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突转 掀起叙述的波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突转 掀起叙述的波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原文

美国刀

杨汗光

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跟随司令参加朝鲜战争。

一次,羌国人的子弹迎面飞来,打穿了父亲左边的耳廓。如果子弹往里偏两厘米就没命了。也许是奶奶日日烧香奏了效,三年后,父亲平安回到家乡,还带回了一件战利品――一把美国刀。

这把刀一尺长,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刀柄上有“U.S”字样。父亲说,这把刀是他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

美国人的刀到了我们家后,用来切菜、切肉,尤其是砍骨头。美国人的刀不但锋利,而且坚硬。砍骨头如砍麻秆,一刀下去没有不断的。左邻右舍遇见硬骨头,也常常借我们的刀砍,砍来砍去就砍出了名,人人都知道,杨家有一把美国人造的好刀。

离我家不远处有个打刀高手,方圆几百里闻名,人称“刀王”。刀王见我们家有把锋利的美国刀,就非常不服气,特意挑选精铁纯钢,打造了一把硬刀,束跟这把美国刀比拼,刀口对刀口,奋力猛砍。结果,他精心打造的硬刀被砍出半寸深的缺口,而荚国刀却完好无损。刀王生气地说:“美国刀的厉害,要是再跟美国佬打仗,咱也上前线,夺他娘一把好刀来!”

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寒光逼人。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

岁月在刀起刀落中悄然流逝,父亲老了,我们长大了。姐姐长大后读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还出国留学。她去的地方正是美国,那个生产好刀的地方。

几年后,姐姐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

父亲问:“为什么?”

姐姐说:“美国好。”

“美国好在哪里?”

“美国很多方面都比中国好。比如,他们四十多年前就能造出那么好的刀……”

父亲沉下脸,严肃地说:“你听着,在朝鲜,没有好刀的中国人,把有好刀的美国人打败了。”

父亲挂断了电话,不再听姐姐的任何解释,他显得很伤心。伤心的父亲把美国刀藏了起来,严禁我们再用它来切菜、切肉、砍骨头,甚至连看一眼都不允许。

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以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了。

父亲感到很惊讶,不解地问:“你不是说美国好吗?为什么要回来?”

姐姐抚摩着父亲的银发轻轻地说:“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个中国人不丢失这种东西,中国总会有一天比美国好的。”

刹时,只看见有两行眼泪,从父亲那爬满岁月脚步的脸上缓缓流过……

写法点拨:

写作是对生活的再创造,好的作品无不在给人教益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文似看山不不喜平”,文章如果能写得有波澜,行文起伏变化,有高有低,有张有弛,有抑有扬,有详有略,有离有合,有断有续,就能打破章法的平淡,增强叙述的生动性,使读者读起来身心愉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手法,“突转法”就是一个比较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突转法”,就是在叙述到事件的结尾时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波澜。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记叙文的写作。《美国刀》一文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

文章的前半部分花大量笔墨对美国刀的锋利和坚硬进行了描写。这是一件战利品,是父亲“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父亲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把刀也是全家的骄傲。作者从三个侧面对其进行了描写:左邻右舍遇见硬骨头常借我们的刀砍;“刀王”打造了一把硬刀,来跟这把美国刀比拼,结果他精心打造的硬刀被砍出半寸深的缺口,而美国刀却完好无损;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至此,作者完成了对“美国刀”的刻画,这引起了“我们”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一句“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把行文引入了对人物的刻画。

