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常态生命与异态生命的矛盾与回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常态生命与异态生命的矛盾与回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杰明·巴顿奇事》演绎的是一个异态生命的故事,主角本杰明·巴顿在出生时似乎中了上帝的魔咒,使他一出生就带上衰老的模样,所以注定要经历“令你感到惊叹的世界,体会从未有过的感觉”。在他不平凡的一生里,本杰明·巴顿要经历童年的孤独和衰弱、青年的焦虑和短暂、老年的无助和伤感,而在这个过程中,本杰明·巴顿不得不与他身边拥有常态生命的人不断发生矛盾冲撞,忍受着常态生命对于异态生命的隔绝、厌恶与漠视,最终还是得到了生命的回归。

[关键词] 常态生命;异态生命;矛盾回归

学者罗嘉昌在他的《时间哲学概观》中指出:“任何事物的运动(包括思维和心理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发展顺序和持续过程,时间就是反映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科学和哲学范畴。”人类的生命是有时间规律的,它随着顺时针的方向而前行,每个人都要按照时间的方向顺次经历童年、青年、老年三个人生阶段而无法突破这个时间规律。时间规律不仅左右着人类的生理发育,也左右着人类的心理认知,更是人类社会能够发展至今的一个物理学基础。在这个状态下成长起来的生命,就是本文所谓的常态生命,常态生命是所有人类社会共同认可的生存状态,人类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都将由它来支撑,人类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也会在他的三个发展时期里,做正常人应当做的事情,这样才能被人类群体所接受所认可。

所谓异态生命,是指超越了时间常规,扭出了生命顺时针发展方向的生命形式,虽然这种生命形态在现实中并不多见,但却时时成为艺术题材进入到艺术家的视野。在艺术化的异态生命里,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生理状态异常而心理状态正常,也就是说虽然他在童年就有了老年的外貌,但内心却是一颗童心,保持着儿童的正常心态;二是生理的异常与心理的异常相一致,也就是外貌衰老内心也衰老,显示出的是一种由里而外的时间的倒转;三是生理没有异常而心理异常,也就是说从外表看去他的外貌和正常人无异,但内心滞留在一个年龄段上不再发展。这种异常的生命一旦与常态的生命相遇之后,两种生命状态产生矛盾冲撞是必然的。

导演大卫·芬奇执导的《本杰明·巴顿奇事》演绎的就是一个异态生命的故事,主角本杰明·巴顿在出生时似乎中了上帝的魔咒,使他一出生就带上衰老的模样,所以本杰明·巴顿注定要经历“令你感到惊叹的世界,体会从未有过的感觉”。在本杰明·巴顿不平凡的一生里,本杰明·巴顿要经历童年的孤独和衰弱、青年的焦虑和短暂、老年的无助和伤感,而在这个生命过程中,本杰明·巴顿不得不与他身边拥有常态生命的人共同生活,忍受着常态生命对于异态生命的隔绝、厌恶与漠视,独自在自己的生命状态里挣扎,而最终才找到了生命的回归之途。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本杰明·巴顿生命里的重重矛盾,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示出人类对于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

