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清代妃嫔日用瓷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清代妃嫔日用瓷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妃嫔被人们称为“六宫粉黛”“后宫佳丽”,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千百年来,由于被高高的宫墙所隔,其衣食起居、言谈举止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宫外之人,难得洞窥,只能凭借一些传言琐闻来臆想她们在禁苑深宫里的锦衣华服、艳妆靓容和哀怨闲愁。

妃嫔制度发端于周代,此后历代相承。《周礼》规定,天子立1后、3夫人、9嫔、27世妇、81御妻。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历代皇后只能有一人(继皇后和追封者除外)。皇后以外,妃嫔的名号、数量各代有所不同。除了有名号的妃嫔以外,还有数不清的宫女。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满族人所建立,其后妃制度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以适合本民族的统治。清代后妃的序列为皇后1人,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此下又设贵人、常在、答应,员额多少不定,随意而设。清代对妃嫔的册封制度有着极为严格的等级规定,皇帝的嫡妻称为“皇后”,从此而下,分为不同的等级与名称,享受不同的待遇。这在妃嫔日用瓷器上亦可窥其一斑。

妃嫔日用瓷器配额

妃嫔的日常用度包括宫分、铺宫。宫分是上自皇太后,下至贵人、常在、答应等人每年按等级所供应的不同品种、数量的金银、布匹,以及每月、每日所供应的粮肉、菜蔬、副食等,包括绸缎、貂皮、米面、炭蜡等项。铺宫是指皇太后、皇后、妃嫔以及福晋等人宫内所用不同等级、品种、数量的金属器皿、瓷器、漆器等。在等级森严的清宫大内,由于妃嫔的名位不同,在日常用度的数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依其等级而递减。

铺宫中瓷器的配额,主要有各种类型的碗、杯、盘、碟、盅等,在颜色、纹饰和数量上都有严格的等级。据《国朝宫史》“经费”条记载,后宫用瓷共分6个等级:

一、皇后

皇后在后宫的地位等同于皇帝在前朝的地位。先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再由皇帝册封。一般册封一位皇后(以玉如意为示,得如意者为后)和两位妃。这样册封的皇后地位最高,所生长子一般封为皇太子。其配额的瓷器数量是:“黄瓷盘(图1)二百二十,各色瓷盘(图2)八十;黄瓷碟四十,各色瓷碟五十;黄瓷碗一百,各色瓷碗五十,黄瓷盅三百,各色瓷盅七十,各色瓷杯一百,瓷渣斗四。”

二、皇贵妃

皇贵妃这一名号始于明朝成化年间宪宗追封宠妃万贵妃为皇贵妃,清朝沿用,在皇后之下设皇贵妃一人。其配额的瓷器数量是;“白里黄瓷盘四,各色瓷盘四十,白里黄瓷碟四,各色瓷碟十五;白里黄瓷碗(图3)五十,各色瓷碗五十,白里黄瓷盅二,各色瓷盅二十,瓷缸二。”据清《称谓录》记载:“本朝,皇贵妃位在贵妃上……册封之礼,皇贵妃以册、宝,妃以册印。”

三、贵妃

贵妃,南朝宋武帝时始置,隋至清代一直沿用,地位次于皇后(明清时设皇贵妃地位高于贵妃)。其瓷器配额是:“黄地绿龙瓷盘四,各色瓷盘三十;黄地绿龙瓷碟四,各色瓷碟三十;黄地绿龙瓷碗(图4)四,各色瓷碗四十;黄地绿龙瓷盅二,各色瓷盅十五;瓷缸一。”

四、妃

妃,皇帝的妾,清代妃的地位次于贵妃。其瓷器配额是:“黄地绿龙瓷盘二,各色瓷盘二十;黄地绿龙瓷碟四,各色瓷碟八;黄地绿龙瓷碗四,各色瓷碗三十;黄地绿龙瓷盅二,各色瓷盅十二;瓷缸一。”

五、嫔

嫔,皇帝的妾,在清代地位次于妃。其瓷器配额是:“蓝地黄龙瓷盘二,各色瓷盘十八;蓝地黄龙瓷碟四,各色瓷碟六;蓝地黄龙瓷碗(图5)四,各色瓷碗二十;蓝地黄龙瓷盅二,各色瓷盅十,瓷缸一。”

六、贵人

据《称谓录》记载:“东汉定制,皇后之下即贵人也。本朝贵人位在妃、嫔之下,而贵人之下即是常在、答应,同此一称,而位之尊卑与东汉时异矣。”其瓷器配额是:“绿地紫龙瓷盘(图6)二,各色瓷盘十;绿地紫龙瓷碟二,各色瓷碟四;绿地紫龙瓷碗(图7)四,各色瓷碗十八;绿地紫龙盅二,各色瓷盅十。”

七、常在

常在为明、清后宫第六等级的嫔妃,其地位在贵人之下。其瓷器配额是:“五彩红龙瓷盘二,各色瓷盘八;五彩红龙瓷碟二,各色瓷碟四;五彩红龙瓷碗(图8)四,各色瓷碗十;五彩红龙盅二,各色瓷盅六。”

