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闽浙佛教寺庙园林景观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闽浙佛教寺庙园林景观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是古建筑和园艺的综合艺术,其中寺庙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之一,并占有重要地位。闽浙地区是我国古代建造各种寺庙最多的地区之一,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最古老的寺庙得以保存下来。本文通过对闽浙佛教寺庙园林文化品质的分析,阐述了闽浙寺庙园林独特的宗教、地域人文性特点;通过闽浙寺庙园林布局形式和植物造景配置设计,探讨了闽浙佛教寺庙园林的空间组织关系及园林景观造景手法。

关键词:闽浙地区;佛教园林;景观;空间;植物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为皇家、私家、寺观园林。在现存的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主要分布在北方,私家园林主要是在江南、岭南,寺观园林分布较广泛,同时数量上远超过另外2个类型。

1.闽浙佛教寺庙园林的历史形成与分类

1.1闽浙佛教寺庙园林的历史

佛教寺庙园林即佛寺附属园林,包括寺庙内部庭院和的园林化环境。东汉,佛教传人,魏晋盛行,佛寺大量出现。灵隐寺即始建于东晋时期。隋、唐时期寺庙建筑制度已趋于完善,包括殿堂、寝膳、客房、园林4部分功能分区。至此,灵隐寺已极具规模。明清时期,宗教成为统治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大力提倡各种宗教,寺、院、宫、观、堂庵等种类繁多,数量激增,闽浙地区寺庙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高潮时期。

1.2闽浙佛教寺庙园林的形成原因

闽浙寺庙园林与其它地区寺庙园林一样都是在历史、文化、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作为“神”在世间的宫苑,寺庙园林结合中国传统哲学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形象地描绘了佛教的“极乐世界”,同时,地处沿海地区闽浙佛教也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传人中国后从印度以塔为中心的“塔院型”转变为以殿堂为主的“庭院式”,为寺庙的园林化提供了条件。寺内建筑在建设中融ru 了住宅与府邸的建筑形式,文人墨客与禅僧的文化交往,将文人园林的趣味以及私家园林的造园形式运用到寺庙的布局和环境的美化中,从而促进了寺庙园林的形成。同时禅宗思想与儒学、道教“天人合一”的精神也影响了佛教园林的创作。

1.3闽浙佛教寺庙园林分类

闽浙佛教寺庙园林主要有城市型、山林型、综合型3个类别。城市型寺庙一般在城市和近郊,寺内的园林景观以人工为主,寺外则没有园林景观,开元寺即为城市型,位于泉州市区西街;山林型寺庙一般位于山林村野,整个寺庙的景观以寺外优美的自然风景为主,人工景观为次;综合型寺庙一般位于风光秀丽、地形复杂的近郊,园林没有特定的形式,有的以人工景观为主,有的则是自然景观为主,灵隐寺即为综合型寺庙,位于杭州西湖西北面,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正如周维权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讲到的,正是由于庭院绿化和的园林环境,寺庙园林益发凸显其不同于皇家和私家园林的类型特征。

2.闽浙佛教寺庙园林的文化品质特点

2.1宗教性

闽浙佛教寺庙园林较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宗教性,是服务于宗教活动的景观环境。因此,首先要满足僧众和游客在寺庙中从事宗教活动的需求,这必然要求寺庙园林维持宗教活动建筑的基本格局――佛殿神堂为寺庙园林的中心;寺中经常设置水池,多是供善男信女积德行善用的放生池。寺内的佛塔、经幢、碑刻、摩崖造像等一些宗教小品点缀其中,形成具有宗教色彩形式,又亲和、心旷神怡的优美环境。厦门著名古刹南普陀寺在2座山门中间设有荷花池,即放生池;泉州开元寺内东西两侧设置极具特色的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灵隐寺飞来峰的摩崖造像等这些都显而易见的体现着寺庙园林的宗教性。

厦门南普陀寺,未人山门,先入其景。进入寺庙有东西两侧的2个山门,山门中间部分则为贯通寺庙内部的通透但不可进入空间,即放生池,体现了佛教激发众生慈悲心理的教义,在园林造景上体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泉州开元寺虽缺少山川作为背景,但更注重寺内园林环境的营造。开元寺以“十奇”著称,即“桑树莲花、紫云盖地、甘露戒坛、凡草不生、东西石塔、袒膊真身、应梦罗汉、支院高僧、古龙眼井、文书墨迹”。“十奇”即为寺内十景,每一景都包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思想,都体现着在寺庙景观中的宗教性。