一、孩童时代与常态生命的矛盾冲突

出生于二战结束时的本杰明·巴顿先天就是一副病危老头的可怕模样,他是在逃难拥挤的人群、呼啸的流弹、嘶鸣的警报声的恶劣环境里出生的,母亲因难产而丧命,父亲因为接受不了接二连三的打击而遗弃了怪异的他,最后他被一所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奎尼夫妇收养,并在养老院里度过他的童年时代。对一个生下来就是老态龙钟的婴孩来说,还有什么地方比待在老人院更适合于他呢?但这样的客观环境对本杰明·巴顿的成长来说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他生活在一群真正的老者中间,而他却又是一个外表衰老而心理却正常发育的异态孩童,也就是说,本杰明·巴顿的异常,其实只是外在生理特征的异常,他的其他大部分生理机能和心理表现都是正常状态的,他只是典型的生理反序发展的人,在内心里他还是与正常孩童无异。因此“童年”的他,仍然像成长中的男孩子那样渴望游戏与奔跑、渴望冒险与闯荡,但事实上他的生理条件是他的双腿无力支撑他的身体,他只能局限于一把轮椅里,像一个80多岁的老人那样旁观生活。更让他时时感到难堪的是,周围的人都会用看待老人的目光看待他,用对待老人的心态去对待他,压根不理会他的内心仍然是一个孩童的现状,也就是说,本杰明·巴顿周围具有常态生命的人硬性地把他归纳于老年群体里,而不允许他具有孩童般的举动和想法。所以,当小女孩黛西来到养老院看望奶奶并和本杰明·巴顿一起玩耍时,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黛西奶奶更是把本杰明·巴顿想象成可怕的成年诱拐者,所以当黛西邀请本杰明·巴顿深夜钻进桌子下面偷看书本,这种孩子气的举动如果发生在别的男孩身上,黛西奶奶也许一笑了之,但看到与黛西一起钻在桌子下面的是本杰明·巴顿,黛西奶奶大发其火,她斥责本杰明·巴顿为“你真不知道羞耻”,因为在黛西奶奶的眼里,本杰明·巴顿是一个老人,他的这种做法就是在深夜里诱骗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这种行为本身应当受到道德的谴责。而这样的委屈对于本杰明·巴顿来说比比皆是,他只得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因为他明白他的生命是不被正常群体认可的,正如当初黑人妈妈奎尼开导他的那样:“这是一个令你感到惊叹的世界,而你是上帝的一个奇迹,所以注定你要体会从未有过的感觉,经历别人所没有经历的一切”。于是在这种由黑人妈妈传授给他的与世无争的态度里,在敬老院慢悠悠而又短暂的时光里,本杰明学会了如何珍惜生命,他懂得了不强求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而是尽力去享受他已经拥有的一切。在一种低姿态的内敛的个性体验里,本杰明有了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智慧,当大家都认为本杰明即将孤独死去或是消极悲观长大的时候,本杰明·巴顿却在尽心地感受着这个“家”带给他的温暖,真诚地体会着敬老院生活的从容与美好:“ 这是一个值得在这里成长的美妙地方,人们可以放下一切生命中的矛盾,人们谈论天气、洗澡水的温度以及一天行将结束时的阳光。”

二、青年时代关于成长和爱情的困惑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哲学家们都认为,“自然衰老”与“天生老态”的人是两种生物,他们的生理差异太过明显,二者之间是无法共同生活,更是无法产生爱情的,原因是他们相反的“生长”方向使之无法相互见证彼此的“生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白头偕老”。而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典的爱情应当是白头偕老的,相伴终生的,所以在《本杰明·巴顿奇事》所表现的这个异态生命故事里,成长是本杰明·巴顿痛苦的来源。

舞蹈演员黛西与本杰明·巴顿有着“青梅竹马”式的情感基础,在一连串的分分合合之中,黛西终于体会到了本杰明·巴顿的成熟厚重,本杰明·巴顿也让浮躁不安的黛西沉静下来,二人终于进入到一段恬静美好的家庭生活之中,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儿。这一段日子是本杰明·巴顿生命里难得的一段平静和正常,可是就在这看似美好的一切中另一种威胁正悄然到来。只有本杰明·巴顿一个人明白,他异态生命中的这段与常态生命的协调是很短暂的,他的一生都像车站里那座逆行的大钟那样,注定永远与别人擦肩而过。时间是线性的,它只往前走而不能后退,时间又是公平的,它对于万物和人类都是一样,所以人类的思维只能按照时间的性质而塑造,而不可能突破其“线性”发展的特征。面对着女儿的成长和自己越来越年轻的外貌,本杰明·巴顿内心阴郁重重,无法释怀,这是一场来自于时间的无情催逼,逼迫他再一次远离正常人的生活,逆行的时间将永远是横亘在他和家人之间的鸿沟,让他永远到达不了正常的彼岸。

