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笔者在从教中深深感觉到:现实生活中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较为普遍。而这种现象在信息相对闭塞、教学设施相对不完备的农村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怎样才能改善目前作文教学状况?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不熟悉的看法。

关键字:农村小学 作文教学 问题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大城市里开展得如火如茶,农村小学也相继使用了新教材。随着新教材的使用,新的课成标准在各方面也都倡导了新的理念,但农村小学教学大部分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尤其是作文教学依然是传统的“课前指导――学生习作――改后讲评”教学模式,极大制约了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学效果令人担忧。本文着重从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分析,并就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平常阅读量少,积累不厚实,表达能力差。

农村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就是有图书室也很少开放,形同虚设;加上大多数农村家庭贫困,不能为孩子购置一些课外书籍或订阅一些课外读物,因此,学生除了读规定的教科书外,几乎再没有多余的读书资源,从而导致了知识面窄、写作文时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头脑一片空白。

(二)出于安全考虑,取消校外活动,学习生活枯燥。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教师

要结合教学,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各做有益的活动,接触实际,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在农村学生的天地里,虽然没有游乐园、公园、动物园 网络……但农村也是广阔的天地,如: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不断涌现的好人好事、令人陶醉的青山绿水……这些都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可是,形形的安全事故层出不穷,逼得老师不得不画地为牢,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不许越出雷池半步。师生“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因此学生总觉得没有材料可写,学生写作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是真正有感而发,

(三)学生缺少敏锐的观察力,即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作文指导应先从内容入手,即先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再解决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问题。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的确如此,学生由于平常没有得到严格有序的训练,因而生活中大量稍纵即逝的有意义的人、事、物,都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写起作文来感觉没啥可写。

(四)作文教学枯燥乏味,形式单一。

现在大部分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都是重教轻学。"师授作文"的模式,基本上按"读单元习作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奉命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程序进行,教师包揽,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教师评价学生作文要求过高

学生写作文是初学初练,他们的作文大多数是半成品,缺点毛病多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的大多数农村教师对学生作文要求过高,再加上对学生的作文评语时语言生硬刻板,这很容易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很难、很苦的事。

二、改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策略

在大力倡导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该如何摆脱以上困境,走上光明呢?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良好的情境中,学生习作起来往往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等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浓了,学习欲望高了涨了,他们笔下就会“洒金流玉”,吐真言,抒真情。

(二)挖掘课本中的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问渠拿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只要我们有心,就不难发现,其实语文课本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间接的作文素材。课本中的写作素材主要是文字素材与图像素材。文字素材包括词语、句子、课文等,图像素材则指的是图片。这些经过筛选的素材,具有思想性和科学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因此,挖掘其中的作文素材,并加以充分利用,不仅能解决学生的选材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活用插图,扎实写作基本功。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课本设计逐渐唯美,课文中插图的利用空间也逐渐加大,并且一些题目提示,以及练习中的插图也不失为写词造句训练的好题材。因此,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从而快速提高观察力,开阔学生写作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巧用课文编排,指导仿写。

仿写是指按照一定的范文学习写作的一种方法。所谓仿是指在写作形式上、思路上、语言组织或表达方式上有相仿之处,而具体要表达的语言和词语运用等方面还需要学生自己思考。这就是既要给学生一个写作的“阶梯”,又要他们用力“攀登”。仿写在我国源远流长,据唐朝段成武的《酉阳杂俎》记载,著名大文豪李白曾读《文选》,读后模仿《文选》中的作品进行仿写,读一篇仿写一篇,他一共仿写了三次,但读后不满意就烧了三次,这些铸就了他日后的辉煌。可见,在我国古代就对仿写十分重视。那么仿写为何有那么大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模仿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儿童青少年特别喜欢模仿,把这种模仿心理作用在小学生的作文练习上,无疑会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现在语文教本的编排都有其系统性,描写人物的、景色的、童话故事的……编者的系统排列给我们指导孩子的仿写带来了方便。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句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加以内化运用,使学生从自己的写作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其写作的兴趣,激发写作的动机,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另外,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全文仿写,全文仿写主要是仿写作顺序与布局谋篇。如按《鸟的天堂》采用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方法写一写家乡风光,照《我爱绿叶》总分总的布局结构写写《我的课余生活》等。

