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资本全球化催生中国金融业国际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资本全球化催生中国金融业国际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跨国公司为标志的金融业国际化趋势越演越烈。在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为避免边缘化,各国金融的管制逐步放宽,金融市场尤其是外汇和有价证券市场的全球化正在快速蔓延,国际资本流动已经成为左右世界经济调整和变化的“第三只手”,近年来跨国银行的资金融通和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已经演变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联合国贸发会议在《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宣布:2001年,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达7350亿美元,流出规模为6210亿美元,全球跨国并购交易总规模为6010亿美元。面对活跃动荡的国际化金融市场,我国金融业如何适应入世后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参与国际化竞争,是一个十分迫切重要的现实课题。

金融国际化大潮

金融国际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并发展起来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依靠其在金融业丰富的经验、雄厚的实力、灵活的经营管理手段、广泛的网络、快速安全通畅的服务,实现了跨国经营的拓展,蚕食和冲破了各国货物贸易和金融贸易的壁垒,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90年代后,金融国际化的速度加快,国际资本的流动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际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交易量远远超过了世界货物贸易量。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发表的《2003年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白皮书》统计:2002年,全球的国际投资达6534亿美元,尽管本年度全球国际投资比上年减少了17.4%,更比顶峰的2000年下滑了40%,但仍比上年增长4.1%的全球货物贸易之额6360亿美元高出2.74个百分点。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买方为特征的国际工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出现了带资投标、延期付款、实物支付的新作法,各国保护主义盛行,对东道国项目公司优惠与对外国公司限制同时增加,企业的跨国经营业务不可控因素增加,风险加大。在新形势、新情况下,金融业的职能进一步显现,其角色定位前移。

在金融全球化的大潮中,世界的大银行在世界各洲、各国家踊跃广泛设立办事处、代表处和分支行,建立海外附属行以及附属机构,甚至建立非金融性质的分支机构。同时,国际间银行的重组、兼并、合资等趋势高涨,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并加快,国际金融与国内金融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世界金融在内涵上、层次上、深度上、广度上更进一步国际化。由于公司重组的趋势以及可获得的宏观经济预期,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计,随着跨国并购活动的升温以及经济的增长,全球投资流量在2004年将有进一步的增长。

中国金融业需要“走出去”

同世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相比,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应该说仍然处于学习追赶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业与时俱进,适应对外开放的潮流,解放思想,走出去跨国经营,并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继中国银行较早地开展外汇业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其他的一些金融机构也相继开办了外汇业务,且种类逐渐增多,外汇存贷款规模日益扩大;我国证券市场虽然开市较晚,但与国际接轨较快,在国际证券市场上成功地发行了债券,人民币特种股票的发行举世瞩目。

我国国际金融业务与自己相比已有长足的进展,但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企业相比,仍存在业务范围不健全,金融创新能力弱,电子化程度较低,金融工具和品种比较单一,结算和收付汇的环节多、速度慢、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我国金融业由于在国内长期得到保护,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来自境外金融业的竞争日趋严峻。英国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两家外资银行在上海并走出上海,沿海北上,到山东济南、青岛招揽业务,形成强劲的竞争攻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金融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改革国内的经营体制,选择多样化、风险分散经营战略、做好国内业务外,必须要积极走出国门,开拓国际业务,实施跨国经营,走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多元化的道路。

从我国的经济实力看:2003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4000亿美元较上年增加了40.82个百分点,雄居世界第二,为我国金融业“走出去”跨国经营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中国制造”拥有广泛的市场基础与发展前景;我国的中国银行、工商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在国际金融市场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经营优势。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扩大,中国金融业走出去跨国经营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国金融业“走出去”势在必行

世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区域及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经济融合渗透,改革开放、走出去搞发展的波涛已冲破了闭关自守、关门搞建设的禁锢和束缚。一个国家在本土内搞经济发展因受到地域、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必须走出去拓展跨国经济的领域和空间;一个国家在依靠自己力量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需要外来资源的注入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中国经济要加速度地发展已受到国内资源的制约,需要使用国外市场来发展“飞地”经济,以突破国外技术壁垒和以反倾销为由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因此,将闲余资本投放到需要利用国际资本或国际资源的国家或境外产业,发挥其资本的最大边际效益,实现资本优化配置,是上佳的选择。

中国金融业“走出去”跨国经营是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没有国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也要求中国的金融业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地区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和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同周边国家开展经贸合作,金融资本必不可少。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调整政策,鼓励外资准入,2003年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在近300项的政策奖励中有95%是为了使投资框架对跨国经营及投资更为有利。这表明在对待大型外国直接投资项目的财政激励和优惠方面竞争日趋激烈。

中国金融业走出去跨国经营,有利于扩大资本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循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融资筹资,有利于同当地金融业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引导外国企业向国内投资。因此,金融业走出去跨国经营,不仅实现了国内闲余资金的有效利用,又达到利用国际资金发展国内经济的目的,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互动,国内国际资金双向流动互补,实现了资金的优化配置和最大效用。

中国金融业走出去跨国经营需要资信好有偿还能力的客户,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恰恰是中国金融业较为熟悉和了解的。截至2003年,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设立企业7470家,投资金额超过110亿美元。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324.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65.6亿美元。建立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是增强本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虽然我国现在已有了跨国公司,但进入世界500强的公司只有44家,而且总体实力不够强。要达到强力催生和培育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离不开我国金融业的支持。面对如此众多的国内“熟客”和广大的市场,首选这样的企业,可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样,走出去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也需要金融业的支持,需要熟悉跨国经营的金融机构,律师机构等中介服务部门为其提供财务分析,提供融资帮助与建议。

突破制约机制

我国金融业走出去,跨国经营的业务就要在短期内摆脱国内金融技术落后溢出效应的困扰,除传统的存放款业务、贸易结算业务、外汇资金业务、国际清算业务以外,还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国际金融领域先进的经营方式,在银行业务、中国基金、金融期货、国际融资租赁、证券、保险、房地产等领域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还要解决好包括经营机制的转换、环境的适应、基础设施的建设、外汇立法的完善、人民币的可兑换等诸多条件内容。

中国的金融业要走好跨国经营的“国际步伐”,首先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经营的法律规范。各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在经营风格上虽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依法经营和依法接受监管的原则是相同的。在我国,除已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这些根本性大法外,与中国金融业走向世界直接相关的是外汇管理法、外资银行管理法等,今后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特别是要推动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建立。

走出去实施中国金融业的跨国经营,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目前,在海外金融机构中熟悉国际金融业务、通晓法律、会外语、能审计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同时,由于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程度较低,我国海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队伍尚示形成,若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必然会制约我国金融业跨国经营的进程。

中国金融业走出去跨国经营要取得实质性进展,熟悉国际通行的有关金融业的经营法规和运作规律是非常必要的。中国金融业跨国经营的主体――四大专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未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要求,而且内部经营机制、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等与国际惯例还有距离。因此中国金融业在“走出去”跨国经营的过程中,除了学习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外,还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国际化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制度,使国内资金在更加广阔的国际金融市场优化配置,并通过金融资产和金融收益的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资本大循环,更好地为中国企业、中国经济的发展服务。(作者为贵州省商务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