政府一方面所能决定的。

至于南孚最终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控股的结果,一定是当初中方股东所无法预见,也不能说是境外投资者事先所设计的,但这个结果从过程来看又似乎顺理成章。资本逐利的本性和境外战略投资者成熟的资本运作手段决定了这个结局的产生。

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初以合资形式成立中国电池,一是为了国有资产退出保值,二是为了让中国电池以南孚为核心资产上市。但是由于中国电池外方股东持股超过25%,不符合A股上市条件;摩根士丹利等外方股东本也曾将上市目标锁定在香港红筹股,但是因为香港主板上市有股东在三年内不发生重大变化的要求,因此,香港上市也就一直未能如愿。

在上市未果的情形之下,持股数年、总投入4200万美元的外方股东面对1亿美元的开价,如何不会动心?而吉列肯出这个价钱,也是再顺理成章不过了。记者查到的美国商业新闻2005年2月3日的“吉列公司公布第四季度及整个年度的创纪录业绩”中说,“本年度Duracell(碱性高能电池)净销售额增长了11个百分点,达到22.3亿美元,而2003年为20.2亿美元……2003年8月收购的中国南孚电池业务,对净销售额的增长贡献了2个百分点。”

南孚现在如何?

南孚被吉列收购后,有人担心“南孚”品牌迟早会被生产“金霸王”的吉列雪藏。对此,长期追踪报道南孚发展动态的《闽北日报》记者部主任杨鸿表示了乐观的态度:“‘金霸王’和‘南孚’两者的市场定位不同,‘金霸王’是高端产品,‘南孚’是中端产品,两者在市场上没有很大的冲突。”

南平国司的詹女士更是对南孚的前景异常看好,她说:“自从合资以来,南孚无论是产值还是效益,每年都保持着大幅度的增长,南孚现在每年的产值就高达7个多亿。”

记者在南孚公司采访时发现,南孚虽然数易其主,但生产正常。南孚公司的基层员工对南孚被吉列收购一事似乎也并不关注。一位在南孚工作了十多年的陈姓员工说,南孚被收购后,他们的生产照常运转,每月照样能拿到2000多块钱工资,在当地首屈一指。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老板曾经夸下海口:哪怕公司一夜之间被大火烧为灰烬,第二天各大银行还都会主动上门来向公司贷款,因为公司拥有几百亿美元的无形资产依然存在,丝毫无损。不知道多年以后,南孚公司是否也能用这样的口气对外界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