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是重要的伦理规范,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吸取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的精华,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诚信教育,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传统文化;诚信思想;大学生;思想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一个被共同认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两千多年来,它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尤其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塑造、道德品质的养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大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诚信的逐日缺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探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汲取其积极、合理的思想内容,对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品质,以及帮助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中“诚信”的基本内涵

诚信是千百年来备受中华民族关注的一项重要美德和道德规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实不欺、信守诺言为准则进行自律和他律的一种道德法则。儒家思想中认为“诚”是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故“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过在早期的文献中,“诚”、“信”二字并未连在一起使用,分别考察“诚”“信”观念的内涵,对于完整理解诚信的深刻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史料记载,诚信在文字发明以前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了,这从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就可以看出,《尚书》中专门记载了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尧舜讲诚信的情况,就以尧为例,尧是原始社会部落的首领,非常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尚书・尧典》),其中,“允”为“诚信”之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允,信也。从儿,目声”。此外,《尚书》中提到的“允厘百工”也是包含了诚信的意思在里面,即按照诚信的原则来治理国家。

(一)诚的内涵。“诚”作为传统伦理规范在先秦时期就有了。最早的“诚”就《尚书》中存在。《礼记・中庸》中对“诚”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认为“诚者,天之道也”,即“诚”是自然界的固有的状态和规律。同时,还认为“诚之者,人之道也”,即诚是人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诚”就是“真实无妄,诚实无欺,表里如一”。从伦理意义看,指人的一种真实不欺的品性和做人的原则,其根本要求是“真实无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庸》中对诚的解释是“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同时还指出“诚者,实也”。诚作为道德修养的内容,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认为“诚”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杨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以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奠定了“诚”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诚”也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诚者,不勉而得,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也就是说,“诚”可以作为至尊的“圣人”境界。

(二)信的内涵。“信”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项重要德目,更接近于现代诚信范畴的涵义。“信”是指人际交往中恪守诺言,言行一致,原指祭祀时对上天或祖先所说的诚实的话语,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信,诚也,从人,从言”。经过春秋儒家的倡导,逐步摆脱宗教色彩,把言行不悖,严守诺言作为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孔子讲“恭、宽、信、敏、惠”作为体现“仁”的五种重要道德品行。孟子将“信”作为处理五种人伦关系的规范之一,指出“朋友有信”,信除了涵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遵循的准则外,还包含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准则,即“民无信不立”。可见,“信”离不开“诚”。

(三)诚信联用。由于“诚”、“信”都含有诚实无欺、真实而无虚伪的意思,所以二者可以互为解释。同时,也互为联用。但在春秋时期诚信已在联用。如《管子・枢言 》中所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先王非常重视诚信,有了诚信,天下就结好了,这说明诚与信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也表明从伦理学上已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诚是信的思想基础,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外信于人“诚则信矣,信则诚矣”。

二、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

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伦理道德要求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主要有:

(一)诚信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关于个人修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的儒家认为讲究诚信是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必要途径,诚信是一个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孔子一生把能够得到人的信任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之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了让“朋友信之”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同时做到这一点还必须有宽爱之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同时,加强学习是个人做到诚信的另一个途径。孔子指出“笃行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即做到诚信要勤奋学习,并且固守善道。《中庸》中也对此做了阐释:“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二)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诚信除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外,还关系到立身处世,孔子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即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那他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而只有“言而忠,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论语?卫灵公》)。另外,“诚信”也是一个建功立业的重要途径。《易经》中说,“‘看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主要意思是说人只有遵守了诚信才能取得事业最终的成功。

(三)诚信是交友和择友基本原则。“朋友有信”是儒家交友的基本原则,以为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真诚相待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曾指出“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人交往诚信是前提和基础。朱熹也指出“凡人立身形己,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说明诚实守信是待人接物、交友的第一要道。儒家还有一个择良友而有之的原则,认为一个有品性的人不是什么朋友都交的,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指出“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认为与人交往一定要有所选择,要多与诚实正直、宽容体谅、博学多闻的人结交,有助于自己道德品行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