八、答应

秀女人宫后,一般封答应。贵人以上得出自世代显贵人家,贵人以下只须从拜唐阿子女中挑选。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孙。其瓷器配额是:“各色瓷盘八,各色瓷碟四,各色瓷碗十,各色瓷盅六。”

综上所述,《国朝宫史》记述的后宫用瓷主要分为各色釉瓷器、黄釉瓷器(单色釉)、色地龙纹瓷器(花釉)、五彩红龙瓷器(彩绘)等品种与类型。

各色釉瓷器

在古陶瓷艺术世界里,五彩缤纷的色地釉瓷如同当空彩虹点缀在彩瓷的百花艺苑之中。舞动这条神奇彩练的正是我们聪明睿智的古代陶瓷工匠,他们用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各色釉又称“单色釉”,是颜色釉的一种,用一种颜色釉作装饰。清代单色釉种类繁多,青色有豆青釉、粉青釉、冬青釉等;红色有祭红釉、郎窑红、胭脂红、珊瑚红等;黄色有娇黄、柠檬黄等;还有祭蓝、白釉、紫釉、乌金釉等。要烧造出颜色纯正、精美绝伦的各种颜色釉瓷,必须充分掌握三大要素。

第一,釉中添加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并掌握好比例,以呈现相应的釉色,这是色地釉瓷呈色的基本条件。例如,铜呈红色、绿色,铁呈黄色、绿色,锰呈紫色、赤褐色,锑呈黄色;金呈粉红、紫色。

第二,窑室内的烧成温度直接影响釉中金属氧化物呈色标准。具体说,颜色釉可分为高、中、低温釉,高温区为l 200~1350℃,中温区为900~1200℃,低温区为600~900℃,不同的颜色釉在相应的温区内才能烧成。

第三,控制窑室内的气氛。具体讲就是恰如其分地掌握窑室进气量,这个环节决定能否按窑工本意烧造出所需要的釉色。如果进气过量或不足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例如铜在氧化气氛中可烧成绿色,而在还原气氛中却烧成红色;铁在强还原焰中烧成黄色,在弱还原焰中烧成青色。

以上三者之间,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又相辅相成,错综复杂。哪个环节不到位,出了问题,都无法达到预期的呈色效果。对以上三者的把握完全凭窑场工匠长期经验的积累。

黄釉瓷器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唐代起,这种法统观念就渗透到了瓷器的生产和使用中。从明初起,在姹紫嫣红、绚丽多姿的各种色地釉瓷中,“黄地”色釉瓷脱颖而出,成为皇家御用瓷器。 黄釉瓷最早出现于唐代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西关窑、郏县窑、陕西黄堡窑,山西浑源窑,河北曲阳窑、湖南长沙窑 也都有烧造,其中以寿州窑黄釉瓷最为著名。当然,这种黄色距离正统纯黄色还相去甚远。当时越窑青瓷是社会主流产品,而黄釉不过是少量的附属物,应归类于青瓷系列。

纯正黄釉器出现于明永乐年间,以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低温烧成,呈色淡,釉面薄。宣德黄釉瓷釉面肥厚,釉色娇嫩。始于弘治时期的“娇黄”釉瓷,因施釉法是将釉料直接浇在白釉瓷器上或素胎上,故又名“浇黄”,它代表了黄釉器的最高水平。

黄釉在古瓷上的工艺配方是用含铁的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硫酸亚铁,俗称绿矾。纯粹的硫酸亚铁含有氧化亚铁,为青绿色或鲜绿色的结晶矿物,晒干、烘干至黄色。在配制颜色釉时,除了着色颜料外,还须使用一些帮助发色的辅助原料,如乳浊剂、氧化剂、还原剂、结晶促进剂等,才能产生出特殊的艺术效果。这些添加剂配在釉料中,在窑炉中以1200~1300℃高温在强还原气氛中烧出高温黄釉,在600~900℃低温区烧出低温黄釉。可见,古代工匠是在长期的反复实践摸索中,才烧造出为皇家所垄断的纯正黄色釉瓷。

明清黄釉瓷器是在已烧成的白釉瓷器上,再浇上一层含适量氧化铁作呈色剂的低温釉,在低温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它比素胎一次烧成的黄釉牢固,釉层不易剥落。并且在白釉上覆盖的黄釉更显滋润娇嫩,恰似鸡油,所以又称“娇黄”。

黄与“皇”谐音,明清黄釉瓷器是皇帝最喜爱的颜色。清代这种内外均施黄釉的瓷器在宫中被称为“黄器”或“殿器”,只有皇帝、太后和皇后才能使用。据《明史・舆服制》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再度重申禁令,将黄色服装的禁止范围扩大到皇族以外所有人。

对于黄釉瓷器生产中的次品,清惠色《奏缴娇黄次色瓷器折》(乾隆二十年三月二十七日)有:“奴才惠色谨奏,为恭缴娇黄次色瓷器事……有黄器并五爪龙等件……”惠色是唐英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调任粤海关后,接管御窑瓷器烧造的督窑官。自乾隆朝起,皇帝为了节省御窑的费用开支,御准烧造的官窑瓷器选剩的次品可在民间销售。这段史料再次证明黄釉瓷是断然不许流落民间的。

