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儒家的“君子”比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儒家的“君子”比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周易·乾卦》六条爻辞,有五条描写“龙”的形象,其中第三条兀然插入“君子”的形象,用意自明:“龙”(自然)与“君子”(人格)实际上是二而一的东西,是以“龙”的六种形象比拟“君子”的六种精神品德。如第一爻的“潜龙”,象征着潜藏的圣人不急不躁,待时而动;第二爻“见龙在田”,象征久潜刚出的圣人,初露头角,已有君德;第三爻是“终日乾乾”的“君子”,终日小心谨慎,但仍自强不息;第四爻的龙“或跃在渊”,象征圣人不贪利务进,而是反复思考;第五爻“飞龙”,象征终于成功的圣人,能德济天下;第六爻的“亢龙”,象征圣人居尊位既久而权势盛极,物极则反,故而有悔过之意。这些合起来又共同象征着君子的纯正不阿的气质,奋发向上的精神,刚强不息的毅力。不过,《周易》以龙为喻来言君子之德,毕竟抽象了些。因为龙乃虚拟之物,离现实境界尚远。好在人们又找到了一种较为实在的器物来作比喻,使君子形象、君子境界看得见、摸得着,比龙更接近、更现实、更具体,更易学习、践行。这种器物就是玉。人们将它拿来和人类自身禀赋、特质相比(尤其是拿玉的润泽、温厚、柔和的一面相比),终对它产生了一种特别亲近进而尊崇的感情。于是,便发生了玉的人格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与玉的神圣化几乎同步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卷一上)中说:

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

许慎这里的玉之五德,乃是对先秦至汉儒家审玉观的总结,是以玉寄托儒家伦理道德的体现。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或基础是“仁”。儒家先圣孔子的“仁”,是“爱人”,是处理人们彼此关系的一种道德原则;由“仁”而推及或衍生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诸内容(广义的“仁”也即包含上述内容)。因此,儒家将“润泽以温”视作“仁”,视作玉的第一美德;其他四大美德都是由润泽以温——“仁”而生发推衍出的。

何谓“润泽以温”?揆度后人对此的诸多解释,可归纳为“不涩、不干、不裂,质地细腻无贼亮之光,色泽无瑕而莹”,由此而引申为人格的宽缓和柔、温良恭俭。诚如《荀子·劝学》所云;“玉在山而草木润。”《诗·秦风·小戎》云:“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显然,在先秦哲人眼里,玉被赋予了太多的理想色彩,甚而将玉架构成一整套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规范。《礼记·聘义》曾借助孔子的一段话,把自《诗经》以来人们对玉的认识进行了总的概括: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欤?”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当然,孔于是否讲过这段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礼记》对已然人格化了的玉所进行的十一个方面的总括,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这十一个方面正是先秦至汉的儒生们对人格、道德的规范要求,也是儒家用玉理论的基础。

《礼记》要求人们像玉那样温润、缜密,廉而不刿,孚尹旁达,气质如虹。《礼记·玉藻》还提出:“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要求君子时刻佩玉,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被人格化了的玉遂又演绎成儒家进行道德说教的工具,成为衡量儒生乃至一般士大夫道德水准、人生境界的一个高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