在这种常态的思维之下,本杰明·巴顿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将会带给家人苦恼,这种苦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深刻,不仅使本杰明·巴顿无法做一个合格的父亲,还会演变成黛西和孩子的灾难。此时本杰明·巴顿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来自于某个方面的压力,而是整个常态的社会所带给他的巨大压力,当然这个压力自他出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比如迫使他的父亲抛弃他,迫使同年龄的人远离他),可是现在,当本杰明·巴顿反序状的存在已严重地干扰到更多人的生活,特别是干扰了他所爱的人的生活的时候,本杰明·巴顿不能默许这种危险的蔓延,他决定要用离家出走的方式把平静的生活还给黛西和女儿。而正是这种离家出走的行为使本杰明·巴顿又一次地离开了常态的生活,又一次地远离了常态的人群,又一次主动地将自己的生活边缘化。此时,骑着摩托车出走的本杰明·巴顿背景呈现出一种沉重与悲凉,预示着这种异态生命永远无法与常态生命的和谐相处。

三、晚年的回归与不离不弃

余治平在他的《时间的哲学》一文中指出:“时间与生命通合在一起,历史就是生命。于是,时间才开始进入人们生活着的存在世界, 时间才真正成为了历史。” 时间就是这样与人类的生活死死纠葛在一起,让人们在生活里时时遭遇到它,时时与它争斗,又不得不被它征服。《本杰明·巴顿奇事》也没跳出时间的拘泥,在一种反序的生命过程中,生命的衰老如期而至,就像车站里那一座倒行的大钟一样,造钟匠虽然用逆行的方法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无可奈何的挽留,但时光的流逝是无法阻止的。

所以,当貌似少年而生理上的衰老真正到来的时候,流浪的本杰明·巴顿选择了回归,他被警察送到黛西的身边,而黛西也已进入了暮年。两个不同年龄段的恋人再一次拉手,行走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上。正如影片里迈克船长告诫本杰明·巴顿的那段话一样:“你可以和疯狗一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真到了最后一刻,你还是得平静地离去。”这是他们生命里的最后一段平静,虽然从外表看出,年老的黛西与刚刚学步的本杰明·巴顿极不协调,但经历了生命中种种悲欢的他们已没有了由于时间反序而产生的阻隔,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大水漫过了逆行的老钟,时光淹没了种种差别,顺长的她碰到倒长的他,这种痛楚的爱情使人更加珍惜共同拥有的时光,在单纯简洁的爱情语境之中,常态生命与异态生命达成了协调,真诚相爱的两人再次牵手走过余生。

这时,本杰明·巴顿的故事已完全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上,其所探讨的不仅仅是生命可不可以逆行的生理学问题,更多的则是社会对个性的压迫、环境与个体之间的无法协调以及反序的、非常态化的生命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哪里。正如电影中黛西与本杰明·巴顿那一连串的提问:黛西说:“当我皮肤变得又老又松弛时,你还会爱我吗?”本杰明说:“当我满脸粉刺时,你还会爱我吗?当我尿床的时候,害怕楼上有什么的时候?”从影片的表述里可以看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秘诀无疑是爱情,当爱情到来的时候,一切都不成问题,哪怕一个年老一个年轻,哪怕一个常态一个异态,爱情轻易地抹平了一切。从这个意义上看去,《本杰明·巴顿奇事》更像是一首讴歌爱情的抒情长诗,它从哲学的视野下弘扬着爱和生命的寓意,它让爱和生命跨越了时间的方向,在时间的逆流中,奋力地迈上了一个永恒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著.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罗光.生命哲学[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

[3] [英]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M].许明贤,吴忠超,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

[4] [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刘丽新(1979— ),女,吉林长春人,文学硕士,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