色地龙纹瓷器

颜色釉包括单色釉(即各色釉)瓷器和花釉,花釉是用两种以上的颜色釉作装饰,色地龙纹瓷器即属花釉的一种。

色地龙纹瓷器上的龙纹不是像彩绘瓷那样直接用颜料绘画,而是将颜料(金属氧化物)加入釉料中,制成颜色釉填在刻有龙纹的瓷器上。即龙纹以外的地子用一种色釉,龙纹图案另用一种单色釉。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龙纹的图案轮廓,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两种彩釉分别填在已刻划好的龙纹样内外,再经低温烧成。色彩多为黄、绿、蓝、紫、红等。

色釉地龙纹瓷器出现在明代永乐时期。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色地龙纹瓷器大量制作,有些品种还成为后宫特定用瓷。主要品种有:

1. 黄地绿龙

自永乐始,黄釉地绿彩成为明、清两代的传统品种。唯永乐、宣德时龙身凸起于釉面,而有别于成化以后诸朝的暗刻填绿彩的装饰工艺。明代传世品中,多见弘治、正德器,永乐、宣德及成化作品少见。黄地绿龙创始于永乐朝,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所见撇口盘,胎薄体轻,白里,外壁黄釉为地,填绿彩龙纹。黄绿两色均浅淡。

2. 蓝地黄龙

又称青花黄彩。《南窑笔记》说“宣德有青花填黄地者”,是明代景德镇青花工艺极度成熟衍生出的新品种。复合彩的生产有两个步骤,第一步烧出釉下彩,即在生胎上绘画、罩釉后再烧制;第二步在烧就的釉下彩上绘画,经第二次烧制后完成全部工艺。一般第一步采用高温(1200℃以上)烧制,第二步采用低温(800~1000℃)烧制。彩绘瓷按工艺方法可以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古代因技术条件的限制,每一种工艺的呈色都有局限性,同时采用两种工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缺陷,从而产生了两次彩绘、两次烧成的复合彩。

3. 绿地紫龙

绿地即绿釉,又称“法翠”,始于明永乐时期,成化、嘉靖、万历及清代各朝官窑均有烧造。典型器为康熙绿地紫龙纹盘。绿地紫龙是在涩胎上暗刻龙纹,再填含氧化锰的紫釉。因烧成温度低,色彩深暗无光(图6)。

五彩红龙瓷器

五彩红龙瓷器自康熙窑创制并一直延烧到清道光、咸丰年间。在后宫日用瓷器中,只有五彩红龙瓷既不属于颜色釉也不是色地龙纹瓷器,而是青花和釉上彩结合的复合彩,又称“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瓷器中的蓝彩用青花表现,所以称青花五彩。青花五彩瓷器烧造工艺复杂,要先于坯上用青花料描绘出一定的纹样,入窑烧成。再以红、黄、绿、紫、赭等色彩描绘到已烧成瓷器上,最后再入窑以700℃低温烧造而成。青花五彩瓷器最早见于明代宣德年间,完整器仅见于萨迦寺保藏的官窑梵文莲池鸳鸯纹碗和另外一件高足碗。至明后期嘉靖、万历十分流行。明代后期的青花五彩或五彩习惯上专指明后期风格的青花加彩。和明初青花五彩不同的是,明后期青花五彩的青花已退化为配合绘画的一种釉彩,失去了构图的主导功能。

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纹饰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绘方法,亦有用印花、刻划等工艺技法制作。除了云龙纹、龙凤纹、海水龙纹外,双龙赶珠、双龙戏珠纹在明清两代更加盛行。

责编 潇 然

德州窑是由民间古陶瓷爱好者率先关注、研究,并最终获得考古发掘验证的一处新发现古窑址。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与河北省交界,京杭大运河从市区内蜿蜒而过。自古以来,这里水陆交通发达,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从北宋中晚期开始,德州(宋代称将陵)开始烧造瓷器,并延续至明代,曾繁荣一时。德州窑是中国宋、金、元、明北方地区著名窑口之一,也是古代瓷苑中的一朵奇葩。所烧制瓷器种类繁多,釉色丰富多彩,造型秀丽端庄,尤以金代的大型五彩人物瓷塑在全国享有盛誉。

德州古窑址的发现及发掘

迄今尚未发现有关该窑址的古代文献记载,明嘉靖以来的地方志及当地陶瓷史研究著述也均未述及。1987年,《德州文史》第7期发表张凤鸣、胡树林、孙世英撰写的《德州宋代瓷窑之谜初解》一文,介绍说:“在现方向机厂附近,民国年间,雨天过后,取土时有大量宋代瓷片、窑具暴露地面,有完整器物,并有商贩收购贩卖。”1980年原德州液压元件厂(现方向机厂)扩建厂房时,当地文管部门收集到部分残瓷和窑具。

在当地文史爱好者的努力下,用时10年,经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