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畜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畜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为了更好地培养现代畜牧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创新畜牧工程技术专业“课堂―实训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关键词]人才培养 模式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 课堂―养殖场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10-03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是东南沿海唯一的畜牧兽医类高职院校。为更好地满足现代化畜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2010年学院开办了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高职高专畜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开设畜牧工程技术专业满足现代畜牧生产需要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大批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的养殖企业和饲料加工企业蓬勃兴起,畜牧业现代化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江苏是畜牧生产大省,拥有上海牛奶集团公司、常州康乐农牧有限公司、正大集团等一批国家级畜牧业龙头企业。2008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目前有1378家规模养殖场成为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013年全省80%以上的大中型规模养殖场达到生态健康养殖标准。

新兴的规模化、集约化畜牧生产企业使用了大量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数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需要大批既熟悉畜牧兽医知识又掌握机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与畜牧生产企业对复合型人才渴求的形势比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畜牧工程技术专业是介于畜牧兽医和机械设备专业之间的一个新生专业,畜牧兽医院校开设此类专业缺乏机械设备的教学资源,工科院校开设此类专业又缺乏畜牧兽医的教学资源,导致畜牧生产设备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长期以来处在两类院校两不管的中间地带,进而导致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缺乏。现代化的大型的畜牧养殖场和饲料加工企业,单从机械类院校引进机械设备专业人才的做法已不能满足和适应现代畜牧生产企业发展的需求,畜牧行业目前急需既熟悉畜牧兽医知识又掌握机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学院畜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为适应现代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学院于2010年起开办该专业,在师资和教学设备方面与已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畜牧兽医专业相比,显得教学积淀甚少,教学资源十分缺乏,对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制订合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不清晰;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仍带有学科型的痕迹;专业教师团队力量薄弱,缺少企业实践经历,尤其缺少畜牧机械生产类的专业课教师;因购入畜牧生产设备投入资金较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较少,实训条件建设进度较慢,实践教学资源缺乏,使得很多畜牧生产设备的教学都是纸上谈兵。学生实践主要是以参观畜牧生产设备为主,亲自动手的机会较少,对设备性能、操作流程、各部件的作用仍然不了解。为迅速改变专业发展现状,实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无缝对接,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团队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引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二、构建畜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构建“课堂―实训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畜牧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法制观念和职业素质,能适应畜牧行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需要,具备专业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熟知畜禽饲养管理技术,能胜任饲料加工、畜牧生产机械检修与维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达到此教学目标,畜牧工程技术专业改革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构建了“课堂―实训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课堂―实训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4个阶段。

第Ⅰ阶段(第一学期):畜牧生产文化感知。将畜牧生产文化、企业文化与基本文化课程融合,在学习基本文化素质课程和部分岗位基础课程的同时,通过专业教育、专家讲座、实训基地参观学习,体验现代畜牧生产环境,确定学习目标,规划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

第Ⅱ阶段(第二、三学期):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课堂和实训场交替开展与岗位相关的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践,熟悉畜牧生产技术、生产过程,初步掌握岗位的基本技能,熟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Ⅲ阶段(第四、五学期):核心技能培养。学生在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上海牛奶集团、海伦羊业有限公司、泰州卫岗奶牛场、牧羊集团、正昌集团等龙头企业,课堂设在实训场,根据企业生产任务,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进行“做中教”“做中学”。把现代畜牧业 “新技术”和“新工艺”与职业技术课程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使学生在学技术的同时学做人,养成良好的大胆创新、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职业素养。

第Ⅳ阶段(第六学期):提升技能。根据现代畜牧生产的发展方向,针对不同岗位人才需求,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不同生产方向6个月以上的顶岗实训。在顶岗实训过程中,结合具体岗位工作与企业文化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通过顶岗实训,学生岗位技能得到全面提升,进一步熟悉生产环境、生产流程,为就业顶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四融合”课程体系

围绕“课堂―实训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首先分析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群及能力需求,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解构学科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四融合”课程体系,将职业道德、诚信、责任意识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将基本文化素质课程与畜牧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将职业技术课程与现代畜牧生产“新工艺” “新技术”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将职业拓展课程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研究项目、企业技术项目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企业顶岗实训与科技服务融合,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三)构建“五阶段三层次”工学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畜牧工程技术专业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创新“五阶段三层次”工学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实训、教学实习、生产实训、岗位预就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5个阶段,就基本素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生产场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能力技能、实际应用能力由点到线到面到体,综合培养。

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融合畜牧兽医基本技能、畜牧生产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技能,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具体化、任务化、层次化的技能提升训练,把职业素养、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构建“课堂―实训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效

紧扣畜牧生产行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学院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进行了畜牧工程技术专业“课堂―实训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教、学、做、用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提升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强化实践性环节,推动实训条件建设

校内外实训条件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围绕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各岗位核心技能需求,学院建设了各功能实训室;在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围绕畜牧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工种要求,遵循畜牧生产的规律,与高邮鸭集团、泰州正大等企业联合建设家禽生产实训中心、猪生产实训中心、饲料生产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室(中心)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训练项目全面,为专业基础实训和校内生产实训提供有力支撑。

在原有合作企业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新的校外实训基地,以南通正大有限公司、大北农集团、通威集团、牧羊集团、正昌集团等一批行业内技术较为先进、管理水平较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农牧企业为紧密合作对象,共同建设以加强畜禽生产与经营管理、畜禽场机械设备使用和维护、饲料生产等岗位,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

(二)采用多元过程培养评价,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依靠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了畜牧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结合,课程教学融入职业工种鉴定内容,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学习训练,学习效果由企业、学院、学生三方客观评价,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在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畜牧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洽谈会完全成了毕业生的“买方市场”。

(三)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复合型人才

课程体系将基本文化素质课程与畜牧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将职业技术课程与现代畜牧生产“新工艺” “新技术”融合,将“畜牧”与“机械”融合,注意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职业情感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锤炼教学团队,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利用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学院每年选派1-2名畜牧工程技术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参与企业整个生产过程,提高实践技能。通过外聘内培制度,培养了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面向江苏省畜牧生产企业开展技术指导、企业员工培训、挂县强农等科技帮扶工作,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四、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涉及面广泛、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畜牧工程技术专业虽然在“课堂―实训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仍需从政策导向、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徐向明.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55-56.

[2] 张小华,臧大存.农牧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4(1):7-9.

[3] 唐小芬,柏叶,肖守斌.畜牧兽医专业“农场+公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5):10-12.

[4] 张响英,张力,李小芬,王利刚,杨晓志.“课堂―养殖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59-160.

[5] 邓才彬,谢庆娟,杨宗发,江尚飞.高职高专药剂设备制造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重庆医学,2013(11):1310-1312.

[6] 廖跃华,孙怀远,沈力行.校企合作构建药剂设备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J].医药工程设计,2009(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