杭州灵隐寺园林形态主要以寺内庭院及周边环境所构成,寺院内部与其它寺庙基本相仿,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独特的景观环境。寺外飞来峰的摩崖造像、摩崖石刻数量众多,众多宗教景观小品类雕塑、石刻为灵隐寺的园林造景增添了浓厚的宗教韵味。最为人知的莫过于大肚弥勒和18罗汉群像,即“布袋弥勒”,是飞来峰摩崖石刻中最大的造像,也是国内最早的大肚弥勒造像。其跣足屈膝,手持数珠,袒胸鼓腹开怀大笑的形象,将“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是佛教艺术之瑰宝。

2.2地域人文性

寺庙园林总是与文人墨客产生密切的联系,寺庙中不乏看到诗词歌赋或篆刻于碑岩之上或制成匾额高悬于亭台之中,这些在寺庙中举不胜举,成为了寺庙园林中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南普陀寺的殿堂、楼院、门廊等石柱上,均镌有出自文人高士撰书的楹联,还有许多古今诗人墨客留下的诗词吟咏,其中有不少佳作,不仅格调清新,意境高越,还赋有时事记实的内涵,令后人在吟味中获得史疑佐证的契机。

开元寺则有“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然则,描写灵隐寺的诗篇更是不胜枚举,如苏轼在《留题灵隐寺方丈》中写道: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白居易在《灵隐寺》中写道:“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元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这些都体现了寺庙园林的人文性特点。

泉州这个受多元文化影响的城市对开元寺的构成也有多种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开元寺独特的寺庙风格。海外文化的影响在寺庙中是显而易见的,但多表现在寺庙园林的建筑中,如开元寺大殿月台须弥座束腰处有72方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殿后廊檐间1对16角形的辉绿岩石柱上刻着古印度教神话故事和花卉图案,这些都是印度婆罗教的遗存。在大雄宝殿,斗拱上的伎乐飞天,精美的宗教艺术品,在建筑结构上起着雀替斗拱的作用,这些都受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存在显示了泉州宗教文化在保留其艺术特色的同时,大量吸收异域文化为己用,体现一种文化的包容性,更展示了一个独特的寺庙园林景观。

3. 闽浙佛教寺庙园林的布局特点

3.1闽浙佛教寺庙选址

寺庙在选址上除在城市建造外,都广布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圣地,正如俗语所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寺庙园林的选址和布局是基于寺庙总体布局之上,根据寺庙的布局形式不同,寺庙园林在选址和布局中更具灵活性。与建在平地的泉州开元寺相比较南普陀寺与灵隐寺都是依据山地形势而建,不但有自己内部的寺庙园林景观空间,也有丰富的外在寺庙景观空间,内外的寺庙景观相结合构成了更为丰富的寺庙景观空间。

3.2闽浙佛教寺庙内部空间组织

在寺庙园林内部空间组织上,中国寺庙多采用“伽蓝七堂制”。伽蓝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7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伽蓝七堂”制形成于宋代,布局同我国传统四合院布局几乎完全一致,从此成为我国佛寺建筑的固有标准。

纵观中国寺庙,稍成规模,在地形上不受限制的寺庙在布局上基本都采用“伽蓝七堂制”。厦门南普陀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中轴线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法堂、藏经阁。殿阁依山层层升高,层次分明,俯仰相应,供人以仰慕。每层殿阁相应都会有庭院空间,东西两回廊也依次升高,回护三殿两侧。寺庙背靠的五老峰也构成了南普陀寺独特的寺庙景观。主轴线的布局形式是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寺庙园林布局中最重要的精髓所在。

泉州开元寺,同样是坐北朝南,中轴线主体建筑依次为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准提禅院;西翼有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每一进院落都有独特的园林景观空间,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庭院式园林景观。

灵隐寺修复的总体规划也是按照“伽蓝规则”纵深布局,改变原来遗留的中轴单调,殿堂残缺的缺陷,修复面貌沿中轴形成5层格局,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阁(下设法堂)、华严殿,殿阁也是依据地形,层层升高,同时向两翼布局。这种轴线布置体现了整齐、对称的形式,同时也能起到烘托氛围的需要。

