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的案例评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何谓情境教学 情境,《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辞海》对情境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可见,无论什么情形、景象或境地,都必须是具体的。具体可感性就是情境的特质。
心理学中的情境指“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情境”就是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教学材料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
情境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真实、生动、具体、形象、适当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态度体验、行为体验,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情境思维是当情境所提供的线索对学生而言较陌生,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不能完全理解或者解释,造成认知冲突,从而激发的一种思维)的客观环境。李吉林给的定义是: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左右半脑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观点,培养创新能力。历史课堂情境教学法是指历史教师根据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以鲜明的导向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形式得到较系统地反映。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中,就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教育作用。他经常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给孩子们编制了二百页《大自然的书》,每一页都给孩子们以极大的兴趣和生动鲜明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对情境教学也作了探索,他提出“思维起十直接经验的情境”。境引起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他提倡“做中学”,主张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只有通过“做”的过程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他提出“困难情境一一问题一一假设一一验证一一结论”的五步教学法,从而把情境教学程序化和模式化。杜威把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教育界引入凯洛夫的课堂教学模式“复习知识一导入新课一运用巩固一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在角色地位上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内容上强调以教科书为本,精讲多练;教学方法上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为主;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记忆、背诵,实现“背多分”。长期以来这种教学模式占据着重要地位。造成历史学习的误区、改变了本应快乐的教学生活、也影响着育人的质量。每每亲朋好友问及我所教的科目,在得知是历史后,便慨叹:“副科”、“你的记忆一定很好”,有的则告知:我对历史很感兴趣,随即跟你大谈,雍正帝有几个老婆。这些都曾经是学过历史的学生,而他们把历史学科的作用要么定位在高考时凑点分;要么定位在能看得懂历史连续剧。中学阶段曾花很大精力背诵过的历史知识早已荡然无存,烟消云散。在本人高中历史教学生涯中,一直体验着历史教师的无奈、同情着学生学习历史的痛苦。主要还是老方法教新教材。
3. 中学历史课转变以往教学方式,引进情境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内容设置体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课程设计中,体现多样化、开放式原则,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前提。(一)从功利角度而言高考命题思路的转变。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实现还有相当的差距。“培养目标体现时代的要求”现阶段还仅仅是个理想。面对如此情况为了改变原有重记忆、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作为风向标的高考试题随之发生了变化。
高考考试命题《说明》的命题思想是:“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内容,不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而是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答题技巧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研究《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以选择题为例,全卷20题选择题,分值60。卷面图文并茂,材料新颖,使人耳目一新。其中直接提出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有15题。以第六题为例: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思想还比较保 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此题以中国近代历程中人们的感受和体验为选择材料,形成了一定的历史情景。通过对时人言论材料的呈现,考查时代特征的知识以及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同时涉及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本题内容在教材中没有表述,但它反映了《课标》提出的“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的教学要求。
这种考核对高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情境的设置,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过去的“背多分”的规则不再有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如果再抱住传统教学方法,死抠课[专业提供论文和论文服务,欢迎您的光临]本,不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在高考应战中迟早要败下阵来。
中学历史教师要想在高考考核中有所作为,必须认真落实课改思想,吃透课标精神、更改课堂教学习惯。将情境教学引入历史教学课堂是必然趋势。
解读《课标》,“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历史课程目标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是:“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历史过程是: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和现实。感知历史是普通高中历史学习的起点。何谓“感知”?《辞海》的解释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心理学的定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过程。它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如果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信息保持将大大提高。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感知历史的主阵地。高中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感知历史的情境,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和知觉(听觉、感知觉、运动觉、思维等)的参与,提高感知的质量,达到“积累”“理解”的目标。
(二)历史学科的特点的决定作用。
“历史本身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历史学科是对人类以往的发展进程进行考察和解释的一门学科,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存在加上他们之前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分析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具有间接性、多维性、导向性、互动性、发展性等特点。
历史知识具间接性。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过去了甚至消失了的人类活动,对这些研究的对象已经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和接触,也不能借助任何技术和手段使其重演和再现,只能依据遗存的材料进行研究。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的事物时,一般不是进行直接的原状性的展现,而更多的是借助教学材料和语言,来间接地表达历史的事物;学生要了解和认识过往的历史进程,也不能进行直接的接触和实验,只能借助有关的学习材料进行间接的认识。历史知识的间接性、多维性、导向性、互动性、发展性特点,决定了历史学科、历史知识是庞杂的、复杂的、浩瀚的,给初学者留下的较为普遍的学科印象是:多、繁、难。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普遍的反映是:难背难记、难于理解。新课程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调整为“重大历史问题”。较之过去,学生学习的负担有所减轻。但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还要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形成“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把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生物、化学九门功课都要作为主要科目的高中生来讲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创始历史环境无论是从功利角度对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还是从时代要求角度提升学生全面能力都是非常合适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这一教学方式值得广泛地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吉林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一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2]刘晓平,《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载《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8年12月。
[3]杨华,《感受历史,激趣——浅谈情景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载《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