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中学音乐有效教学的构建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学音乐有效教学的构建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是陶冶情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另外还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功能。本文在分析体态律动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中学音乐“参与-体验”课堂教学的现状,并重点对中学音乐有效教学课堂的构建与实践

关键词:中学音乐;参与-体验;体态律动;教学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个人方面和社会方面。对于个人来说,音乐会舒缓压力、放松神经、悦人悦己。对于社会来说,音乐为社会增添了色彩,个人意义的丰富也使社会有了更多和谐的音符。而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接触音乐的最基本途径就是课堂音乐教育,音乐课的教学决定了中学生对音乐认知的产生和发展、兴趣和爱好,课堂教学质量的高度直接决定了中学生认知音乐的高度。所以说,音乐教育的作用会涉及小到个人发展,大到社会和谐。在新课改《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了“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课标还要求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一、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

中学生主要以直观形象的思维为主,学生的视觉思维远比他们的听觉思维发达。而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靠耳朵听来分辨,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可见,单一的说唱,学生收获甚微。因此,要使学生达到能够形象、直观的感受音的高低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音乐色彩的浓淡变化的教学效果,很多时候就要借助肢体语言手舞足蹈的“形象刺激”,学生才会获得外化的表现来增强对音乐的理解。

为了使中学音乐教学能够恢复本真的面目,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将律动教学法引进课堂。这种教学法强调“在课程结束时,不是能使学生说‘我知道’而是‘我体验到’。以此引起学生们的表现欲望,激活学生们的情感世界,扩大他们的本能力量,并能迁移到生活中去”的特点,再次将音乐教学引入了“活”的境界,淡化具体的课程内容,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开发学生创造潜力的有效手段。

二、中学音乐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一)用律动来表现音乐的速度和力度

正确地把握速度是表达音乐思想的重要前提。一般说来,快速往往跟轻快、热烈、欢腾、活泼相联系;中速跟豪迈、行进、抒情、优美相联系;而慢速则跟庄严、雄伟、沉重、忧伤相联系。音乐中的各种速度都可以通过体态律动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用钢琴即兴伴奏的中速、快速和慢速音乐,让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器乐”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比如:用音乐《伏尔加传夫曲》练习拖步行走来体验慢速、滞重的感觉;用《瑶族舞曲》练习正常的行走,来体验中速平稳,从容的感觉;用《在希望的田野上》练习跑、跳、垫步走来体验快速、急促、轻盈的感觉。当速度在逐渐变化时,体态律动的规模幅度也在不断变化,慢速时,律动的幅度大,快速时,律动的幅度小。

(二)体态律动与音乐欣赏相结合

体态律动是聆听者对音乐的即时反应,不是强调音乐作品的材料和结构,而是注重情感状态及其变化,并通过动作的模仿具体地再现音乐状态。例如:旋律的高低,可用身体简单的动作来表现,当听到低音时,双手放在下方,身体微向下倾,当到中音时,双手自然运动到胸前,听到高音时,身体向上伸展,脚尖掂起,双臂向上展开,当然这种律动是非程式化的,聆听者尽可能沉浸在对音乐的体验之中,让动作自然流出,从而更准确地把握音乐情绪的自然发展。

同时,节奏的刚柔、音色的明暗及调性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反应出来。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楼台相会》的音乐后,启发学生讨论:从作品中听到了什么?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关系怎样?学生通过听觉判断,认为:小提琴与大提琴都有各自的旋律,并且非常缠绵,它们时而似俩人“对话”,时而又交织在一起,同时“讲话”……分析完毕,再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小提琴和大提琴两个声部,随着旋律的运动,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当一个声部单独出现时,另一个声部表演的学生动作就停止等待,当两个声部交织在一起时,他们的动作也相互关照,协调配合,始终随着曲调的起伏、力度的变化、调性的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律动,尽量把梁祝互诉爱慕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之符合音乐内容……这个教学活动告诉我们,欣赏音乐的活动也可以与体态律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真正把音乐听进去,并随机地思考,反复表演,并力求做出完美的动作表现,长期进行这样的锻炼,能提高学生的听力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力。

(三)应注意考虑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品格的启发和培养因素

每一节课都要有 3-5 种音乐形式的变换。(如:演唱、表演、律动、器乐练习、音乐游戏、即兴创作等形式的穿插变换)而每一种形式所包含的内容,又必须在教学上有逻辑上的连续性,技能上的互补性。

音乐课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工具,也是完成品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中学音乐教育在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舞动自己的身体来学习音乐,将自己与音乐课堂融为一体,这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参与就有收获、有收获就有成功,学生的自信心一旦被通过律动学习所得的额外收获激发起来,便会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余兰. 论教学中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J]. 新课程(教研版),2009(11):92-93.

[2]符小丽. 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02):103-104.

[3]于连胜. 新课改下的音乐课堂[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4):58-59.

作者简介:

徐静,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大学本科,毕业于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音乐系。主要从事中学音乐教学工作。阜阳市十五中学中教一级教师 ,阜阳市市级骨干教师。曾获得安徽省音乐教师基本功(声乐、器乐、弹唱、舞蹈、笔试)全能一等奖,市级优质课评教一等奖。多年来担任学校课外音乐兴趣小组辅导工作,辅导学生多次获得省、市级一等奖。多次获得市、区级论文一、二等奖。任阜阳市颍州区音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