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源点,悬丝利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源点,悬丝利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79年我国正式确认沱沱河上游姜根迪如冰川为长江正源,首次向全球了1976年长江科考队摄影家茹遂初先生拍摄的姜根迪如冰川照片;

・2009年6月曲向东先生携“2Dc计划”摄制组考察队28人赴三江源地区考察,成功拍摄黄河源星宿海对比图片,往昔星罗棋布的湖泊已变成今天的戈壁荒野。随后对长江源的考察因冰雪融化道路泥泞,在经历了上百次的陷车之后。考察队不得不止步于距姜根迪如冰川仅18公里处;

・2010年3月12日曲向东和“2℃计划”摄制组考察队20人,再探长江源,成功拍摄长江正源姜根迪如冰川现貌的图片。冰川的萎缩状况震惊世界!自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沱沱河上游的姜根迪如冰川为长江正源以来的三十多年间,能到达这里的人不超过300名,而记录冰川状况的资料更是弥足珍贵。茹遂初先生,曾经拍摄下黄河源头的星宿海和长江源头的姜根迪如冰川当时的图片资料。

三十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世界巨变。其中包括尽人皆知令人恐惧但又似乎无法察觉无法改变的全球变暖。格陵兰,北极,南极,阿拉斯加喜马拉雅……当世界各地关于全球变暖的冰川融化对比图片纷至沓来,进入国人的眼帘后,人们不禁想了解,我们的命脉是否也经历着这样的变化呢?而到2009年为止,媒体未见报道,黄河,长江的源头都未曾有人拍摄过与茹遂初先生同样角度的照片。那里真实的面貌吸引着我们前去探源。

初探长江源18公里的遗憾

2009年6月18日,格尔木盐湖宾馆,七辆好像从泥坑里捞出一样的丰田4500,车上下来28个人,他们身上同样泥泞的羽绒服与这个城市的季节格格不入,一个个面色疲惫却激动,他们互相拥抱,开怀大笑,似乎全不在意周围人奇怪的目光。“2℃计划”摄制组中电视策划人、主持人曲向东和随队的企业家考察队员王海荣精疲力尽,但是他们并不后悔,因为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他们至少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才宣布放弃。十天的艰难跋涉,三天的绝境无援,5000米的海拔挑战,上百次的陷车拉车,28名队员的众志成城,只为了两张见证气候变化的照片。1978年,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怅然,这两条天边的河流一直吸引着人们探其究竟。到底是怎样一种源头开启了这两天贯穿整个中国的苍劲河流,孕育了整个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这种执着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国家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科学勘测困扰中国人上千年的江源之迷终于尘埃落定。姜根迪如和约古宗列曲两个陌生的词语从此载入了长江黄河两条大河的史册。而参与这两条源头考察的人中有一位人民画报社的记者――茹遂初,他1972和1978年随队拍摄下了两河源头的照片,同时也很有可能是我们有据可查的历史中最早的两河源头的照片。

2009年6月8日,28名“2℃计划”三江源生态考察队员从全国各地汇聚于西宁,队员中有企业家,学者,媒体,他们不知道此行能否成功,更有人从没到过3000米以上的高原。但他们惟一知道的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地。黄河源头的星宿海,长江源头的姜跟迪如冰川,站在三十多年前茹遂初站过的地方拍下同样的照片,见证正在发生在那里的气候生态变化。

六天后,穿过沱沱河,考察队进入了长江源区唐古拉山格拉丹东山峰附近。长江源头姜根迪如冰川便铺就在这神秘的雪峰之下,两天前队员们一同见证了“曾经”的星宿海,这片曾经星罗棋布数量级在千以上的湖泊群,曾经被誉为“星星居住的地方”,目前已经基本干涸,甚至能够预见未来它有可能成为罗布泊一样的雅丹地貌……在当地向导的指引下他们很幸运地找到了茹遂初的拍摄地点,照片的对比让人感到震惊。

随队科学家辛元红教授提到长江源的冰川退化情况恐怕同样严重。对于长江源头的好奇驱使队员们踏入了这片方圆百里的无人区,在气象万千的白云湖泊掩映下 车队开始了此行最艰难的旅程。

三天后,下午三点雀莫错湖边考察队营地所有人都在向着同 个方向张望,等待着陷入泥中的车辆归来。三天来 整个车队似乎走入了一块方圆百公里被水浸透的面包上 不断的陷车拖拽耗尽了包括司机在内所有人的精力,表面看上去平坦的湿地,一旦开进去,冲不了几百米就会慢慢地陷入泥潭之中。最慢的天整个车队只走了五公里。我们的司机都有着丰富的驾驶经验,甚至有一位曾经单车穿越过可可西里但此行的境遇依然是他们未曾经历过的。最严重的时候七辆车陷进去六辆。最终因为油料不够,在距离目的地尚有18公里不明路况的情况下考察队不得不选择放弃。

