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加减改换,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减改换,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听到的几堂课中,教师通过加减改换、对比阅读的方法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推敲琢磨、涵泳玩味,课堂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试举几例。

1 做些加法

在原文的字里行间,试试加入些什么,然后,和原文对比着品读。

有时,只是加一些标点。

教学《听听那冷雨(节选)》,师生共同赏析长句的表达效果。

原文: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师生通过朗读,结合结构和语气确定了正常的断句如下: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师:为什么不加这些逗号呢?是作者忘了吗?

生:长句才是散文,断开之后更像是诗了。

生:句子长长的不断,是不是也象征着雨下得不断?

生:我觉得长长的句子把作者的经历连成一串,表达出一种更强烈的、扑面而来的思念。

生:我认为还隐含着回忆的连绵不绝,思乡的缠绵。

师:嗯。语气长,情也更长。那绵绵不断的雨啊,绵绵不绝的乡愁!

有时,是加入读者的议论抒情。

《合欢树》中,“母亲要我好好地活”,但是当儿子活下来了的时候,母亲却不在了。此时,作者心中是怎样的感情?

原文: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教师朗读: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母亲才49岁呀!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母亲终于看到他的儿子好好地活下来了。

通过对比,就能领悟到原文表情达意含蓄蕴藉,文字浅易却内涵深厚的特点。

2 做些减法

与上述的加法相反,减去原文中的一些内容,提取关键信息重组整合,深入领会。

教学《合欢树》,体会母爱。

原文: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教师依据原文拟想情境,减去多余内容,整合出一段儿子和母亲之间的对话,让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儿子:“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

母亲:“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

儿子:“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在朗读声里,一位执着无私、悲苦自责的母亲活脱脱站立了起来,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理解作者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

原文: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句中的主要动词,然后直接用虚词连接,重组为:“到则坐,倾而醉。醉则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由此,动作的机械感、生活的程序性,作者无所事事、消极颓废的心理状态顿时鲜明起来。

3 适当改换

还可以对原文的字语句作出改换、合并、调整等,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教学《听听那冷雨(节选)》,“感受表达之美”片段:

师:“‘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抚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用“和”来替代原文中的“啊”,改换成:“‘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和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表达的效果有差别吗?

生:“啊”感觉比较抒情。

生:“啊”读上去有一股温柔、绵长的味道。

生:我觉得用“啊”字和文段中的“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低沉的安慰”“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等比较协调,语言的色调、意境都较为柔和。

师:的确,“啊”蕴含着一股温柔、抒情、绵长的味道,与整个语段柔美、朦胧、舒缓的文气相契合,“和”就缺乏这种韵味。

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读到“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教师问:这一句是否重复啰嗦?若改为“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和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都死掉了,有她们自己的尸骸为证”不是更简洁?师生共同鉴赏得出:原文中“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前面已有“确是”后面又加一句“这是真的”,作者仿佛是在喃喃自语,鲜明地流露出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又不得不接受事实的悲痛和无奈;对刘和珍和杨德群的分开论述,又造成一种前仆后继的气势,突出中国女子的沉勇、友爱,呼应前文遇难情形的描述。另外,运用同一句式重复还有强调作用,突出作者内心强烈的悲与愤。

教学《金岳霖先生》,进入赏析金先生语言的环节。原文中有一句:“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教师请学生对比:“我戴帽子上课是有原因的,你们别笑话我!”相形之下,原文的语气亲切随和,并且点明了戴帽子的原因,给人感觉更加坦诚,也更好地体现出金先生对学生的尊重。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述“东家之子”之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经典的文字也是这样,是容不得“增、减”粉饰、随意更改的。正如福楼拜说的:“某一现象,只能用一种方式来表达,只能用一个名词来概括,只能用一个形容词表明其特性,只能用一个动词使它生动起来。”可是,语文教学中却常常需要我们做做这样的加减改换,引领学生在语言的缝隙间涵泳玩味,从而进得去文本,读得透内涵,讲得出领悟。如此,或许就能走出一片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浙江省嘉兴一中;314050)

【作者简介】

蒋雅云,1973年生,浙江省嘉兴一中语文高级教师,教科室主任,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派名师培养人,嘉兴市中小学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曾荣获浙江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二十多篇论文先后发表于《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语文新圃》《中学语文报》等刊物。(电话:0573-8282217613819417621电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