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南前河金矿葚沟矿段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南前河金矿葚沟矿段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葚沟矿段金矿矿床赋存于近东西向的F4断裂构造带中,矿区内称为Ⅳ号矿带。Ⅳ号矿带在葚沟矿矿段形成东、西两个矿化富集地段,西段以中深矿化较强,东段以浅部矿化较强.结合区内围岩蚀变类型与成矿有关的蚀变矿物组合的相互关系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属构造蚀变岩型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关键词】前河;地质特征;Ⅳ号带;成因

1.成矿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区域大庄-中胡背斜北翼,马超营断裂带与北东向的旧县-桥头断裂锐角交汇部位的东侧。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呈单斜产出,北西缓倾。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表现为岩浆喷发及岩浆侵入。近东西向断裂显示了金、银等有用元素富集,成矿地质条件良好。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长城系熊耳群火山岩,根据岩性组合特征,与区域地层对比,相当于焦园组中段及上段,二者以上段底部的凝灰岩为分层标志。第四系分布在西部伊河床及沟谷中。

区内熊耳群地层呈单斜产出,总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北西,倾角一般25°-30°,平均28°。葚沟矿段共发现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3条,按展布方向划分为近东西向、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近东西向断裂规模大,蚀变强,活动期次多,形态复杂,横贯全区,是本区主要的控矿构造;其他断裂为后期破矿构造。

2.矿床地质特征

2.1矿带特征

葚沟矿段金矿矿床赋存于近东西向的F4断裂构造带中,F4断裂对金矿体的空间、形态、产状及规模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为本区主要的含金构造蚀变岩带,矿区内称为Ⅳ号矿带。

Ⅳ号矿带在甚沟矿段西起75线,东至99线东30米,横贯矿段中部,向两端延出矿区,区内控制长度1060米,矿段宽度6-52米,平均24米,总体呈现西宽东窄之势,矿带走向70°-100°,倾向北西-北东,倾角45°-75°,平均65°,沿走向、倾斜均表现了舒缓波状的展布特征,并具膨缩、分支现象。在84.5线、87线矿带分别被F22、F18两断层断错,自西向东依次向南平移,水平断距分别为45米和118米。

2.2矿体规模及特征

矿体由矿带中合乎工业要求的含金构造蚀变岩组成。在178.18米标高以上,长度1060米,最大垂深572.82米范围内,依据工业指标,按地质规律共圈出6个金矿体。

(1)主要矿体分述

ⅣN1矿体:分布于F18-98.5线,全长473米;出露标高539-664米,控制最低标高481.78米,最大高差182.22米。斜深最大123米,平均83.60米;矿体呈不规则似层状产于矿带上部,走向91°-96°,倾向北东;倾角46°-75°,侧伏角30°左右;底部边界控制完整,矿体尖灭于93-89线492-481.78米标高,近水平展布。西部以F18为自然边界。

矿体厚度最小0.28米,最大5.89米,平均2.31米;厚度变化系数62%,属较稳定型。厚度在0.50-4.99米范围内出现的频率较高,占89.70%。金品位单样最高78.45×10-6;品位变化系数120%,属不均匀类型。金品位在5-30×10-6范围内的占51%,大于30×10-6者占7%,说明该矿体金含量属中-高品位。

ⅣS1矿体:分布于F18-99线,全长497米,出露标高529-724米。控制最低标高410米,最大高差314米,斜深最大242米,平均152.60米,矿体厚度最小0.45米,最大8.77米,平均2.08米,厚度变化系数85%,属不稳定类型。厚度在0.50-2.99米范围内出现的频率较高,金品位单样最高131.86×10-6,平均13.52×10-6。品位在2-15×10-6范围内较为集中,占63%,反映出矿体品位较高。

3.矿床成因探讨

3.1构造控矿条件

区域断裂构造的多期多阶段活动,导致了一系列岩浆活动,它不仅为成矿提供了空间条件,同时与成矿物质的运移富集密切相关。燕山期断裂构造的压扭性活动伴随的岩浆热液,富含活化剂,促使矿源层中金活化,随热液沿断裂运移,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因此,断裂构造是本区的导矿和容矿构造。

3.2矿床成因类型

本区熊耳群火山熔岩形成于靠近大陆一侧的岛弧环境,熔浆来源于上地幔及下地壳岩石中的金初步富集。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富含活化剂的热液及热动力条件,促使太华群及熊耳群地层中金进一步活化,沿低压扩容带一断裂构造带运移,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

综上所述,结合区内围岩蚀变类型,与成矿有关的蚀变矿物组合相互关系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属构造蚀变岩型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4.结论

在对区域、矿区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对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厘定,通过矿区地层、结构、构造、矿体规模、矿物特征、矿石类型等地质特征的论述,总结了矿床成因规律,主要获得结论如下:

4.1矿床地质

葚沟矿段金矿矿床赋存于近东西向的F4断裂构造带中,F4断裂对金矿体的空间、形态、产状及规模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为本区主要的含金构造蚀变岩带,矿区内称为Ⅳ号矿带。Ⅳ号矿带在甚沟矿矿段形成东、西两个矿化富集地段,西段以中深矿化较强,东段以浅部矿化较强;二者在矿化部位上的差异体现了矿液自西向向东,自深向浅斜冲运移的特征,从而导致矿体排列方向及单个矿体向北西侧伏。

4.2成矿物质来源

熊耳群火山熔岩为成矿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来源,是本区金成矿的矿源层之一,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幔及下地壳,主要来源于基底太华群,少部分来自熊耳群。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富含活化剂的热液及热动力条件,促使太华群及熊耳群地层中金进一步活化,沿低压扩容带一断裂构造带运移,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结合区内围岩蚀变类型,与成矿有关的蚀变矿物组合相互关系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属构造蚀变岩型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4.3对找矿的指示作用

熊耳群地层为本区金矿的初始矿源层,在区域上对金矿床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熊耳群地层出露地区是寻找同类矿床的有利地段。地球化学异常多围绕花岗岩体分布,矿床赋存于岩体边缘围岩断裂构造带中。矿体产于断裂带中局部引张部位,因此,花岗岩体周围断裂带的局部引张部位是寻找该类矿床的有利部位。矿带中与成矿有关的蚀变主要是钾化、黄铁绢英岩化、黄铁矿化、萤石化及多金属硫化物蚀变,这些类型的蚀变是寻找该类矿床的主要标志。

矿体的产出严格受近东西向断裂控制,成矿期断裂表现为反扭和压扭活动,即上盘断块向西斜冲。断裂结构面沿走向和倾斜均表现了舒缓波状的展布特征,在沿走向向南西偏转,沿倾斜倾角变缓及断裂的复合部位有利于矿液充填赋存,是成矿有利部位。矿化在断裂带中沿走向分段富集,形成东、西两个矿化富集段。沿倾斜东西两段具有明显差异,矿体产于断裂带上部及下部,同一东段矿体成对出现,行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