再探长江源

格尔木 又是格尔木!2010年3月12日 再次站在这个柴达木盆地中心城市的时候,我们感觉似乎时间又回到了原点。去年6月,我们在距离长江源头18公里的地方止步了一年后,我们再次从这里出发 心中确有感怀但更多的是忐忑和希望。我们不惧夜间零下27℃的严寒也不惧怕难熬的高原反应,但是我们能顺利到达长江源头吗?能否在当年茹遂初老先生拍照的地方拍下那张姜根迪如冰川的现实模样呢7曲向东、沈沉、王海荣,还有另外八位新队员加入我们 组成新的考察队,这次我们只有个目标――姜根迪如冰川。

姜根迪如冰川海拔5300-5800米之间,3月的三江源昼夜温差极大,气候变化无常。行程 开始所有人心里都知道这不是一次轻松的寻访。高原反应本就难受加之夜间零下27'C的室外温度 即便是帐篷内也要到零下3℃~5℃ 被头疼折磨得难以入睡的队员们还要经受严寒的考验……

晚上,一众队员围坐在餐帐里取暖,第一次来的人诉说着他们对这个神秘陌生地方的感受,老队员则津津乐道那些一路上看到的深深的车辙或是土坑,每一道深陷的车痕都代表着去年的一次次陷车。探险对于人们有时候不在于激情不在于财富不在于名誉。真正的探险是发自内心的愿望,是种对于未知世界的无尽渴望。

也许是老天眷顾吧,与去年不停的陷车完全不同,今年汽车的行进格外顺利。白天的天气非常晴朗,从青藏公路的沱沱河镇到进入无人区 行进至姜根迪如脚下只用了一天时间。扎营的时候王海荣的五号车走错扎营地点 但没想到在第二天却有着意外的收获。

见证

经历了一夜的风雪,头痛更加难忍意识更加模糊,步履已难迈动。队员们艰难地从帐篷中爬出,对于赫然出现的大太阳已经无力感到惊喜。曲向东、王海荣黄晖等几名队员凭着心中对于三十多年前那张照片的承诺再次乘车寻找当年的拍摄地点 冰川周围层峦的山川,哪里才是正确的地点呢?王海荣突然想起昨天曾经走错的“扎营点”。凭着多年的摄影经验,他认为那里就是当年的拍摄地点……当年,茹遂初先生在一天的等待后终于等到了合适的天气,忍受着剧烈的反应用双腿爬上了山坡,拍下了那张著名的照片。三十多年后,也许这个再未被人类涉足的无名小山又迎来了几个陌生人,他们是幸运的。这次仿佛天意般,他们顺利地乘车到达了最后的拍摄地点,拍下了那张完全同样角度的照片。就是这样一张照片,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姜根迪如冰川的冰舌部分退缩大约一公里,而当年茹先生拍摄照片中绝大部分区域已经是一片黄土,昔日雄伟壮观的冰川虽然目前尚能接近,但很快就会退缩至格拉丹东雪山内部。当年的照片只取了整个冰川山下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在如今的照片中仅剩下20%左右。从此以后,长江源头曾经让人叹为观止的江源奇观恐怕再难见到。

去年的失败,似乎是一个寓言,前半段考察队顺利地见证了黄河源星宿海的变迁,并顺利到达了正源约古宗列曲,似乎我们可以到达任何地方。而当我们满怀信心甚至有些征服欲望地进入长江源时,自然用它的力量拒绝了我们,看似触手可及的目标却无法达到。

然而,当今年的旅程结束后,另一个寓言似乎又昭示着什么。人类也许有着某种改变自然的力量,但若不加以控制,自然将会用它的方式,回应人类。也许作为个体,考察队员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得到了皆大欢喜的结果,但这结果却揭示了一个属于整个人类的悲剧事实,人类的力量已经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这是个体无法改变的结果,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往往是致命的。如此反差巨大的图片,也不禁让人联想起今年在中国西南乃至东南亚地区持续的百年不遇的干旱。这一切到底因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是否导致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否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只有全人类在全球变暖这一看似无法察觉的问题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前作出共同的选择,才能改变这一结果。长江源头――姜根迪如冰川,雄壮优美,却不失锋利,犹如青藏高原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警醒着世人――我们需要作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