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无意识作为人类最深层的心理现象,虽然很少为人们所注意和认识,它却在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加上无意识对理性的影响,可以断言,无意识几乎影响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 无意识;人类社会;力量;纽带
一、无意识--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潜在信息源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1)确实没有意识到,如视而不见,听而未闻;(2)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系起来,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3)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出其存在。出于无意识层面的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之后的种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许,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到意识之中,并没有消灭,而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
随着人们对无意识现象研究的深化,无意识在认识和实践中的作用机制日益得到科学的认识。无意识作为人类的信息储存库,通过各种信息的自动组合,与显意识的相互作用,构成认识活动的重要条件。
二、无意识―社会发展的内驱力
对于无意识的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分析并没有只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是把无意识与整个社会文化及其发展联系起来,将无意识研究拓展到社会历史、文学、艺术、道德、宗教、政治等几乎所有领域,认为无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分析将人类对自身意识世界的科学探索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也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秘密找到一个线索。弗洛伊德的泛性注意倾向过于夸大了人的本能,对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强调不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其科学性受到普遍的怀疑,也遭到后人的严厉批评。正像存在着一种社会性格那样,社会无意识也是存在的。”社会无意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社会成员的文化基础,世代传承。因此,社会无意识也被称为社会“再生本能”。无意识作为一种“再生本能”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某些领域的限制和约束意味着人类秩序化的开始,这正是人类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社会无意识的强化也是某些社会文化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关于无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认识和研究依然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和难点。尽管各种关于无意识的认识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观点上也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步,但无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已经日益为更多的人们所认同。现代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众多学科无不证实,无意识的确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发展中,不仅被社会压抑的领域可以成为无意识,被社会所张扬的领域也同样会经过重复性的实践和社会文化的强化而成为无意识。这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人类群体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传统、经验和社会无意识。
三、无意识―社会文化传承的精神纽带
没有大量的习惯、传统、惯例,生活就不能顺利地展开,人的思维就不能这样迅速地对外部世界作出反映。在这些文化形式中,无意识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自觉不自觉地沉入人的意识深处,成为无意识,成为支撑某种文化不断相传的基础。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以传统的经验为基础,需要人们以无意识的方式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正是由于有人类的文化无意识,社会发展才有了一种连续性。更为重要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无法离开特定文化精神的支撑,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精神的支撑。而特定的文化精神之所以能够形成并持久发生作用,就是由于在无意识的作用下,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科学技术理性之所以一路高歌猛进,从某种意识上讲,没有科学理性精神的无意识化就没有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
另一方面人们形成的无意识在应付重复性事务时以一种自在自发的形式出现,即使有什么不正常的现象出现,也不会动摇人们长期重复性思想和行为造成的无意识心理。这就使得文化无意识得到强化和延续,不至于因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轻易改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来是促进社会发展理性观念,在新的形势下可能变为不合乎社会发展的理念,原来的理性也就转化为非理性。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心理定势一旦形成,便成为相对稳定的意识,往往与发生变革的社会要求产生相当的距离,传统意识和心理也就会变成一种十分保守的力量。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的无意识作用,即某种文化精神已经化成了人的无意识心理。
参考文献
[1]荣格.《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贵州人们出版社,1987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6
[3]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