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闻人的回归与自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闻人的回归与自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走,就要走出真情实感;转,就要转出踏实求真;改,就要改出清新朴实。

以前我说过“‘走转改’为新闻打开了一扇窗”,经过两年的践行,我倒想说,“走转改”活动其实是新闻人的一次回归自省

深入基层,始终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几代新闻人都曾强调,好新闻是用脚底板写出来的。但是,心浮气躁的社会风气曾使一些媒体乱了阵脚,让一些记者迷了方向,弄不明白“我是谁”。新闻记者把自己当作“新闻民工”,没有把记者职业当作事业全心投入,而只当作栖身之处、谋生手段,这样就滋生了“打工心态”――采访为挣“工分”,写作为多赚钱。“新闻民工”的角色心态,极大地妨碍了记者的职业发展和事业追求。

道理大家都明白,只有脚踏实地“走基层”,深入生活用心感受,才能做到“肚里有货”,才会讲真话、讲新话。只有和受访者交心,才能更准确地表达他们的心声,才能更真实地发现和反映新闻事实。也只有更多地“走基层”,才能找到创作的着力点,才能提高公信力、亲和力,才能让作品具有吸引力、感染力。

一些老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以前交通不便,条件艰苦,走下去一呆起码就是七八天,很忙碌,但不觉得累。在路上的奔波是辛苦的,在稿纸上码字时是兴奋的,在媒体上看到自己的心血时是幸福的。这种工作带来的幸福感,对那一代人而言是任何其他的事都替代不了的。现在倡导“走转改”,使新闻回归本质,年轻记者应该心怀感激,这种氛围与召唤,给了我们更多报道平凡人的平台。我们的目光望得更远,有了更宽的报道视野,目光投向现实、投向普通人,才使新闻有了活力,报道有了力量。

从专业角度来讲,走进新闻现场时,记者需要调动所有的脑部细胞,集中精力寻觅所有与新闻有关的信息。采访不像写稿子,可以打草稿、可以构思、可以重新来过;采访是一场现场直播,错过了就永远错过,即使再次录播,也没有了预想的效果。记者每每看到播出的稿子,常会有遗憾,能够发现不足的地方,而这些不足的罪魁祸首,就是采访不到位。人物、事件、环境存在于新闻的每一个角落,而对这些元素采访不全面,是整个报道致命的弱点。常言道:“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只有做好了这七分采,才能有十分的把握报道出好的新闻。不管是采访还是写作,只有走进才能创新,才能获得感动,才能丰富多彩。采访有技巧,但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关怀、尊重和真诚比技巧更重要。而这种现场的采访,就是我们倡导的“走基层”,媒体开设“走基层”专栏,并不是说只有这个专栏播出的新闻才算“走基层”,而是要求每位记者在每一篇报道中,必须走进现场的每个角落、走进人物的内心、走进时代的前沿、走进社会的最基层,这样才能堵住空泛、空洞、空话的“三空”稿件。

“走基层”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沉下身心、走进基层、贴近百姓,才能在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中把握时代脉搏,才能感悟出生活的真谛,才能不断采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佳作。“走基层”是一路走,一路感动,也是一路学习。

如果“走转改”能让记者做出更多的好新闻,那么它注定不是个走形式的活动。静下心来沉淀、思考,我感觉,应该将“走基层”的概念延伸到一线,新闻事件发生的一线。在新闻事件发生的一线寻找典型人物、典型故事、感人的细节,用“唠嗑”一样的语言把它呈现给观众看、听众听,在讲故事的时候注意语言技巧,把故事讲得悬念叠生,有高潮有低谷,让人看完后有所思、有所感,这就是好的“走基层”,更是一篇好新闻。跳出“走基层”的框框,利用“走基层”的手法和思考方式来做新闻,无论做什么新闻都应该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卡帕曾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得不够近”。每位记者都应该有这样一种责任,为探寻和报道每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奔走在路上。走,就要走出真情实感;转,就要转出踏实求真;改,就要改出清新朴实。

(作者为山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