3.3闽浙佛教寺庙的园林景观空间

根据功能需求的不同,闽浙佛教寺庙园林在景观空间上分为几大部分:道路,即为寺庙的主要交通路线,也是寺庙园林游览的序幕景观,常常结合丛林、溪流、山道等自然特色,慢慢过渡到主题空间,这一点在灵隐寺整个园林中体现的比较明显。由灵隐寺大门进入寺庙,寺前有冷泉溪,临水建有亭、石桥曲径等点缀。摩崖佛像,也是灵隐寺游览的序幕开始;宗教活动是寺庙的主要部分,通常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形式,布局上大多与寺庙的园林部分隔离,常使用借和透的手法让园林景色渗透进来,有时也因地势变化而非规整地布置,与山林融合;生活供应部分,大多隐于僻静的方位,一般布置由水、石、树等组合的小庭院,体现自然静谧的生活气息;园林游览部分,随寺庙所处地段呈现不同的布局。位于城市的寺庙,在院墙内部,模仿自然的山水园,布局的方式和手法源于私家园林。泉州开元寺即为这种形式。位于山林环境的寺庙,则着重于寺院与自然的融合,通过点缀少量建筑、宗教景物和组织游览路线,构成环绕寺院周围、连贯寺院内外的风景园林格局,在今天看来,大部分寺庙是布置于山林中的,例如本文所提到的南普陀寺,灵隐寺都属于此形式的寺庙园林,这种寺庙园林的格局也是现在寺庙园林的主体格局。

4.闽浙寺庙园林的植物配置设计特点

“清晨人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2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通过诗句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植物在寺庙园林造景中的重要作用和烘托出幽深寂静的境界。寺庙的植物造景是集植物学、美学、宗教文化的综合艺术。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寺庙由于分布地域的各不相同,其庭院所用植物也受到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制约而有所差异。

首先建筑与植物,在主要殿堂,庭院内多种植松、柏、樟、银杏等姿态挺拔,叶茂荫浓的树木,来烘托宗教的肃穆幽静。如厦门南普陀寺,庭院内大悲殿前种植菩提树,通过树的遮掩及浓密荫郁的树叶实现建筑与植物的虚实关系,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触;在次要殿堂及生活用房,种植富有诗情画意的四季花木,体现禅房花木深的意境;在塔院周边则以龙柏、香樟等为基调,点缀花、灌木,表现崇拜和寄思。其次是山水与植物,多讲一些置于山林野外的寺庙,群山环抱,林木掩映,寺庙周围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当地特色。灵隐寺,山水环绕,寺庙景观主要为内部庭院景观和的景观,寺外小桥流水,泉池掩映,描述的正是自然与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情境。最后是园路与植物,在寺庙的人口香道经常是具有引导性的,利用植物的序列来营造幽静肃穆的氛围,激发寻幽探胜的兴致。

开元寺布局为院落式,每进庭院均有栽植花木,不乏古树名木。寺内的古龙眼树,大雄宝殿后侧西边有千年桑树,拜庭前的石庭,是朝拜及活动之地,虽是“凡草不生”的圣地但是两旁列着8棵200~800年历史的古榕树,荫郁蔽日,为寺庙增添了庄严、神秘、历史感的气氛。在植物的运用上,给整个以庄严、肃穆为主的宗教空间带来了跳动的美感。对寺庙周边空白的空间,用植物进行园林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增添世俗的气氛,用植物来点缀空间,消除寺内空间的压抑感。

5.结语

寺庙园林发展到今天,不仅仅是一个礼佛的功能,已经向旅游观光去转变,更加具有开放性,成为了人们礼佛、休闲娱乐、了解人文历史、文化建筑的一个主要场所。同时,寺庙园林也兼具了现代城市的城市绿地功能。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绿地,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这种建筑与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如何正确地去开发和经营寺庙园林,在这些宝贵的文化和物质遗产面前我们如何去保护这些寺庙建筑和寺内的百年、千年古树,如何使寺庙园林发挥其更大的社会和艺术价值;如何使我们的寺庙园林文化得到传承与更好地发展,这些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