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教材新学法――《化学》必修一学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教材新学法――《化学》必修一学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高一学生如何学习高中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的读、联、写、练、创的能力,可以使学生顺利的由初三向高一过渡,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高中化学 学习方法 “读、联、写、练、创”

一、读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尤其是现在新教材让学生必须做到认真读反复读教材,读书时做到:

(一)概念定律着重读。因为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关键字词规定着概念的内涵及适用范围,或反映了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区别和联系。如高一电解质的定义,关键词语:溶解或熔融、导电、化合物,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便不能称为电解质,学生可据此进行判断和理解。

(二)相关、相近概念对比读。有些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比起来读可将它们区别开来,掌握其实质。如高一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的几组概念必须对比理解:

氧化剂――得电子――价降――还原反应――被还原――还原产物。

(反应物―电子转移―化合价变化―――发生反应――生成物)。

还原剂――失电子――价升――氧化反应――被氧化――氧化产物。

(三)较难概念分段或逐字逐句反复读。书中的重点和难点概念要反复读,既要读懂新内容,又要联系旧知识。对难理解的概念,也可以按主、谓、宾、定等成分进行划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摩尔是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可以理解为:摩尔是单位;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再加上前面的两个定语,层层推进,学生就能掌握和理解。

(四)教材中的“科学视野”选择读。学生首先要吃透教材,在吃透教材之后,“科学视野”内容往往是对教材的知识起到延伸和扩展,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相关。如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第28页“科学视野”就是对胶体性质的补充,教材中只讲了“丁达尔效应”,在这补充了“电泳现象”“胶体的聚沉”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认真读并且理解掌握,大多数学生读一下了解就行。

二、联

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把有关联的知识理成线、结成网,特别是高一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元素合物知识时,要传授给学生联的方法,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便于识记,拓宽思路。如总结高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时,对于钠可以用下图进行联:

联线成网,既可使知识系统化,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并且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将铝、铁总结出来并完成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那学生对这一章的知识就已经掌握。

三、写

是指学完一章或一节内容后,让学生写出知识要点或知识小结,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文字表达能力。如学完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之后引导学生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物质举出两种实例。再从不同的角度对化学反应类型进行如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将化学反应类型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根据初中知识从得失氧的角度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让学生对每种反应类型再举出一至二个方程式。通过这样“写”学生对物质类别和反应类型就会掌握得非常好了。

四、练

新教材新在它特别注重实验。鼓励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进行不同方式的练习,以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解题水平。课本上演示实验改为由学生进行操作的探索性实验。如在学习《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教材上的演示实验2-1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离子反应的条件时,学生先做①氯化钡固体和硫酸钠固体的反应,得出结论没有任何现象。②再用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混合结果有白色沉淀生成。思考这一组实验的区别?③再将氯化钡溶液换成氯化钾溶液观察有何现象?④再将稀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观察现象?⑤再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最后再取氢氧化钠溶液滴入两滴酚酞再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通过这五组对比实验每个实验小组讨论离子反应的条件。最后我在总结归纳得出完整结论。这样整节课气氛活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既锻炼了实验操作技能又印象非常深刻,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高于老师一讲到底的效果。通过这半期多的教学教材上的很多演示实验有条件的我都改为在教室学生实验,并且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五、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未知的化学知识。如学习了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后,就总结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单质的性质――氧化物的性质――碱的性质――某些盐的性质,对应的钠、铝、铁相关的物质就整个串连起来,用此方法学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生方向性就非常明确,学习起来也感觉很轻松。教学中注重创造性的培养,能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老师的“教”,目的是不“教”。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联、写、练、创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更能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更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