实践证明,仿写是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式,仿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过程,就是对遣词造句的推敲过程,就是对语言表达的领悟过程。当然,指导学生仿写,绝不是让学生对范文进行生搬硬套,而应该是在指导学生欣赏范文时“师其意而不师其辞”,用新的材料、新的形式表现由阅读而产生的创意;或取其形式和艺术技艺,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这样坚持下去,到了一定的时候,学生就能进行独立创作。

3.借助不同的文体,进行改写。

实行新课标之后,语文教材在选编上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文章的内容更具有时代感,文体也丰富多变。相同单元的编排中,往往出现多种文体的交叉。相同的内容经过不同体裁的表述,所收到的阅读感悟是不同的。进行多种文体的转化,需要学生精读课文、超越课文,在转化的过程中进行另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改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如《游园不值》《赠汪伦》《登颧雀楼》等,这些古诗语言简练,内容给予孩子很多想象的空间,贴近儿童的生活,学生改写的过程,就如描写自己生活一般轻松、愉悦。

通过改写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而且通过不同文体的改写,使用权学生掌握了不同体裁的写作技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随机组合词语,编写故事。

作文的练习是一种语言整合能力的练习,是一种语言条理的练习,有时也是一种开创思维的练习。把一些互不相关的词语,通过一个故事连接起来,这是一种写作训练的方法,它需要学生既要进行合理的故事想象,又要恰到好处地把词语运用到位。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往往感到趣味横生。

由此可见,课本中的作文素材具有很高的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教本,挖掘教本中的作文素材,让它们活化为学生写作的梯子。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三)培养良好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只有留心观察,积累了生活中的宝贵材料,学生才会“有事可写”。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闪光点,让他们及时地把生活中感触颇深的一瞬间下来,这不仅解决了学生“无啥可写”的问题,而且做到文通字顺,感情真实。例如在人教版第九册第八单元《家乡的变化》的习作教学中,为了安全起见,我让学生以屯为单位结合成“小记者”调查组,从衣食宿行、环境等方面选择自主调查主题,再以“小记者”的身份自由体验生活,采访,收集家乡变化的第一手资料。通过采访、收集资料,学生了解家乡的现状,亲身体验了家乡的变化 。调查回来后,同学们举行了“家乡的变化”信息交流会,把调查的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的、最能最触动自己的情感的资料将给大家听,并发表自己的感想。这时,让学生自作就会水到渠成了。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陶冶他么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乐,正货之味,这样他们的笔才会流淌出潺潺的清泉。

(四)改变评价制度,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1.低起点,宽要求。

过去,我们的农村教师只是着眼于应试教育,不切实际的提高习作要求,使学生怕写作文,常常为此苦恼,作文中常常出现“假”、“空”、“抄”、“改”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原因就是觉得没有东西好写。针对这些问题,新《课标》指出:“要降低学生习作的起始难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束缚,激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写其所想,抒其所乐,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

2.变“老师修改”为“学生修改”。

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皆如此。袁牧“一诗千改心始安”;曹雪芹对《红楼梦》一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撰写《安娜.卡列尼娜》一书的开头“数易其稿”……当前,老师深陷批改作文的大海中,专心致志的修改;学生拿到老师精批得作文,只是粗略的看一下,就装进书包。学生对作文停留在“写”的层次上,没有修改的意识,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叶圣陶老先生说,应“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作文的能力上,老师只是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 新课标也将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作为切实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引导学生自己修改,合作修改。因此,教师可以这样操作:先把作文收上来看一遍,只定些鼓励的评语,指出文章的优缺点,给学生指出修改的方向;然后让学生自行修改,从标点符号、错别字、句子、段落,再到篇章结构,也可以几人合作修改;最后把修改后的作文交给老师批阅,并在全班交流。

