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专业技能竞赛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校专业技能竞赛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对竞赛的规划设计、实施过程、赛后评价等分析和总结,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建议和措施,初步验证了竞赛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专业技能竞赛;肥料生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55-02
专业技能竞赛是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建设项目,是为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强对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及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实施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一、竞赛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集约化种植模式的发展进程,以某一作物为中心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和更新,对农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单一肥料产品模式为主的服务模式,必将被“产品+服务”的综合模式所代替。因此,既懂肥料产品开发,又懂产品应用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将不断加大。为适应肥料产业对综合人才的需求,作为制造和输送人才的工厂,高校必然要对未来的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革新。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面向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两大领域,随着国家对资源环境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学科发展迅速。因而,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需要相当数量的掌握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了扩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既能验证理论,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又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达到熟练掌握实验及操作技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学院对该专业学生采取了专业技能竞赛式教学模式。
竞赛的规划与设计主要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点,考查同学们对《肥料生产原理与工艺》、《土壤学》、《土壤化学分析》、《植物营养学》和《农田施肥原理》等理论和实验课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对象以本科三年级为主,参赛形式为自由组织的团队,四年级和二年级可以作为辅助队员参加,每个团队限定3~5人。
竞赛设计为初赛和决赛两个环节。初赛主要完成的任务是对规定的作物通过生产调查、经验咨询和分析研究,给出一份该作物专用肥研发项目计划书(类似于项目申请书和实施方案)。决赛主要是通过初赛审核的各团队制订的项目计划书进行实施,主要分为作物专用肥制作和作物专用肥田间肥效评价两部分,测定指标有:(1)作物专用肥的养分含量测定、室内模拟氨挥发和土柱淋溶测定其养分损失特征;(2)作物田间生长指标、品质指标、产量及其构成指标。根据测定结果,每个团队需要完成竞赛专业报告一份,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专用肥性能评价报告,二是作物田间生长状况评价报告,三是产量验收报告。最后以PPT形式参加答辩,评委根据试验环节和答辩环节两个部分进行评定,确定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评选出优秀指导教师。
二、竞赛实施过程
以学院为核心成立技能大赛领导小组,设立组长,主要负责专业技能大赛的组织及实施方案的设计,与实验中心和专业指导老师进行沟通联系,完善技能大赛的实施规则,安排大赛时间地点和确定评委等事项的决策与监管。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并指定大赛组委会秘书一名,主要负责专业技能大赛的准备,与小组成员进行沟通并协助组长完成组织实施。
竞赛实施过程主要包括报名、审核、初赛、评审、决赛和二次评审、颁奖等环节。具体来说,根据《肥料生产原理与工艺》当学期的授课计划确定报名时间,并在学校主页大赛的报名通知书和相关文件格式模板,以便让参赛学生了解具体事宜。然后在报名有效期内由大赛秘书收集并整理学生报名登记表等文件,汇总到大赛组委会,通过组委会全体成员的评议审核确定符合竞赛资格的团队名单,并及时通过媒体公示。公示无异议后,进入初赛阶段,由各竞赛团队和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初赛项目,并于规定时间将项目计划书提交给大赛组委会,由秘书收集整理并在组长的监督和指导下确定不同团队的评审专家,原则上本团队指导教师不能担任团队评审专家组成员。每份项目计划书需要评审专家3名,达到2名或以上通过即可获得决赛资格,但应由专家评审对计划书进行修改后方可进入决赛实施阶段。决赛的实施过程中由指导教师负责,包括实验室使用安全和组织田间管理等相关事宜,但原则上不干涉团队成员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过程,主要执行监督管理和答疑指导职能。决赛结束前,根据当季作物生长周期确定田间测产验收和肥效评价工作,参赛团队根据评价结果完成结果分析报告。二次评审在会议室进行,通过团队代表汇报、组委会评议等环节确定各项奖励名单,并当场公布和颁奖。
三、竞赛后评价
经过上述竞赛过程后,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感受进行了信息反馈。对参赛学生设计了针对竞赛模式、组织形式、时间安排、评价结果、指导教师专业水平、师生互动交流、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调动、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再次参加类似竞赛的期待和本次竞赛的总体评价及建议等10个问题的满意度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56名学生中,有55名对竞赛总体非常满意,1名基本满意,满意度达100%,非常满意度达98.2%。对于竞赛的模式有54名学生很满意,达到96.4%,2名学生感觉一般。对于竞赛的组织形式、时间安排和评价结果感觉很满意的学生人数分别为51、47和53,满意度分别达到91.1%、83.9%和94.6%。有8名学生对竞赛时间的安排感觉一般,1名学生感觉不满意。进一步座谈交流发现9名学生主要感觉竞赛的时间安排历程太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其他课程的时间安排。针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师生互动交流效果的满意度高,有98.2%的学生感觉很满意。56名学生对竞赛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综合能力方面均非常满意。100%的学生对再次参加类似竞赛充满期待。而且,有47名学生在感受和建议栏给出了书面评价,普遍认为竞赛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与相对沉闷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竞赛模式能够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增进了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同时,学生普遍认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不足,真正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也明确了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专业知识的方向。
对于参赛指导教师同样设计了针对竞赛模式、组织形式、时间安排、评价结果、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师生互动交流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调动、教师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再次指导类似竞赛的期待和本次竞赛的总体评价及建议等10个问题的满意度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12名指导教师中,100%对本次竞赛的总体评价感觉满意,对竞赛模式、组织形式和评价结果均表现为100%的满意度,但有2名教师对时间安排感觉一般,只有10名教师感觉很满意,满意度为83.3%。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师生互动交流效果、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调动和提高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等4个方面,12名教师均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并有11名教师对再次指导类似竞赛表示很期待。在12名教师最后给出的评价和建议中,普遍认为竞赛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在竞赛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特别大,指导一个团队不亚于讲授一门专业课,且学生的疑问涉及诸多方面,也为教师的指导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与学生的探讨和互动学习,使教师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得到加深和巩固,特别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体验中,平时很少参加社会服务的老师感觉收获更多。
四、建议与措施
在顺应产业需求和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的要求下,学院规划设计并实施完成了竞赛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为使这一模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在充分对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应该简化竞赛内容和环节,提高其可操作性。如田间试验效果评价部分,耗时长、受客观因素影响大、结果准确度差,可通过条件相对可控的室内模拟方案来代替。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大,任务重,应根据实际情况报送学校,给予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奖励,以进一步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稳定性。为使参赛项目与生产实际联系更加紧密,建议邀请有从事肥料研发和农化服务经验的校友作为参赛团队校外辅导员。
五、结语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由灌输式向互动式、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和案例式等授课方式转变和革新。特别是案例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与支持。但是,因为课堂空间的限制,再多的案例也只是纸上谈兵,无法给学生提供直观真实的感受。尽管在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将案例教学形式发挥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让学生从纸上走向了现实,增加了学生的感官和操作性体验,但是学生不管是在实验课程学习还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仍然是在根据教师的指令来学习和探究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充满了被动性,遏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专业技能竞赛式教学很好的弥补了上述教学模式的不足。竞赛只是划定某种作物作为唯一范围要求,而需要采用什么样的专用肥料配方,选用什么肥料生产原料,采用何种生产工艺,是否实现养分的缓释,等等诸多专业的生产实际问题,均由学生组成的团队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完成,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学生在同龄人中的竞争意识被进一步强化,不服输的精神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让乏味的理论和烦琐的操作在“学以致用”的压力下焕发出创新的精彩。事实已经初步证明,竞赛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我们期待着这一特色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和更加广泛的应用,为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