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习书写画鉴古观今 平沙落雁逸士心怀(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习书写画鉴古观今 平沙落雁逸士心怀(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杨臣彬先生1932年出生于安徽,是我国著名的书画鉴赏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出境鉴定资格审核委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52年入故宫博物院工作,先后从事古代书画的保管整理、陈列及鉴定研究工作五十余年,积累了丰厚的书画鉴定学养与实践经验。工作之余,擅习书法,尤精隶、楷、行、草书,间作山水及写意花鸟兰竹。主要论著有《古书画鉴定》 《个人风格在书画鉴定中的作用》 《恽寿平精品集》 《明清绘画大师研究――恽寿平》 《谈明代书画作伪》 《吴中三家书法》 《苏轼书法管窥》 《梅清生平及其绘画艺术》及合著文博专业大专教材《中国书画》,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 《国宝》 《故宫文物大典》 《中国书画鉴赏词典》 《国宝荟萃》 《故宫博物院藏宝录》等书籍的编著。

笔致清远 高士风采

杨臣彬先生是文博界博学多才的学者,除了在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画鉴定与研究工作以外,还擅长书法、绘画,爱好弹奏古琴、二胡等古代乐器。他举止儒雅潇洒,大部分时间用来读书,墨戏、抚琴、饮茶,颇具高士风采。他的书法极具古意,隶书遒劲敦厚,行书灵动飞扬。问及先生的学书经历,他说,自幼在家乡读私塾时,临颜真卿与柳公权的帖。到故宫工作后,开始学隶书,主要是为了工作中写书画标签,后来就是为鉴定书画而写字,因为自己会写能画更容易掌握历代名家的风格脉络。他在临摹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二王、孙过庭、宋四家、元代赵孟\、明代文征明、董其昌,清代邓石如、赵之谦等名家作品,无论字与画他都对照真迹,反复临摹,仔细揣摩各家的笔法、墨法、章法、构图结字的特点和风格,对于印章不仅摹刻,而且用照相机拍下来仔细辨识。他还学习文学、历史,这些都为鉴定书画之用。他对笔者说,研究、鉴定古代书画作品的专业人员如果自身具备书法、绘画的功力和修养,对提高业务水平是大有帮助的。如恩师著名的书画鉴赏大家徐邦达先生,在绘画和书法的创作上就有很深的造诣。徐先生的老师吴湖帆先生更是集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浙博镇馆之宝――元朝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就是经吴湖帆先生慧眼 “挖掘”出来的珍品。兴致所致,杨先生用古琴弹奏了一曲《平沙落雁》,据明崇祯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中这样解《平沙落雁》:“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其中“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为点题之句,表达了儒家“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杨先生的琴声正如《古音正宗》中解说的那样,“通体节奏三起三落”,悠扬舒缓,意境深长,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竹林七贤”之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中散,顿时忘却此地是喧闹的京城,以为置身于古意盈然的美妙画卷之中了。杨先生弹奏清晰、指法准确,琴音细腻洒脱。他微微低头,全神贯注抚琴的神情宛如虚怀若谷的高士。

荆山农家子弟步入紫禁城

说起自己的经历,杨先生第一句话是:“我是一个平凡的人。”

杨先生出生于安徽怀远县荆山区杨郢村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家庭原本殷实,但由于其大伯应试秀才未中,消沉之下终日游走赌坊、烟馆,几乎将家中资产败尽,加之民国十年的水灾,民国20年花园口被炸决口,所剩家产全被淹没了。迫于生计,杨先生的父亲只好给地主家当长工,挑起了养家糊口,供弟弟臣彬上学的重担。杨先生在村里读了三年私垫,后转到乡里读小学,因家贫辍学,小学未毕业。解放后,高小未毕业的杨先生考入蚌埠市立中学;20世纪50年代初,时至抗美援朝,国家号召青年人参军作战,保家卫国。怀着报国热忱,杨先生与同学们一起投笔从戎,应征入伍,被送到了南京军事学院,在教导团受训。南京军事学院的校长是,对学员的要求很严格。受训期满后,意外的是杨先生并没有去朝鲜战场,而在1952年4月被分配到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同来的有40多人。杨臣彬先是被分配到群工部参加内战劫后的清理;1954年又到陈列部保管字画,布置陈列展览,古代的10余万件字画多次在他的手上展开、收拢。杨先生因未上过大学,缺乏系统教育,这时深感文化底子薄而不能适应工作。于是他自费上了文化部等六部委办的联合大学,主要补习古汉语和文学史一直到1963年。学习期间,他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补习多在早晨。为不影响工作,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5点半跑步去东四,6点至7点半上完课,再跑步回来吃饭,不误8点钟上班。