作者在后半部分刻画了两个人物:姐姐和父亲。姐姐长大后去美国留学,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这是本文的第一次突转。如果说这一次突转多少还有一点意料之中的话,那么第二次突转“两个月以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了”,就确实出入意料了。其实本文的关键就在这两次突转,而且缺一不可:假如姐姐在去美国留学伊始就下决心几年后回国效力,假如姐姐说不回来就果真没再回来,都会使文章的艺术特色大打折扣,作者偏偏在行文上让她在“回来”之前先“不回来”,这样不但增强了叙述的生动性,使情节跌宕起伏,而且写出了人物思想的变化过程,水到渠成地点出了“文眼”――“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个中国人不丢失这种东西,中国总会有一天比美国好的”。“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顺势收笔,把尤穷的余味留给了读者。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一、突转法能化平为奇,避免平平淡淡、平铺直叙,让人看到开头、最多看到中间就知道结尾。写文章必须用材料,但不可能把生活中所有的材料都包揽其中,用什么材料,不用什么材料,什么材料详写,什么材料略写,必须根据你要表达的中心的需要仔细筛选、精心组织,把最能吸引读者的材料放在最后面,就能以巧取胜。本文的篇幅并不长,但时间跨度却很大,几十年的时间内围绕“美国刀”一定发生了很多事情,但作者也仅写了几个片段,在有限的篇幅内蕴含了无限的内容,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避免了叙事的直白。在这方面,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和《我的叔叔于勒》都堪称经典,大家要悉心研读,学以致用。但要避免“猎奇”,不能一味追求“意料之外”,而摒弃“情理之中”,否则会让人感到虚假,削弱文章的情感力量:

二、写作时要化虚为实,选择一个好的叙事线索。爱国主义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容易写得空泛,所以选择一个恰当的载体就显得十分重要。作者以“美国刀”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带回美国刀”,到“使用美国刀”,再到“比拼美国刀”,从父女“谈论美国刀”,到父亲“藏起美国刀”,再到姐姐“发现比美国刀更可贵的东西”,一脉相承,把深刻的主题寓于一把刀的故事之中。我给我的学生读到父女对话的时候,我停下来,让学生想象他们对话的内容,结果很少有人能联系这一中心线索来补充,这就说明他们在乎时的写作实践中缺少“主线意识”,难免写得杂乱无章。我们在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这――点。

示例展示

儿女的保护神

陈肖帆

在那个平凡的下午,两个收破烂的中年妇女走进了那个农家小院。当时,老两口正在院子里剥豆,刚刚抱养的小猫静静地卧在一旁。

中年妇女只是想讨碗水喝,顺便问问他们有没有想卖的东西。

老两口很热情地把她们让进了堂屋,并泡了两杯茶。茶叶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给的,平时他们既喝不习惯也舍不得喝,只用来招呼人。在喝茶的过程中他们拉起了家常,中心话题是老人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他是他们的骄傲。他们告诉中年妇女:他们三十多岁了才有了这根独苗;儿子自小聪明,在校从来都是第一名;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儿子在单位里干得不错,上上下下都喜欢;儿子对他们很孝顺,每月都往家里寄钱……

中年妇女静静地听着,不时露出羡慕的神色。她们喝完茶起身告辞,临出门时低声说了句:“要是他家的大门向西开就好了,多可惜!”

尽管她们把声音压得很低,也许是怕老人听到,可老两口还是听到了。再三追问,她们才告诉老人,从风水上看,他家的宅子还不错,可惜大门不该朝南开,而应朝西,否则他儿子会有灾气,而且就在今年。

老两口宁愿自己死掉也不愿意儿子有灾,可改大门是不可能的,因为西边有人家。他们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天下没有破不了的灾。”中年妇女看他们着急的样子,也很同情,“我帮你们破一破吧,给你儿子请一个保护神。”

老两口自然感激得要命,他们拿出六百块钱作酬金让她们给儿子请了一个保护神。方法也很简单:老两口拿一双筷子到村西的十字路口扔了,向西祷告半小时,然后―下午呆在家里不出门,也不准别人进门打扰。

一切照办。

那天他们家少了很多东西。那两个收破烂的中年妇女从此再也没到他们村来过。

儿子是在事情过去了很久之后才知道这件事的,他笑着对父母说,你们以后永远都不要再请保护神了,因为我早已有保护神了。

“父母就是儿女的保护神。”

我的同桌给我讲完了上面的故事,眼泪突然流了下来,“你知道吗?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老家,那两位老人就是我的爷爷奶奶……”

想一想 练一练:

读了上面的文章后,你都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你知道什么叫“突转法”了吗?你知道怎么运用此法了吗?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你遇到过需要运用“突转法”的问题吗?你都是怎么解决的?请以“真没想到……”为题,或选一事,或选一人,或选一物,或选一景,运用突转法,写成记叙文;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