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材资源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材资源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2

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是积累材料的宝库,是揣摩写作的标本,是生活的桥梁,是激发思维的触媒。语文教材资源作文教学相结合就是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坚持阅读与写作,坚持积累与训练的结合,让课本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从语文教材资源中开发丰富的作文素材,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说。对于正行驶在知识的高速路上的学生,如果作文教学方法不科学,则可能给学生的作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对于教材中的名篇教学,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如处云里雾中。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无缘的、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课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讲解课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课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在此,笔者对语文教材资源与作文教学相结合作了一些探索。

利用语文教材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可以提高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和作文教学效率。特别注意将教材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如《信客》中:“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而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可用在歌颂“诚信”、“奉献”等一类作文。《地下森林断想》中:“大自然的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可用于要揭示“时代精神”一类文章。还可以从《唐雎不辱使命》中历史人物唐雎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同时,在讲课时注意启发学生对教材中提供的写作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

如果把一篇作文比做一棵树,那么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就好比树上的枝叶树没有枝叶就会枯死,作文没有细节就会空洞无物。赵树理说过:“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人看到以后印象更深刻。”细节的作用就在于加强真实感和形象感。很多文章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不是因为故事,而是因为细节。《故乡》中,闰土教迅哥儿捕鸟: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便罩在竹匾下了。《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也是一个很妙的细节(他为了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帮他脱下大衣),通过主人公一脱一穿军大衣,我们就看出了主人公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真实内心。这些都是精彩而又有深味的细节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无不来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故乡》、《变色龙》、《社戏》、《蒲柳人家》等课文中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在讲解作品的那些写作特色时,密切联系学生描写人物时往往只满足于人物动作的笼统抽象的描写而不能给人以具体且细微的形象这个实际,在启发学生体会课文中关于细节描写的内容时,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细节描写成功的关键,一是用好动词,二是抓好动词的修饰语的运用。如《社戏》中“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轻松、急切、陶醉、沉静;点、磕、驾写出了双喜这帮少年驾船技术的高超。这里连续的动作细节描写之所以出色,关键是运用了一连串恰当的动词,以及用来修饰动词的状语。学生对动词的运用比较重视,而往往忽视对修饰语即状语的运用。指出这两点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描写人物动作细节的单项训练,如写《土地・父亲》、《翅膀》、《窗外》等作文,规定其中必须要有一两个关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镜头。这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中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的理解,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描写人物细节的实际本领。这种教学,由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是课文与作文的结合,教学效果自然好,教学效率也高。

在语文教学中,对文章中的写作特色加以理解、归纳、整合,再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这是行之有效的。那么,能否利用一些优秀作品全方位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呢?譬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论证思路上看,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紧紧地以一场战争过程的实际,进行扬抑结合的对比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又通过严密的推理,逐层深化论点,最后又使观点升华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从语言特色上看,通过寻找修辞,体会磅礴的气势,因为本文语言极寓说服力、感召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格不无关系。如“诚非不驰,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还有递进式排比,排比有力。除此之外还有对比、对偶等修辞配合使用,为文章平添气势、色彩,给人美不胜收之感。综上,从本文之“一斑”,即可“窥”出孟子说理散文之“全豹”: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恢弘。无疑这篇说理散文特色,对我们今天写议论文不但有多方面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而且可利用这篇优秀作品,全面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所以,我教授一篇文章时,常常从写作的角度指出文势的高明、写作方法及技巧,启发学生从文章的结构、立意、语言、论证方法等多方面地向教材中的名篇学习。后来,学生在写作时,既有模仿,又有创新,学生们普遍感到对写作读后感的指导和启迪极大,受益匪浅,甚至觉得终生管用。对于优秀的中外名著,如果我们能从文章学的角度指导学生的作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教活了,学生也学活了,作文教学的效率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实践证明,学习教材中名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写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很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这对讲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