从1959年开始,杨先生从事书画文物库房的管理工作达20年,这一阶段对他的书画鉴定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对目不暇接的历代书画珍品,他非常勤奋地学习书画鉴定的知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故宫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负责书画文物鉴定。由张珩、徐邦达、谢稚柳、启功、韩盛先等著名书画鉴赏家对这些古代书画作品进行鉴识和定级。杨臣彬先生当时有幸参与其中,他的任务是负责挂画、登记造册。能置身于这些著名的书画鉴定家之中亲聆他们的教诲,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当时故宫博物院的一位副院长说:“谁也没有你这种优越条件,年纪轻轻就接触到这么多名家,不用四处寻访便能了悟其中的玄奥,真是一步迈入艺术殿堂。”

十年中很多展览虽然停办.但库房工作没有停歇,防湿防蛀等日常管理工作从未间断。几位老先生在鉴定工作中,常常为鉴定意见的差异进行争论,杨先生是个有心人,他把每个人的见解都记录下来,独处一室时,他把字画重新展开,仔细揣摩,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分歧?这让他从中悟出了不少真谛。

后期,他从干校回来,故宫博物院院领导交给他一项任务:把近百年来的上万件画作重新审定。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例如仅任伯年一人的就有好几百幅,不过也是他学习鉴定的机会。每批画挂出来,他都要反复观摩。除了登记、造册、归类、整理工作之外,杨先生更留心把专家的意见一一记录下来,特别是在各抒己见,对作品定真伪的时候,他都听得格外投入,记得格外细心 。在与前辈的长期厮磨中刻苦学习,杨臣彬先生逐渐脱颖而出。

作徐邦达嫡传大弟子参与国宝发掘拯救工作

“”之后,百废待兴。1978年底至1979年初,故宫博物院领导从战略的高度着眼,提出了“抢救老专家,抢救老专家的学识”的思路,由老专家自己提名配一名助手。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第一个就挑了杨臣彬作自己助手。在此后的八年间,杨先生一直跟随徐邦达先生,先后去了云南、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山东、黑龙江、辽宁等省考察。不仅是省博物馆,连一些地、县博物馆也走到了,每到一处就对当地馆藏的书画辨真伪、定级别,这时发现并抢救出一批国宝,珍贵的怀素《食鱼帖》就是在青岛博物馆被发掘出来的。怀素的《食鱼帖》是世间罕见的艺术珍宝。在经唐、宋、元、明、清历代收藏名家之手辗转流传了1200多年之后,成为山东潍坊一个望族的藏品。“”中因其被抄家,致使《食鱼帖》流落到青岛博物馆。该馆工作人员当时并不知其价值,将它当作废纸扔进了待处理的物品中。当时杨先生陪同徐邦达先生在青岛博物馆普查鉴定之后,徐先生问还有什么东西可让我们看看吗?于是工作人员便把一捆认为无价值的东西拿了出来,终于钓出了这条漏网的“大鱼”,使之重获新生。徐邦达先生因此被誉为《食鱼帖》的再生父母,当然其中也有杨先生的一份功劳。后来,北宋郭熙的《行旅图》、元代黄公望的《访戴图》也是这样被发掘、拯救出来的。在云南省博物馆,他们看过馆藏品之后,又叫博物馆人员拿出一批待处理的东西,他们从中发现了这两件国宝。目前,郭熙、黄公望二人的画作在全世界已不超过10件,可见其珍贵的程度了。

20世纪80年代早期,国家成立以谢稚柳、启功为正副组长的书画鉴定组到全国各地巡回鉴定,先是在京各文博机构,然后赴上海、南京、合肥,以及南方许多城市。杨先生作为鉴定组成员一直随行。这又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把各家的观点都记录下来,笔记作了几十本。在给徐邦达先生当助手时,院里提出“出成果、出人才”的口号,杨先生除了随行考察外,还帮徐先生整理著作,如《古书画鉴定概论》 《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书画过眼要录》等,这些书中都融入了杨先生的心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