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正确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正确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本会计准则制定的回顾

我国于1992年11月颁布了第一个企业会计准则。在建立准则之初,曾经存在着如何制定会计准则的分歧:按照国际经验,他们多半是先制定会计准则,然后才研究概念框架,一种看法认为我们制定准则也应该如此。另一种意见认为,我们一开始起点就可以高一些,西方已有制定概念框架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我们可以先制定普遍适用的会计准则。财政部采纳了后一种意见。

《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而深化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它结束了我国没有会计准则的历史,迈出了我国会计体制国际化的第一步。《企业会计准则》也是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是整个准则体系中的“基本法”。制定基本会计准则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假设、目标、要素、确认、计量、披露等基本概念和一般原则,用于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评估已制定的会计准则,并对没有具体准则的领域中所发生的一些交易和事项可据以恰当的会计处理。所以,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既是理论又是原则。财政部制定这种性质的会计准则与当时深化会计改革所处的阶段是相适应的。当时正处于会计改革的起步阶段,以前没有制定过会计准则。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必须用会计准则取代原来的会计制度。因此,基本会计准则应该是一种理论,又要求具有可操作性,有具体准则的功能。

《企业会计准则》在实施中的缺陷

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有很好的初衷,但是经过十年的实施,我们发现其诸概念之间缺乏逻辑一致性及其本身的缺陷,《准则》无论是在理论指导方面还是在可操作性方面,都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主要依据并未采用基本会计准则。从财政部会计司公布的权威资料看,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似乎是以概念框架为基础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但是,具体准则的关键阶段即起草阶段却主要依据专家组所提供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研究报告;其修改则是通过征求意见的方式,收集了各方反馈意见。可见,在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基本准则并未真正发挥其概念框架的作用。

2.具体会计准则与基本会计准则的内容“相去甚远”,基本准则几乎“名存实亡”。随着会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具体会计准则的陆续,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差异越来越大。正因为如此,要求修订基本会计准则,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3.没有基本准则作为理论指导,具体会计准则就难以保证逻辑上的一致性。由于基本会计准则没有真正发挥概念框架的作用,使得准则制定者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观点前后不一致,从舍弃公允价值,追逐资产减值,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计提减值准备离不开对资产公允价值的确认与计量,既然公允价值己被证明不适合中国国情,资产减值会计又怎能适合中国国情?

是修改《准则》还是重新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准则》的各种缺陷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十分明显,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也是众望所归。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呢?是在原有的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还是重新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代替原有的会计准则呢?作者更加赞成后者的做法。原因有三:

1.《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概念框架”与其他的会计理论一样,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会计准则》时,与我国当时的会计环境基本上相适应,当时将它类比为我国的“概念框架”,也无可厚非。但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企业会计准则》越来越显示出其内容过为简单,对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指导能力也非常欠缺,因而很难制定出一套首尾一贯和内在一致的会计准则。

2.对于在中国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问题己经基本达成共识。一是有利于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保证会计准则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二是作为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并为分析新的财务会计问题提供指南;三是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需要。

3.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时机己经成熟。近10年来,我国会计界围绕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要素的确认,在许多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为建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加上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己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即将出台。

在我国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概念框架的思路。从美国看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成试探了两条思路:一是1960―1962年以基本假设为导向;二是1973年以后以会计目标为导向。下面,我们对这两条思路做一些初步分析:

(1)以基本假设为导向。它的特点是纯粹地使用演绎法,先设定出由经济环境要求的几条基本假设,然后推导出一些基本原则。有了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再据以制定具体准则。这种使用演绎法的缺点在于大前提没有证明具有科学和现实意义,因而遭到否定。

(2)以目标为导向。即先确定财务会计按照报表使用者的需求所应达到的目标。财务会计和报表应围绕目标运转,并应实现目标的要求,保证概念框架内在的一致性和适用性。它本身不是准则,不具有规范性,但它具有科学性,能比较客观地描述现在的会计规范和未来发展。我国建立概念框架也应该以目标为导向。

2.关于我国会计目标的确立问题,理论界主要有两种争论的观点:一是决策有用说,二是经营责任说。作者认为,我国概念框架的会计目标只能是决策有用说。其理由如下:

(1)我国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成分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下,尽管存在着委托与受托关系,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委托者考虑的不再是受托者有无履行其责任,而是其委托出去的资源能否得到长期利益,从而使委托与受托关系变的很不清楚。

(2)虽然,在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股与法人股所占股权比重较大,对企业管理当局的任免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同时,它们又均为非流通股,对于经营不善的企业往往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因而他们会将关注的焦点投向受托责任信息。然而,国家也看到了这种持有大量非流通股的弊端,国有股减持的做法正在试行中,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非流通股大量存在的现象将会有所改观,市扬经济体制将会更加完善,那时将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决策有用的信息。

(3)按照我们加入WTO的承诺,中国要经过5到6年的时间过渡,基本达到WTO规则下所希望的市场开放程度。但是要建立起一个完全的市场机制,不但要改革产权制度,其它的诸如公法制度,民商法制度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规则也必须建立起来。会计规则作为市场经济经济规则,会计目标则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以“决策有用性”作为近期的会计目标是符合其所服务的经济环境的。

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次序问题:相关性和可靠性哪个更重要?我们决不反对相关性的重要性,会计信息应当具有相关性。但是也应该看到,一方面在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下还不具备使用“公允价值”的条件,历史成本原则的地位还是难以撼动的。因此较难在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中充分体现相关性的质量特征。另一方面,相关性要由可靠性来落实,相关的信息若不可靠,等于不相关。强调相关性不能牺牲可靠性,不可靠的信息只能误导使用者,很难说它有什么决策有用性。因此作者认为,在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时,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缺一不可的,但是应将可靠性放在基础、核心的位置。