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品德课堂的审美化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品德课堂的审美化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品德课程要求通过选择贴近儿童的生活内容,组织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产生心灵的共鸣与思想的熏陶,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也包括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实施审美化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衣食的来源”一课来谈谈看法。

一、适度整合教材,寻找审美源

小学品德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拐杖。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受到地区限制等原因,现在使用的小学品德教材出现了与迅猛发展的时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及与当地学生的生活脱离等现象。为此,我们在实施小学品德审美化教学中,首先必须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当地的资源为依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对小学品德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将学生喜欢的、参与过的、看到、听到过的生活素材融入于教学内容之中。

在实施“衣食的来源”这课时,我根据我们当地的特点,将学生每天都能吃到的海鲜,每天都能看到的禽类等整合于教学内容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补充。通过这样的补充,不但拓展了教学内容,更让教材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感知我们的衣食与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认识及为帮助学生形成对农民的赞美之情找到了教学的源泉。

二、创设生活情境,搭建审美场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既是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由于生活的情境更贴近于儿童的心理,不但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个体的情感内化,同时也能促使参与体验群体之间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更能让学生在合作中点燃审美的火花。

在教学“衣食的来源”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农民的辛劳,产生对农民的崇敬及感受到“劳动也是一种美”的情感,我在教学中创设了“农民伯伯忙收割”时的场景,让学生从农民为了及时收获时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场景感受到农民的辛劳,让学生从农民收割过程中遇到狂风暴雨、尘土飞扬、太阳炙烤等严酷环境及一张张饱经风霜、满脸皱纹的农民照片,感受到我们的衣食来之不易。生活化的情境,触发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从而使情境与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将情境转变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训练场。

三、组织角色体验,增强审美情

体验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除了设计儿童所熟悉、所喜欢的“生活事件”或“生活场景”外,更需要儿童自身的参与热情及情感内化的需求。为了让体验更深入,这就要求我们品德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组织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中进行情感的内化,在不同的角色中感受不同的审美效果。

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我组织学生扮演了农民的角色,要求学生跟着我的讲述进行角色模拟。角色模拟的过程是这样的:“弯下腰,左手握住麦秆,右手握镰刀,注意从根部割起。一下、两下,左边割完一束,向右边移动,一排割完了,向前移动。麦子尖尖的芒刺也许刺痛了手,但不能怕疼;镰刀必须用力才能隔断麦秆,即使磨出茧,打出血泡也不能放弃。继续,弯腰,别停下,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个半天……”学生在角色模拟之后都气喘吁吁地坐在了位置上,这时我立即播放了《劳动最光荣》这首歌,在歌声中,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说,“农民真辛苦!”……甚至还有一个学生说了这样一句令人振奋的话,“农民伯伯真伟大!农民伯伯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角色体验触发了学生的情感内化点,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我们的生活与农民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农民工作也是一种伟大的工作,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

四、参与社区实践,激发审美力

小学品德课程教学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品德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为此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必须努力将学生的审美情趣升华为审美能力,真正实现将学生由“学习者”转变为“社会人”。为了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衣食的来源”一课教学中,我注重了教学的拓展与延伸,要求学生在课后结合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组织开展一次“与浪费告别”“我劝家长共节约”“我也来当一次小农民”的系列活动,逐步将认知活动与学生的实际行动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马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