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常给身体加点“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周前进
中医的“气”是生命和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对人体各器官的运行起推动、防御、温养、固摄等作用。常常听说“气虚”,什么是“气虚”呢?从现象上看,“气虚”更容易在寒冷的冬季出现。最明显的就是畏寒怕冷、容易感冒。除此以外,像呼吸气短、胸闷、消化不良、咳嗽、胃下垂,甚至月经不调、盗汗等这样的问题都跟气虚有关。补气的中药是很多的,以下就向大家介绍几种常用药材。
人参:大补元气,有补益强身作用,可抗衰老。适用于久病体虚、心悸心慌、自汗(无缘故出汗)、肢冷、气短、虚脱、心衰、神经衰弱等症,可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黄芪: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退肿。适用于自汗、盗汗、浮肿、内伤劳倦、脾虚泻泄、脱肛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但有高热、大渴、便秘等实热征者忌用。
西洋参,又名花旗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适用于肺虚劳嗽、久嗽、喘咳、咯血、失音等症。激烈活动后疲劳乏力、大汗虚脱者服用亦佳。
党参: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常用于气虚不足的倦怠乏力、气短心悸、食少便溏、气津两伤的口渴;气血两虚的面色萎黄、头晕等症,以及病后体弱、营养不良等。 太子参:补肺健脾,益气生津。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倦怠、小儿消瘦;肺虚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以及病后气阴两亏等病症。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气、自汗;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停留的痰饮、水肿;妊娠脾虚气弱、胎气不安、足肿等症。
中药滋补别补偏
陈天方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讲究养生保健。但有些人过分迷信药补,反受其害。目前,我国滥补中药的现象严重,很多人误以为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其实,中药进补也要讲科学,不能滥用,不可乱来,否则既花了钱,又伤了身。不合理使用中药进补,往往会适得其反。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毒”是指有偏性的东西。在临床上,中医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身体的偏性。如果吃补药使身体产生不平衡的话。就是补“偏”了。拿人参来说,它有很强的补气作用,可以补虚养气,但如果给年轻人吃,他本来身体里面火力就很旺,吃了人参往往流鼻血。滋补中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补品,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药”。中医非常讲究平衡,人体既有不足的一面,需要补,也有亢盛的一面,需要抑制。如果补得太过了,就会适得其反,破坏平衡,营养过剩,还可能产生疾病。
中药养生,重在补虚。对于无病也不虚的人,根本不需使用药物,他们的养生以非药物为主。中医强调进补的原则是“虚则补之”。不是虚症患者是不能吃补药的。而虚症又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不分虚实诸症,乱用补药,只能越补越糟。中药滋补大忌就是不辨体质随意进补,盲目跟风。
事实上,虚弱的体质并不会因为“进补”而根本好转。合理药补,先问脾胃。由于脾胃被药塞满了,运化出了问题,虚不受补。中医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功能的兴衰都与脾胃密切相关,无论食补、药补,人体都必须经过脾胃吸收才能利用。胃口不好,将导致体虚还不能进补的恶性循环。
有人形容健康人体状态就像走得很准的钟表,没有必要人为地干预它的运行,切不可做那些“无病吃药,花钱买病”的傻事。正如养生专家曲黎敏所说的那样:“不要整天想着吃鱼翅、燕窝去补,还不如出去跑10圈,让气血流动起来,经脉都通畅了,吃窝窝头都补。这才是正确的‘进补’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