(五)扩大阅读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读书就是吸收与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说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又有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两句话道出读书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虽然农村学校条件有限,图书室不健全,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进行阅读。学校可充分发动教师,同学捐书,开展人人每月损献一本书的活动,充分班级图书角,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此外,在阅读中,除学生自我感悟外,教师应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使他们做到朱熹所说的:“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教师应给予方法上的指导,鼓励学生对读过的读物做出读书卡片,写出读后感,交流读书心得。为此,教师每周开设一、两节阅读课、讨论课。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传阅读物,互相交流评点。积累的材料要注意三点:一要典型,二要准确,三要记牢,要强调用脑记,要背不能光靠笔记本。这样在广泛阅读和丰富积累的基础上,就不愁学生写不出好的作文。

(六)强调先说后写,我手写我心。

1.坚持普通话交谈,使语言规范化。

为了帮助农村孩子克服方言的影响,使语文规范化,“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引导学生,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这“口”其实就是说普通话,要求学生当好“翻译官”变“土”为“洋”,使方言变为规范化语言。课堂上,我用普通话讲,学生也用普通话说;课间,师生皆用普通话交谈。我还要求学生把普通话带回家里,带到社会,时时处处坚持说普通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普通话变得流利了,作文中的语句也通顺多了。

(2)先说后写,边读边改,读后再抄。

《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总目标的陈述别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这个过程帮助你把凌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因此,每次习作练习,我都强调学生想好了再说说,说通后才写下来,写完了反复读几遍,并对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改好后再读一读,读顺了才誉写。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逐步达到以“心口如一,口手如一”。

(七)勤写多写,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有句谚语说“勤快的人汗水多,贪吃的人口水多。”有付出,就有收获,写文章也是一样的,只有勤写多写,才会熟能生巧,有时还会产生写作灵感。但灵感是电光石,稍纵即逝,得赶快用笔记下来,或者干脆放开写,一气呵成。灵感总是在孜孜不倦的勤奋求索中再现的永远不垂青于懒人。多练手,一是要坚持写日记;二是要读写结合;每读完一篇课文,可以照课文种写法上的某一方面长处进行片段练写;三是一题多写。一题多写要求写出同一个命题写两篇以上的不同文章还可以是写出不同的主题,表现手法不同,题材文章不同。一题多写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立意构思的技能技巧,使学生挖掘题目中别人不曾想到的独特见解,训练学生的敏捷文思。

(八)老师要自觉写“下水作文”。

老师是学生最喜欢模仿的对象,学生很容易受到老师在课堂上的谈吐、说话方式的影响。现在农村小学的很多老师自己上课时的表达还是不清不楚的,更别提什么营造文学气氛了。尤其是年轻的教师,一毕业就分到农村的小学,没有经过严格地训练和系统的实践学习,本身的业务水平就是不够的。有的老师甚至自己写作文都是零零散散,毫无中心的,试问又怎么能胜任写作教学呢?

崔峦教授曾说过,“写下水作文应是语文教师备课时必做的一件事。”教师只有处处比学生先行,才能更好指导学生。教师经常写下水作文,给学生以示范,这样在写作实践中体会学生写作文过程中的难点、疑点,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教师经常写下水作文,还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写作是个人体验很强的实践活动,一个喜欢语文并经常写作的教师才有可能熟悉学生的写作过程,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作。教师也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个人的切身体验,才能写出优秀的下水文,才能写出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批语,这样的优秀教师才会令学生信服,才会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结语: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的方法可循。实践出真知,要认识和掌握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可以从书中学,但工作要的是从实践中学,并且边实践变总结,作文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就会逐步的到解决。

参 考 文 献

〔1〕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

〔2〕鲁迅、叶圣陶:《10001条名人名言》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杜甫:《古代诗词曲名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

〔4〕朱熹:《新世纪接班人素质培养・记叙文》青少年出版社。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6〕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7)孙利群《仿写,学生写作的一条捷径》 《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