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麻杏石甘汤加三根汤治疗小儿上感高热80例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麻杏石甘汤加三根汤治疗小儿上感高热80例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加三根治疗小儿上感高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60例确诊为上感并伴有高热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80例采用麻杏石甘汤加三根汤进行治疗,两组均用药3天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用药3天后,治疗组80例,痊愈24例,占3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80例,痊愈8例,占10%,总有效率为80%,两组患儿的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三根汤;小儿高热;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化原则将160例确诊为上感并伴有高热的患儿分为2组,即麻杏石甘汤加三根汤治疗组(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对照组)。对照组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3~7岁48例,占60%;7~14岁32例,占40%。治疗组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龄3~7岁46例,占58%;7~14岁34例,占42%。

1.2 临床表现 两组病例全部伴有高热或超高热即体温在39℃以上,同时伴有其他上感症状。两组病例治疗前病程及临床表现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1.3 实验室检查 治疗组外周血象WBC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经中医辨证施治,采用自拟麻杏石甘汤加三根汤加减,药用白茅根30g,葛根30g,芦根30g,麻黄6-9g,杏仁6-9 g,生甘草9 g石膏(先煎)30g。咽痛加玄参15g,桔梗15g,咳嗽加浙贝10g,紫菀10g;便秘加大黄5g,腹痛加元胡10g,前头痛加白芷(后)10g羌活,两侧头痛加川芎、柴胡,苔黄、厚腻加黄芩10g,滑石10g薏米20[1]。水煎服,每日2剂,昼夜不断,6h喝汤药1次,且多饮水。对照组根据病情予以静点头孢他定或青霉素及炎琥宁,口服小儿速效感冒冲剂,同时对症治疗。两组均用药3天复诊。

1.5 治疗结果

1.5.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用药24~48h内,体温恢复正常(腋温降至37℃以下,不再回升),症候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用药48~72h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候大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有效:用药48~72h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候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者[2]。

1.5.2 治疗结果 用药3天后,治疗组80例,痊愈24例,占30%,显效43例,占54%,有效13例,占16%,总有效率100%。对照组80例,痊愈8例,占10%,显效32例,占40%,有效24例,占30%,无效16例,占20%,总有效率为8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痊愈率χ2=6.713,P

2 典型病例

患儿,女,4岁,4天前因外感出现发热,体温39℃~40℃,伴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头痛、大便正常,小便黄。查:咽红赤,扁桃体Ⅱ度肿大,舌红,苔薄黄,脉数,心肺未见异常。血象WBC 13.5×109/L,N 0.83,L 0.17。诊断:上感高热(卫气同病,湿热内盛)。治法:解表清热,利尿生津。处方:白茅根30g,葛根30g,芦根30g,麻黄6-9g,杏仁6-9 g,生甘草9 g石膏(先煎)30g 荆芥9 g 浙贝12 g 鱼腥草12 g 1剂后体温恢复正常,3剂诸症皆消除,病告痊愈。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上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为重症高热可引起惊厥,炎症迁延可导致对心肌、颅脑及肾脏等的损害,因此,必须加强对本病的防治。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而早期病毒感染,抗生素非但无效,反可引起菌群失调,临床上仍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高热时应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后,体温暂时下降,但易反[3]复。因此,我们应用自拟麻杏石甘汤加三根汤加减辨证施治治疗本病。

小儿上感高热属于中医外感热病范畴。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寒易热;加之肺气虚卫外不固,极易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且迅速入里化热,表寒里热夹杂、邪正相争故而高热。临床上外感高热的单纯表寒短暂,常迅速入里化热,表现为外寒内热,表里同病,出现高热,舌红或舌尖红,苔薄黄或黄,脉数。笔者自拟麻杏甘石汤加三根汤具有发汗解表、清热利尿生津之功效。方中葛根发汗解肌兼有生津之功,芦根清热生津止呕利尿,白茅根清热凉血生津利尿,三根相配伍具有气血双清、发汗解表、清热利尿、生津止渴之功。麻黄发汗解表,石膏辛甘大寒,善清肺胃之热,偏走气分,以清气分实热。麻杏甘石合用辛凉宣泄,清泄肺热: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4]。荆芥发汗解表,使外感寒邪有所出。

根据小儿“脏器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的治疗特点,抓住表寒里热这一病机特点,治以清热祛湿利尿、滋阴生津发汗为法。处方用药力求精专,药味少而精,一药多用,药简效宏,避免了君臣难辨,繁杂无章。鉴于小儿服汤药困难的情况,故处方用量几乎与成人相近,采用每日两剂6h 1次的服药方法,量大味浓,服少量即可生效,频服药力持久,直折热势,药后患儿身微似有汗,热退身凉,体温不复升,无一例出现变症。在发汗解表的同时,或通腑泄热通大便,或清热祛湿利小便,时时给邪以出路。选用根类药,益阴生津滋汗源,防止汗后阴伤液耗变症生,从而达到见效快、疗效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艾华, 谭素娟. 麻杏石甘汤在儿科临床中的证治规律[J]. 天津中医, 1990 (4): 40-41.

[2]姚心凌, 王富德.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123 例[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 36: 035.

[3]冯志成. 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流感 120 例[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6, 12(3): 225-227.[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