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目标的预设与动态生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节课都应有教学目标。课堂目标首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预设的,但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不可能完全依照教师的预设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下面我们就以《孔雀东南飞》为例,探讨语文课堂目标的预设和动态生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换的多元关系。
一、教学目标的预设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虽高中语文教材历经多轮修订改版,但它在其中都牢牢地占据一席之地。在权威的教学参考书中,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除了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外,主要是理解它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它的艺术手法两个方面,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学习这首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了解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男女婚姻自由的罪恶。学习鉴赏铺陈、起兴手法、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组织故事情节及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等艺术技巧。这些预设的目标就成为课堂合作探究的平台,成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但是,语文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在实现这些预设目标的过程中,常常会生成新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生成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几届学生都提出过这几个问题:刘兰芝身上几乎集中了女人所有的优点,焦母怎么还迫使儿子休弃她?刘兰芝、焦仲卿为何以死殉情,他们为何不选择别的方式去追求天长地久的爱情呢?比如私奔。诗中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有学生问:孔雀为何东南飞而不西北飞、西南飞呢?
这些问题是随着对教材阅读的深入自然产生的。之所以提出第一个问题,是因为诗中对刘兰芝的的叙述和描写非常具体生动:诗歌开头铺陈了刘兰芝多才多艺、勤劳能干、老实本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接着又写出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感情深厚,听说母亲要休刘兰芝,焦仲卿先苦苦央求,后又坚决反抗,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接着又极写她的美貌,“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c。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接着写刘兰芝孝敬公婆,当她被弃离开焦家时还不忘嘱咐小姑,要“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记。”刘兰芝完美如此,焦母为何还要坚决休弃她呢?这实在令人生疑,这就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这个问题也颇具深入探究的价值。这个问题有几个较为合理的答案:一是无子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如今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刘兰芝嫁过来这么多年,仍没有子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而遭焦母厌弃。二是嫉妒说,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妻恩爱,使焦母受到冷落,引起了焦母的嫉妒。三是性格说,从诗中的一些细节看,刘兰芝虽然知书达理,但她的性格十分倔强,在焦母面前并非低眉顺眼,百依百顺,比如面对焦母的不满,她并非百般向焦母讨好,以软化焦母的反感,而是主动对焦仲卿说:“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当焦仲卿让她暂且回家,缓一缓再接她回来时,她很干脆地说:“勿复重纷纭!…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她这种性格导致了焦母对她的不满。
第二个问题的探讨,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和焦、刘悲剧的社会根源。学生提出私奔而不是殉情的解决办法是立足于现代社会的认识,而不理解人们在那个特定时代中的处境。当时社会政治结构是封建宗法社会,封建皇权和封建宗族共同形成对人的控制。所以,对焦仲卿、刘兰芝来说,私奔之路是行不通的,或者说,当时社会根本就不存在私奔的条件。这些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致使我们暂时搁置预设的问题和目标。如果我们无视这些问题的存在,无视课堂进程的生动性和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将会显得刻板僵化,也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积极性受到挫伤。
但并非课堂生成的每个问题都需要在课堂上探究,对于那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我们可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轻巧闪过。不然,整个课堂便会显得热闹而低效。比如学生所提到的第三个问题:为何孔雀东南飞而不是西北飞?这只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起兴手法,没有必要在课堂上深究。我们只需用“西北有高楼”应答,便可轻巧闪过,学生就可会心一笑,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其它问题上。
三、目标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相互转换
预设目标和动态生成的目标并没有天然的不可逾越的界隔,它们往往可以相互转换。那些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有重要价值的目标,又可以成为我们今后教学的预设目标。哪些以前曾经是预设的目标,也可能在今后的课堂中动态生成。我们只要吃透教材,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就可以因势利导地完成二者之间的相互转换。
总之,没有预设的目标,就没有对话的平台,语文课堂就显得松散拖沓、混乱无序;无视课堂活动目标的动态生成,就是无视学生的思维实际,语文课容易上得生硬刻板,缺少生气。我们只要处理好课堂目标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就能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积极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