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要素报酬差异、劳动力结构演化与产业变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要素报酬差异、劳动力结构演化与产业变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应用中国前两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对区域和行业劳动力结构演化及对应的劳动力要素是否存在价格均等化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引致劳动力要素价格的显著差异;地区经济发展及开放程度的差异会加剧中国劳动力要素价格非均等化趋势;行业及发展程度的差异会导致中国劳动力要素的非均等化扩散;中高学历层次劳动力的正向变动在加剧劳动力要素价格差异化趋势的同时,也可为行业发展和产业变迁提供人才储备和动力。最后,从如何促进劳动力在区域和行业间转移并促进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要素报酬;劳动力结构;劳动力要素价格;专用要素模型;产业升级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FPE)定理,从长期看各种要素价格在国际间将会出现趋同趋势,并且若假定一国在保持产品价格不变,那么要素价格与供给之间将表现出非敏感性的特点(Leamer,1994)。因此,在新古典分析框架下,如果只有两种商品和两种生产要素,并且两国都生产这两种产品,那么最终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之间将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如果两种要素报酬(最终产品价格)已知,就能推导出相应的最终产品价格(要素报酬)(Samoulson,1948,1949)。肇始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国民收入从1979年的36452亿元上升为2009年的3434647亿元,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9%;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经济增长速度稳中有升,其中1991~2009年与2001~2009年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5%和107% 数据搜集整理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间的差异逐步显现:从经济增长角度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带,但同时也存在着大量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北京、上海及其他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城市存在显著的居民收入差距 以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例,北京和上海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56328元和56525元,远高于西部地区如四川、贵州和云南省的25038元、24602元和24030元。;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看,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发散趋势。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部不均衡在某种程度上与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及对应的要素价格决定机制具有重要关系,特别是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与价格对于收入和产业发展与升级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基于Samoulson(1948,1949)年提出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应用2004和2008年中国第一和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对中国区域和行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动及对应的劳动力要素是否存在价格均等化进行检验。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结合地区和行业劳动力要素结构和价格的变化,对要素价格均等化和专用要素模型进行拓展,进而分析中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是否收敛,同时对劳动力结构演化产业的均衡发展与升级机制进行探索。

本文研究框架如下:第二部分,对要素价格均等化以及劳动力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第三部分,在对已有模型进行分析拓展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并对研究数据进行说明;第四部分,基于地区要素价格均等化视角,对地区劳动力结构和价格的变动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从行业劳动力结构和价格变动角度,对劳动力要素均等化问题和行业劳动力要素供给和结构变动问题进行探索;第六部分,总结结论,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Samoulson(1948,1949)最早提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并指明了最终产品与要素价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伴随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及相应价格经过调整后是否能收敛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Johnson,1997)。不同劳动力结构的就业人员区域和行业间的转移,也可能带来转入区域及行业劳动力要素价格的变化,例如可能对流入区域和行业劳动力就业带来“挤出效应”,从而使相应工资报酬下降或者使流入区域和行业劳动力出现外流(Outmigration)现象(Borjas, Freeman et al.,1997),也有可能提高当地或本行业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从而带来区域或行业劳动力要素报酬及人力资本利用率的整体上升(Card,1997;严善平,2006等)。Hanson和Slaughter(2002)从四个角度对区域和行业吸收劳动力供给差异化变动进行研究,即区域相对要素供给变动、区域间劳动力和资本的转移、区域产出组合的变动及潜在的生产技术改变层面,并得到支持生产率调整后(Productivityadjusted)FPE定理的证据。但是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经济体(Developing Economy)来看,劳动力具有典型的产业间分布特征,因此城乡、区域及行业间的劳动力要素价格差异可由劳动力不完全流动所解释(蒲艳平、吴永球,2005)。区域和行业劳动力要素价格由于行业和区域的特质性(Idiosyncratic),必然存在绝对量上的差异,但去除区域及行业间生产率、劳动者的培训的机会成本之后,劳动力要素的报酬会趋向于收敛。

劳动力要素供给变动的冲击,可能并不会带来相应要素供给价格的改变,这种冲击可能会被区域或行业转向于使用这种冲击所涉及的相对扩张的密集要素方式所吸收(Rybczynski,1955)。由此,国际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生产技术的变动,特别是偏向于技术性变动可能会带来技术性劳动力(Skilled Labor)相对需求的增加,从而提高相应的劳动力价格(Autor, Katz et al.,1998),打破区域或行业间绝对量视角上的劳动力要素价格均等化。技术偏向性科技变动(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SBTC)对区域和行业劳动力市场具有显著性影响,可能会打破市场原有的劳动力要素价格均等化条件(Hanson和Slaughter,2002)。劳动力结构本身的升级是SBTC的首要前提,在Hanson和Slaughter(1999,2002)的研究中对劳动力所接受教育层次的变动进行了测算和考察,并据此作为对影响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主要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劳动力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不同学历层次劳动力在区域间的流动,对产业变迁和调整会产生不同影响(徐桂民、綦建红等,2007),各个行业劳动力学历层次的变化,可为SBTC提供潜在的动力,并带动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但是,由于历史及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等原因,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的非均衡性问题较为严重,例如存在低端劳动力存量较大但需求不足,而高端劳动力供给明显不足但需求巨大的两对矛盾(魏浩、程b,2010)。同时,由于国内户籍为代表的制度歧视因素等限制了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严善平,2006),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产业发展和升级。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及所有制结构的独特性,因此有研究表明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主要还是来自于行业的内部增长效应,而劳动力跨部门流动影响不显著(李小平、陈勇,2007)。

[20]Samuelson, P,1949,“International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Once Again”,Economic Journal,59,pp. 181197.

[21]Samuelson, P,1948,“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Economic Journal,58,pp. 163184.

[22]Wood, A,1997,“Openness and Wage Ine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Latin American Challenge to East Asian Conventional Wisdom”,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1,pp. 3357.

Factor Return Differentials, Structure Evolution of

Labor Force and Industry Transi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st and Second Economy Survey

Chen Fuzho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Abstract:The data from Chinese first and second economy survey in 2004 and 2008 i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of labor force and test the FPE theore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velopment levels caus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tials of factor price of labor; the degre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openness differentials aggravate the nonequalization tendencies of labor; the differentials of industry itself and development level will diffuse the nonequalization trend of labor; the positive changes of high educational labor amplify the differentials of labor factor price, but can provide intellectual storage and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bindustry and industry upgrading. Finally, suggestions for how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shift of labor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pgrade of industry are proposed out.

Key Words:Factor Return;Structure of Labor Force; Price of Labor Factor; Factorspecific Model; Industry Upg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